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于潇清
2月初,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春风,中国也在北京隆重举办了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展现友好合作关系,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据统计,共有来自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北京冬奥会,其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厄瓜多尔总统拉索、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31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重要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一系列线下元首外交密集开展
在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背景下,北京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其中线下元首外交的举行格外受到关注。据外交部网站刊发的消息显示,习近平主席在2月4日至6日的72小时里分别同19位外国元首和政要举行会谈会见。此外,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还为出席北京冬奥会的嘉宾举办欢迎宴会,共有25位国际政要参加,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5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全球疫情形势下,如此众多的国际政要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殊为不易。有的国家并没有开展冰雪运动,但其领导人明确表示,出席北京冬奥会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的支持。这让人非常感动。德不孤,必有邻。这次举办北京冬奥会,中国得到这么多国家的支持和祝福,说明各国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是真诚和强烈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一段时间里,围绕北京冬奥会,中方也同个别西方国家展开了外交博弈,以部分美国政客为代表的势力不断以所谓“人权问题”攻讦污蔑中国办奥,妄图集结“小圈子”发起对中国办奥的孤立和抵制。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冬奥会临近开幕祝福加拿大运动员在北京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还不忘继续就所谓“人权问题”发声。
4日晚的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越野滑雪运动员、姑娘迪妮格尔和北欧两项运动员赵嘉文一同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了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菲尔德6日还妄称“中国试图转移注意力”。
与美方政客的荒诞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日,在北京冬奥会冰壶混双循环赛上,中国选手凌智、范苏圆尽管不敌美国组合佩尔辛格、普莱斯,但比赛结束后,中国选手上前与美国组合打招呼,并送上小礼物——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徽章。这一举动让美国队员十分激动,并在推特发文称:“很荣幸收到中国队员送的礼物,很漂亮。”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6日在谈到相关问题时说道,中国、美国等各国运动员正在北京冬奥赛场上展开公平竞技,他们才是主角,美方政客早该退场。
事实上,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开幕和中国系列主场外交的顺利举行,是对这些障碍和阻力的最好回应。《纽约时报》2月5日报道中提到,此次奥运盛会背后的全球政治变局值得关注,牛津大学的中国历史和政治学教授拉纳·米特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不再寻求融入国际社会。它早已是根植于国际社会的资深成员了”。新加坡《联合早报》7日也发表评论称,虽然有些西方媒体仍强调这届冬奥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抵制”,但2月4日在鸟巢举办的开幕式还是大放异彩,口水战掩不住冬奥光芒。
马朝旭表示,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十分严峻,这么多国际政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襄盛举,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北京冬奥会和对全球奥林匹克事业的坚定支持。事实也证明,任何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一己私利搞政治操弄,将体育政治化的做法不得人心,也不会得逞。
北京再聚首,中俄关系上不封顶
在此次一系列外交活动中,中俄两国元首实现跨越八年的“冬奥之约”和“新春之会”无疑最受关注。2月4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媒体采访,介绍会谈成果时表示,中俄关系上不封顶,不断攀登新高,中俄元首实现了两年多来的首次线下会晤,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两国元首发表《中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集中阐述中俄在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方面的共同立场,对新形势下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声明成为此次会晤最重要政治成果。两国在此访框架内签署涵盖经贸、投资、能源、体育等领域近20份合作文件,为双边务实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奠定坚实基础。两国企业签署的《远东天然气供销协议》成为继东线天然气管道之后能源领域又一重大标志性合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保障。
不难注意到,此次中俄最新发布的联合声明中有诸多重要表述。其中写道,双方重申相互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国内政。俄方重申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双方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尊重他国主权、安全、利益及文明多样性、历史文化多样性,客观公正看待他国和平发展。
澳大利亚前总理,现任亚洲协会主席陆克文5日分析认为,中俄联合声明“意义重大”。中国也是首次在欧洲安全问题上采取明确立场,在北约这样的关键问题上支持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斯洛夫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人们以为俄中友好关系是某种“战术计划”,现在发展成了“战略计划”。即使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发生变化,俄中两国友好关系仍将会继续保持下去。
责任编辑:张无为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