疑是(试论“疑”与“析”)

试论“疑”与“析”

尹继东

陶渊明是我国四、五世纪有高度成就的诗人之一,在《隐逸传》中,被称之为一传而能入三史《晋书》、《宋书》、《南史》的田园诗人,世人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享有“学诗当学陶”的美誉。他的(《移居二首》之一)诗云:“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脍炙人口,特别后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常被人拿来引用。

对古曲文学,尤其是诗词曲赋,能不能“析疑”,是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说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曹丕的《典论、论文》,他首开论文评论风气,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典论》虽然亡佚于北宋,《论文》则由于萧统选编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论文》高度强调了文章的作用和意义,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概括了个性与创作主体的关系,进一步划分了文体,指出了不同文体的特征,探讨了文体批评的方法原则;具体分析了“建安七子”的创作风格;提出了文学的本同末异之说,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他把文学分为四科,与经、史、事等学术著作完全分开,“唯通才能备其体”。

南朝刘勰虽与梁昭太子萧统大致同世,而他的《文心雕龙》也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也是最系统的专著之一。《文心雕龙》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学创作的经验,又继承和发现了先秦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的成果,从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文体论、因革论、批评论、修辞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文艺观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社会现实的变化,即所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呼时序”。二是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并以内容为本,即“文附质”、“质待文”、“为情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三是文学创作的构思、谋篇、体制、方法技巧,以及文章风格等,“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四是反对“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崇迷”等。强调批评家应有深广的学识修养,“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较曹丕反对“文人相轻”的观点有发展。他提出了“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的批评标准。就其论述问题之广,体系之严整而言,不但前无古人,甚至可以说后乏来者。

萧统的《昭明文选》,以及《文心雕龙》,虽然从理论上说明了他的取舍标准,由于读者学识与生活、地位与修养,虽有一般的条理可循,但不能排除羼杂若干主观因素。所以,“析”者“疑”,确有相互剖析,取长补短,去粗存精,得其的解之必要。而且,我国文字有的是一字多义的,可以这样或那样的解释,联想与想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变化甚多,加上古今言殊,篇章结构和诗词受字数、声韵格律限制等往往会产生纷岐。有的问题,经过研究、考察,甚至争鸣,由不同而终于归一;亦可能还有大同中存小异,只要不是单凭主观好恶来评论,做到“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瀚藻”,即描写任何题材,须有意义可寻。作品既要讲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既不能囿于“诗文、“诗圣”的框子,敢于创新,也不能徇于文字考据的风气,偏重解释那些死的语汇典故,否则就没有发展了。即使对某一首诗,或某一句、某一字解释有不同,或对篇章字句的理解有盖阙,或对写诗的背景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妄加不淑,或苛评乱解。开六朝文风之先的陆机认为,文辞服《内容的需要,“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一定要重视诗以抒情,赋以体物的体栽特点。

王国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富有创见性的奇才,由哲学而文学而历史无不闪烁灵智慧眼,飞扬的文采,他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古文字义之有转移,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分别之意义又不同,故读者,可无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不作一概而论,存疑可也。

作者尹继东,鸡泽人,军旅出身,喜爱古诗词,现定居山西太原。

2022年4月18日

疑是(试论“疑”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