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人心目中
猫亦神亦鬼、亦正亦邪
一边把猫作为神灵来祭祀
一边又流传出许多猫鬼的传说
猫“神”——祭坛上的尊崇
鼠这个媒介让人和猫联系起来。猫捕捉田鼠,对农作物重要的保护作用,使猫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信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古埃及一样,中国古代也有崇拜猫的现象。
北宋 佚名 《狸奴婴戏图》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诗经·大雅·韩奕》中有最早关于猫的记载:
“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将猫和和熊、虎这种凶猛的野外掠食者排列在一起,显然这里的猫指的不是已经进入人们生活中的家猫,而是指山猫也就是野猫。
野猫野性难驯,令人害怕。而后来,体型更加娇小、性格更加温顺的家猫,却因为自身的一些习性和特征,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也被人们所惧怕。
宋 李迪 《狸奴小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礼记· 郊特牲》中就有祭祀猫神的说法:
“天子大蜡八。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虎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周天子于腊月农事完毕后举行蜡祭,祭祀八种神灵,其中就包括猫。猫捕食田鼠,虎捕食野猪,都保护农作物免遭破坏,因此应当受到人们的报答。
迎猫神祭之,来答谢猫咪们保护农作物的功劳,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宋 易元吉《猴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旧唐书》中则对“祭猫”的礼仪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中写道:
“五方之猫、於菟及龙、麟、朱鸟、白虎、玄武,方别各用少牢一,各座笾、豆、簠、簋、俎各一。”
每年冬天,唐朝的皇帝都会在都城南郊蜡祭百神,祭祀的对象除了先啬(神农氏)、司啬(后稷)等农业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外,还包括猫神。
在年终大祭中,猫能与这些神灵被共同祭祀,且能享受诸侯、卿大夫才能享受的祭品——太牢(羊、猪各一只),可见猫在古代人心中的地位之尊贵。
宋 毛益 《蜀葵游猫图》 日本大和文化馆藏
猫鬼——传说中的忌惮
猫因捕捉田鼠、保护农作物受到尊敬,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同时,猫身上的一些习性和特征也令人骇然。
人对于黑夜是有畏惧感的,而猫偏偏喜欢在黑夜中出没,久而久之,人就对于猫产生了一种连带的恐惧感,认为猫很神秘。而且猫傲娇的性格和疏离感,使其与人同住却与人的关系忽近忽远,捉摸不透。
人对猫的恐惧逐渐催生出了一系列的猫鬼故事。
猫鬼,就是猫的鬼魂,术士利用“猫鬼”杀死指定的人,并夺取他的财产,是一种凶恶的妖术:蓄养猫鬼的人先做一套仪式念一番咒语,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老猫杀掉。
此后每当子夜时分,蓄养之人必须祭祀它,选择子夜时分是因为子时对应的属肖是鼠,此时祭祀有把鼠献给猫的意思。
宋 佚名《戏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祭祀不可间断,养到一定的时候,蓄养的人感到可操控猫鬼了,就会放猫鬼去害人。
历史上猫鬼害人的“独孤陀事件”,在正史《隋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
《隋书·外戚传》:独孤陀性好左道,其外祖母高氏先事猫鬼,转入陀家。会献皇后及杨素妻郑氏俱有疾,召医者视之,皆曰:“此猫鬼疾也。”
上以陀后之异母弟,陀妻杨素之异母妹,由是意陀所为,令推案之。陀婢徐阿尼言,事猫鬼,每以子日夜祀之。子者,鼠也。其猫鬼每杀人,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
明 朱瞻基《五狸奴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随着民间谣传猫鬼害人,一时间人们谈猫色变,于是,隋文帝“诏蓄猫鬼、蛊毒、厌魅、野道之家,投于四裔。”也就是说,蓄养猫鬼的人,全家都会被流放到边界。
猫鬼的影响延续带到了唐朝,唐高宗时期颁布的法典《唐律疏议》第262条规定:
“蓄造猫鬼及教导猫鬼之法者,皆绞;家人或知而不报者,皆流三千里。”
蓄养猫鬼以及教导其他人蓄养猫鬼的人,都要被处以绞刑;家人知道在蓄养猫鬼而不上报,都要被流放三千里。用法律的手段对猫鬼的蓄养进行禁止。
明 沈周《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年间黄汉编著的《猫苑》是中国较早关于猫咪的著作,书中“灵异”这一部分就辑录了很多关于猫的灵异恐怖事件,但他在自序中写道:
对猫“爱其无鬼无妖无精之可憎可怯可畏之实,而有为鬼为妖为精之虚名也”。
也就是说,虽然在此类灵异故事中浸淫已久,仍甘愿拜倒在喵星人的毛绒裙下,爱猫爱到极致,猫的妖性鬼性都是浮云~
清 袁江《猫雀图》 首都博物馆藏
在中国古代,猫神和猫鬼都存在,充分显示出古人对猫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