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龙头又怎样(成都:西部龙头与“新经济”共舞)

锦江边长大的周海涛2017年忙得团团转,不断接受风投,不断增加办公室,甚至不得不每月做工商登记变更。

把零食“送”到白领身边,作为办公室便利货架运营商“果小美”公司高级副总裁,周海涛3个月里搬了3次办公室。公司主打办公室“无人零售”,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员工数量逐月翻倍,4个月融资5个亿,不得不每月做工商登记变更。

这是成都掀起新经济热潮的一个缩影。2017年11月以来,总投资188.6亿元的9个新经济项目落户成都,其中包括投资120亿的“中国科幻城”这样的大块头。在赛迪发布的2017年城市新经济竞争力百强榜上,成都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

新经济缘何青睐成都这样一座西部城市?这里有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地利”,得益于三线建设、自贸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历时数十年发展,成都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科技中心。仅在成都西北123平方公里范围内,在郫都区和高新区交界处就聚集了19所高校、25万多名在校大学生,高校密度仅次于北京市海淀区。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密布着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体系,汇集了英特尔、联想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人和”,是成都积极打造创新链形成的强大吸引力。2017年4月底,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经济快速成长。成都在全国较早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和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一条条贴近实际、发力精准的“靶向”举措快速出台实施。

人才优先战略加快人才聚集。2017年,成都大力实施“蓉漂”计划,当年7月推出的“人才新政12条”,让人才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乐业,对外籍人才推出“实习签证”“创业签证”,目前已引才逾10万人。仅在成都市高新区,“海外行”“城市行”和“校园行”等专项引才工程就成功引进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4名院士、10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制度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西南交大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由高校和职务发明人共同拥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改革前,西南交大3年仅转化专利7项;改革后,仅一年多时间,就已完成170多项专利的分割确权。此后,成都市顺势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知识产权十条”等制度创新,为增强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断“添柴”。

简政便民释放大众创新活力。成都把原来群众办事需要的各类证明,从313项砍到15项,把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前置条件取消了279项,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近两年,成都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共58.4万户,年均增速达34.1%。其中,科技企业243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共享经济企业超过100家。

“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重视大数据的应用,谁就把握住现代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说,成都的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已位居全国第四、第六和第七位,大数据、云计算、数字金融等新经济代表行业在全国位居前列。异军突起的科技型企业、独角兽企业、风投机构,正不断创造财富奇迹和新经济英雄。

2013年诞生于成都的“数联铭品”,目前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研发能力最强的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服务公司之一。其创始人曾途说:“数联铭品的发展,得益于成都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政府的支持。”一位创业者感慨,十年前学计算机的去了北上广,而最近几年,很多同学不是已经回到成都工作,就是在回来创业的路上。

让新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在近期召开的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成都市又定下了“小目标”: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力争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力争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记者谢佼、叶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