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0年6月24日15点(莫斯科当地时间10时),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有“操心”的网友就问,红场阅兵当天有可能下雨吗?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历史上有没有大阅兵赶上下雨天的?
答案是有的。我国1956年国庆大阅兵就是在雨中进行,因为大雨,原定参加阅兵式的国产喷气式飞机遗憾未能参加受阅。这次阅兵也成为建国以来唯一一次在雨中举行的阅兵活动。
如果将现在比较成熟的“人工消雨”技术应用到1956年的阅兵,那时三军将士也就不用冒着大雨接受检阅,我们的国产喷气式飞机也能冲上云霄,一展雄姿。
“人工消雨”是一种在“人工降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反向干预降雨过程的一种技术。
什么是人工降雨?
简单来说就是在有云的地方,人工增加一些“凝结核”促使水蒸气形成降雨的过程。可使飞机、高炮等方式将人凝结核送入目标层。
不同的云层所适合“凝结核”也不同。对于温度在零度以上的暖云,适合用尿素,氯化钙等吸湿性较强的催化剂直接作为凝结核促进水滴的形成并进一步积聚成雨。
对于温度在零度以下的冷云,则一般使用干冰,碘化银作为催化剂,使冷云层中的冰晶数量急剧增加,同时不断积聚增大,形成降雨。
干冰的作用很简单就是升华吸热,碘化银受热后在空气中会形成数以亿计的微小粒子,既可以充当凝结核的作用,又可以作为“接触核”促进小冰晶的积聚。
人工消雨的策略。
- 策略一:提前把雨下完
比如此次定于莫斯科当地时间2020年6月24日上午10时举行阅兵活动,为了保证阅兵当天有一个良好的天气,那么阅兵活动的组织部门和减灾部门就会在前一到两天在距离红场上风方约60-120公里的地方进行人工降雨作业,目的就是把在活动当天可能在红场上方要下的雨提前下了,保证活动当天无雨可下。
据报道,2015年,俄罗斯破纪录的拨款近4亿卢布,折合人民币4000万,来保证重要节日不会降雨。
- 策略二: 让雨“憋着不下”
有时为了进一步保证重大活动当天的天气,相关部门也可能会在距离红场30-60公里的上风方云层里过量投放凝结核,使其处于过饱和的状态,通常是标准量的3-5倍,过多的凝结核相当于把云层给稀释了,无法积聚形成较大雨滴,也就形成不了降雨。
生活中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天空乌云密布,可是就是不下雨,也就是类似的情况。
有了这“人工消雨”的技术,妈妈真的再也不用担心阅兵、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会下雨了吗?答案是:“妈妈”还是会担心的!
这还要从2009年的国庆60周年的大阅兵说起。
阅兵前的第9天,2009年9月21日上午10时,气象图前,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眉头紧锁,原因就是气象预报的国庆当天的天气情况并不乐观。最后,经多部门联合商议,制定了 国庆“消云减雨”三道防线,数千消雨火箭随时待命。
★第一道距天安门90至120公里,主要在河北省境内;
★第二道距天安门40至60公里范围内;
★第三道主要是在北京区域内,距天安门15至20公里。
最终,在各部门的精诚团结,全力配合下,国庆60周年大阅兵当天,天气状况良好,阅兵活动圆满完成。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重大活动时,雨就是我们的“敌人”,那么常见的雨都有哪些,“脾气性格”如何?
(1)锋面雨
冬去春来,太阳的照射点逐渐北移,南方地区温度较高形成暖气团,北方地区此时温度依旧很低,形成冷气团,两种气团交会时会形成一个锋面,锋面处的水蒸气会液化成小水滴,并形成降雨,这种雨就是锋面雨。
锋面雨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较长,于4-5月份登陆我国的东南地区,6月份到达江淮地区,并形成静止峰,持续多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梅雨天气”,7-8月份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十月份完全退出我国。
(2)对流雨
多发生在夏天的午后,持续时间短,瞬时雨量大,又称热雷雨,一般赤道地区多是这种雨。地面水蒸气经过一上午的高温照射,形成富含水蒸气的暖气团,逐渐上升,遇到高空中冷空气形成强烈的对流,就形成了对流雨。
(3)地形雨
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北麓,属背风坡,降水较少,而处于南麓的三哥降水量就较大。原因是暖气团是从南麓吹来,受地形影响被迫抬升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到达北麓时,暖气团已变得干燥,很少再形成降雨。
(4)台风雨
由热带海洋上的风暴湿热气团带来的降雨过程即是台风雨,瞬时雨量可达上百毫米。
土地干旱时我们需要人工“增雨”,举行重大活动时,我们需要人工“消雨”,一“增”一“消”之间,或许这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一种方式。
我是@科学空间站,分享知识,让知识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