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枝繁叶茂 人才库遍地开花 ——探究“中国游泳为何‘浙’枝独秀”之普及篇
作者:汤怡虹 沈梦雪
中国游泳看浙江,浙江游泳看杭州。可见,杭州在浙江游泳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孙杨、罗雪娟这两位游泳奥运冠军均诞生于此,加上傅园慧、吴鹏、杨雨等几十位世界冠军,让这座城市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游泳之城”。2018年短池游泳世界杯也将在杭州举办。这座城市的游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0月28日,记者来到杭州大关游泳健身中心。“市长杯”全市少儿游泳赛正在举行。这场为明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造势的活动吸引了364名游泳娃娃,最小的只有6岁。比赛还规定,凡8至9岁的年龄组别选手,必须报名参加200米混合泳项目,这意味着必须学会仰、蛙、蝶、自四种泳姿且擅长其中一两种才能获得好成绩。孙杨的启蒙教练朱颖说,杭州学游泳的孩子一年比赛一二十场已成惯例。
除了“市长杯”6站比赛,从2003年开始,浙江有一项“月月积分”游泳大奖赛,组别从10岁到16岁不等,每月一场。此外,每年年初的“迎春杯”以及浙江省少儿游泳比赛都是教练观察小队员成长的重要比赛。至于四年一届的省运会,就像是一次大考,看台上总少不了省队教练员的身影。
每年盛夏,比杭州城的天气更炎热的,当属陈经纶体校游泳馆。在教练的指导下,孩子们被分成几组,排成一排趴在泳池边开始进行简单的打水练习,根据表现,有运动天赋的小孩将有机会留下来深度学习。今年,陈经纶体校选材的人数是1300人左右,经过三期选材培训后,从中选出350名有发展潜力的苗子充实到训练队伍中,保证训练规模常年保持在1200人以上。
曾有家长抱怨,原本想让自己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去陈经纶体校学游泳,后来一问,暑期班早已爆满,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其他培训班,一圈打听下来,几乎每个培训班都非常热,她最终好不容易才抢到了一个名额。
到了周末,杭州市内不少游泳馆人满为患,其中不少是为备战中考。从2013年起,游泳正式纳入杭州中考体育的耐力类考核项目,这在国内极为少见。从近几年的高考开始,杭州的一些本地院校,如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财经大学等,对于拥有游泳特长的学生也开始设置特招名额。
杭州游泳模式的成功在省内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连续九届荣膺“全国游泳之乡”称号的温州,前些年与杭州相比,在游泳上仍有不小差距。温州市体育局训竞处处长陈红介绍,2013年之前,温州只有市体校和温州体育中心游泳馆两个游泳业余训练基地,训练场地不多、训练面狭窄、参训人数少的状况限制了温州游泳的发展。2013年开始,温州在全市进行游泳训练布点,新建业余训练基地,鼓励社会力量承办业余训练场所,把市体校优秀的游泳教练员派到各个基地做总教练,提高业训水平。近年来,全市新建了8个训练基地。
“对于这些训练基地,我们实行‘送下去、请上来’的措施,把体校优秀教练员派到各个基地去指导,也让各基层教练带队到市体校集训,充分享受体校的优质教练资源。”陈红说。正是在这几年训练基地增多的情况下,温州市年龄更小的游泳苗子已在市级游泳比赛中冒尖。
支撑整个浙江省游泳发展的,当属千余座大大小小的游泳场馆以及因地制宜创造性“造”出的不少游泳池。在水库下游用橡皮坝拦截,兴建露天游泳场,缓解农村青少年的游泳难题;在集镇街道,留出一片空地,引进并推广装拆式游泳池,圆成百上千孩子的游泳梦。
教练徐国义在谈到浙江游泳选材的成功之处时说:“我们的选材比较自主,没有太多的干扰。浙江都是一线教练直接对接体校,运动员进了你这里,一定要负责到底。”
浙江游泳就像一条传送带,从县市源源不断地向省队输送优秀的苗子。前国家游泳队总教练、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亚东说:“我们一直希望形成齐头并进的格局,所以通过全省一盘棋打造大浙江的概念,让浙江游泳水平整体能够向上、持久、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