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三大赛事之一的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是新中国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赛事
本期“听藏品讲故事”
小体带你走进
上海体育博物馆第三展厅
共同解读
新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是谁?
世乒赛七座奖杯因何而来?
上海为世乒赛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上海体育博物馆第三展厅里摆放着七座银光闪亮的冠军奖杯,它们都属于一个赛事——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简称世乒赛,创办于1926年。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办的一项最高水平的世界乒乓球大赛,与奥运会、乒乓球世界杯并称为“乒乓球运动三大赛事”。七座奖杯分别对应七个项目: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混和双打。奖杯以捐赠者的姓名或者国名命名。每当新的捧杯者产生,奖杯上会刻下夺冠者或者团队的名字并且交由保管一年,之后奖杯就要归还组委会,等待下一届的角逐。所以,七座奖杯是随着比赛周期不停流转的。
等等,如果说世乒赛奖杯是不停流转的,现在摆放在博物馆里的七座奖杯是哪里来的呢?它们其实是经过国际乒联授权制作的复制奖杯。虽然不是原件,但仍然是荣誉的象征。因为在奖杯上,夺冠的国乒健儿的名字历历在目。而在一届中包揽全部七座奖杯的豪举,至今也只有中国乒乓队做到过,并且不只一次。它们充分说明了中国在乒乓球运动上的绝对实力。当然,故事的起点,要从第一次捧得世乒赛奖杯讲起,与此同时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位世界冠军,甚至还促成了第一个在世界大赛上亮相的中国体育品牌。
人生能有几回搏
1959年容国团获得世乒赛男单冠军纪念章
这件博物馆收藏的纪念章上的人物,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他怀抱中的正是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奖杯——圣•勃莱德杯。容国团1937年出生于香港,他的名字“国团”寓意着国家强大民族团结。1957年9月,容国团代表港澳乒乓球联队到北京与国家队打表演赛,以精湛球技震惊全场,也引起了在场观看比赛的贺龙元帅的重视。赛后,贺龙建议容国团加入国家队,为国效力。2个月后,容国团就进入了广州体育学院学习。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时年22岁的容国团连克强手,闯入决赛,对手是曾9获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西多。容国团首局失利,但凭借强硬的战术功底,及时调整,连胜3局,一举夺魁。圣·勃莱德杯第一次刻上中国人的名字,新中国产生了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载誉而归的容国团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礼遇。
1959年周恩来总理接见载誉归来的容国团
此时恰逢上海研制出了符合世乒赛质量要求的乒乓运动器材,在向中央汇报时,请周恩来总理给新品牌起个名字。周恩来不假思索地说:“今年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容国团又夺得了我国体育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刚好是双喜临门,我看就叫‘红双喜’牌吧!”
两年后,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办,“红双喜”成为第一个在世界大赛上亮相的中国体育品牌。在此届世乒赛的男团决赛中,中国队遇上了当时的乒坛霸主——已经取得五连冠的日本队。第五局决胜局轮到容国团出战日本名将星野,上场前,他用力甩开毛巾,大呼一声:“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然后一举击败星野,拿下了团体冠军,这是中国队第一次捧起斯韦思林杯。“人生能有几回搏!”也由此成为代表着中国体育精神的时代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不畏强手、拼搏奋进。
细数七杯往事
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奖杯——圣•勃莱德杯
1929年第3届世乒赛,英国运动员弗•佩里赢得男子单打冠军,英国当即捐赠了以佩里所在的俱乐部圣•勃莱德命名的奖杯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中国运动员容国团第一次获得男子单打冠军,他也是新中国体育界第一个世界冠军。
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奖杯——吉·盖斯特杯
由原匈牙利乒协主席吉·盖斯特先生捐赠的同名奖杯,于1931年首次亮相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中国运动员邱钟惠苦斗五局力克匈牙利名将高基安,首次夺得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成为新中国体育界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奖杯——斯韦思林杯
由首任国际乒联主席的母亲斯韦思林夫人捐赠的同名奖杯,在1926年第1届世乒赛上首次亮相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容国团、王传耀、徐寅生、庄则栋、李富荣首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此役击败五连冠日本队,预示着乒坛霸主的易位。
世乒赛男子双打冠军奖杯——伊朗杯
由原伊朗国王捐赠的以伊朗国名命名的奖杯,于1947年首次亮相
1963年第27届世乒赛,张燮林和王志良首次夺得男双冠军,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对削球打法的男双冠军。
世乒赛女子双打冠军奖杯——波普杯
由原国际乒联名誉秘书伟·杰·波普捐赠的同名奖杯,于1948年首次亮相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林惠卿和郑敏之首次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在女双项目上拥有无可比拟的实力,至2021年已经创下了令人惊叹的17连冠纪录。
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奖杯——考比伦杯
由原法国乒协主席马赛耳·考比伦先生捐赠的同名奖杯,于1934年首次亮相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林惠卿、郑敏之、梁丽珍、李赫男首次夺得女团冠军。其中林惠卿、郑敏之和李赫男都是上海运动员。
世乒赛混合双打冠军奖杯——兹·赫杜塞克杯
由原捷克斯洛伐克乒乓协会秘书兹·赫杜塞克捐赠的同名奖杯,于1948年首次亮相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张燮林和林惠卿首次夺得混双冠军。至此,世乒赛七座奖杯上都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同在此届世乒赛上,中美两国球员的偶遇,引发了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的“乒乓外交”。
玉兰迎客 百年回归
上图左边的藏品是第48届世乒赛的金牌,会徽上挥动的乒乓板重叠构成了上海市花“白玉兰”的图案。右边的是吉祥物胸针藏品,表面浮雕的可爱海豚名叫“迎迎”,象征欢迎之情,又谐音为“赢”。两者合起来正是玉兰相迎的意思。
2005年5月,第48届世乒赛在上海举办。此时,距离中国乒乓球运动首次在上海出现,整整过去了101年。百年轮回,中国乒乓球运动又回到了它的发源地。上海人民迸发出了所有的热情,来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为所有乒乓运动员加油。用时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的话来说:“我想给上海人民颁发一座奖杯,你们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最难忘的盛会!”为期7天的比赛里,中国乒乓队再度上演梦幻时刻,包揽全部奖杯。“上海的力度”王励勤,此次在家门口作战,显示出了舍我其谁的霸气,在最后的男单决赛中,击败队友马琳,蝉联男单冠军。同时也宣告中国乒乓球队获得的世乒赛金牌总数超过了100枚!
当然,关于王励勤的故事放到后面再慢慢说。因为在“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上海,细数过往英雄,有长长一串名字:徐寅生、李富荣、郑敏之、曹燕华、王励勤……等等,一代代人的拼搏结成一座体育精神的丰碑。后面的几期,我们慢慢说。
文:中国乒协官网、人民网、《党建》杂志、
上观新闻、澎湃新闻
图: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