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摔阿斗(长坂坡上,刘备这么一摔若把阿斗摔死了,那三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相信对于刘备在长坂坡上,怒摔阿斗的故事情节都有所了解。很多读者对于刘备这样的举动非常不理解,一个孩子有什么过错呢,为什么要摔他?好不容易被忠勇兼备的大将救了回来,正常人谢都来不及,但是,刘备却一反常态,怒摔爱子。

其实,这正是以仁义立身的刘皇叔的高明之处。他这样的做法,不仅表明自己对于赵云七进七出,勇救阿斗行为的担忧之情,还表明他担心爱将生死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想要保全自家儿子的性命。所以,刘备必须有一副宁愿自己儿子死掉,也不想赵云为此出事的样子。

刘备摔阿斗(长坂坡上,刘备这么一摔若把阿斗摔死了,那三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那么,刘备这样的举动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故意为之的做作之举呢?

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赵云这个人。赵云,也就是常山赵子龙。最开始,他跟随公孙瓒南征北战,后跟随了刘备。当年,曹操攻打荆州,长坂坡一战刘备大败,不仅丢了荆州,还让甘夫人和儿子刘禅身陷险境,幸亏赵云拼死相救,才护其周全。后来,刘备得了益州,便封赵云做了翊军将军。

公元228年,赵云跟随诸葛亮打关中,却遭遇了曹军的猛攻,兵败回到了汉中,转年就病死了。所以,赵云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他曾经带领几十个骑兵,就把曹军给击败了,刘备称其“一身都是胆”。其实,对于赵云救出阿斗后,在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话说,赵子龙把阿斗从曹军大营救出后,怀抱着婴孩来到了刘备的面前,只见其战袍上都是敌军的鲜血,而阿斗则在他的怀抱中安然地睡着觉......”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们对于赵子龙超凡的武功一目了然,还说明了阿斗在这次营救中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但实际上,这样激烈的战斗,颠簸的路途,如此小的婴孩一定受到了不少震荡,也许他根本就不是睡着了,而是晕了过去了。虽然,阿斗没在曹军阵营中送命,但是,搞不好脑子受了什么影响。所以,长大成人的阿斗看起来比较愚笨、孱弱,也许就是当年被救时候留下的后遗症。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想法。

刘备摔阿斗(长坂坡上,刘备这么一摔若把阿斗摔死了,那三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儿子平安归来,作为父亲的刘备本应该非常开心才对。但此时,糜夫人因为受了重伤,为了不拖累赵子龙救子,则选择了投井自尽,这让刘备实在难以展露笑颜。

不过,即便如此,毕竟赵云冒着生命危险救了阿斗。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应该知道这是一个天大的人情,哪怕不下跪感谢,也得饱含热泪,说点客套话。因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救了自己儿子一命,那就是一辈子的恩情,重金酬谢都是理所应当的。不过,当时的刘备,也不是很方便用钱来感谢赵云。

首先,如果当时给赵云奖金,那奖金的额度将很难确定,给少了显得儿子的性命不值钱,给多了也未必就能讨得一个武将的欢心。而且,在那个战争年代,有钱未必有命花。相比之下,给赵子龙升官还靠点谱,不过,他一个武将出身,带兵打仗还行,让他做管理层也不适合。

但是,如果让其统领三军,又怕关羽和张飞不愿意。那么,就剩一个办法了,赏赐美女。自古美女配英雄,找个美女给他应该会喜欢。不过,由于刘备刚刚丧妻,实在没有心情选美女。

刘备摔阿斗(长坂坡上,刘备这么一摔若把阿斗摔死了,那三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就这样,此时感觉赏赐赵云什么都不太适合。

然而,古时候还有一种报恩的办法比较常见,那就是认自己的恩人为义亲。既然,赵子龙救了阿斗,就如他的再生父母,那么,就让阿斗认下这个干爹就好了。但是,由于古时候,被认作干爹的这个人,应该是比较年长的,德高望重的人,而赵子龙的辈分明显不够。所以,认干爹这个事儿也是行不通。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刘备在见到儿子被救的第一反应,不是感谢,而是怒摔儿子。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让赵子龙救阿斗这个功劳,看似被认可了,却一点都没有被高看一眼。同时,刘备用行动向三军表明了自己“爱将胜子”的态度,将赵子龙救子的功劳给淡化了,而且更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其实,从刘备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处事上的精明之处。把儿子摔在地上的这种行为,看着有点“表演性质”,但却是一举多得:一方面他表达了对赵子龙的感谢,对三军有了很好的交代;一方面还把自己爱才爱将的心意表露无疑,让本来立了大功的赵子龙反倒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让其人心尽收。

刘备摔阿斗(长坂坡上,刘备这么一摔若把阿斗摔死了,那三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当然,也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当时刘备这么一摔,把阿斗给摔死了,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但其实,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毕竟,刘备是阿斗的父亲,摔儿子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怎么可能往死里摔呢?再说,刘备的胳膊本来就很长已经过了膝盖,跟长臂猿似的,他往地上摔能摔多疼。

所以,就是因为摔不死,摔不坏,刘备才敢摔的,因为,没有把握的事,他往往是不会做的。并且,正史上的刘备根本没摔过阿斗,只是放在地上表演了一番而已。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三国志·赵云传》、《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三国志·刘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