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中国国奥队热身卡塔尔,偌大的拥有5万座席的山东省体育中心足球场,也不过坐了不到5千观众。这个数字和甲A是吻合的,在我们数落完了中国足球的种种不是之后,我们应该为这5千观众叫好。因为在前天晚上,全国的电视台都在进行着英超、德甲的狂轰滥炸,却还是有5千人惦记着自己的主队。但,仅仅只有5千。”
这是《21世纪体育报》2002年9月23日的报道。没有经历过当年甲A后期的球迷,可能不清楚当年中国足球从联赛到国家队已经沦落到什么地步,而这种沦落的原因又是什么。
当我们再看一下《东方体育日报》当年的报道:“本来就不热闹的甲A联赛第二轮更加冷清。七场比赛的观众总人数竟然还低于首轮先进行的六场比赛的观众人数,仅有11.7万人观看了前天和昨天进行的甲A第二轮联赛。根据中国足协联赛部得到的数据,本轮上座率最差的是辽宁队主场和陕西国力队的比赛,到场观众仅有0.3万人。沈阳金德队和大连实德队比赛观众人数居本轮之最:3万人。其余各场观众数量为:青岛贝莱特队和八一湘潭队比赛,观众1万人;云南红塔队和北京现代队比赛,观众2.7万人;天津康师傅队和山东鲁能队比赛,观众1.2万人;重庆力帆队和上海中远队比赛,观众2.5万人;四川冠城与深圳健力宝队比赛,观众1万人。”
到了第三轮和第四轮比赛,观众分别只有8.9万人和9.4万人。(天津日报)
中国足球已经球市低迷到出现免费看球。《千山晚报》2002年12月3日报道:“今年甲A赛场,球市特别低迷,曾经火爆的成都、重庆、济南等金牌球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萧条的现象。为了吸引球迷,金德、实德俱乐部分别打出了义赛、赠票牌,营造主场气氛。”
文章进一步指出,是什么让球迷的视线远离了甲A赛场?第一个理由:每逢世界杯年,甲A联赛的观众总要减少,因为球迷们饱受高水平足球赛的刺激,口味已经变得很高,很难再品味令人倒胃口的中国联赛:假球、黑哨、球员的不思进取……第二个理由:甲A需要悬念,没有升降级,就失去了联赛的意义;第三个理由:甲A联赛的赛程被世界杯、亚运会冲击的支离破碎,本来水平就不高,还要吊球迷的胃口,岂有此理?义赛、赠票只不过是临时做法,吸引观众,重要的是提高水平,创造有利于比赛的环境。”
2004中超元年开始,中国足球生态是不是更好了,非也:“首届中超联赛首轮6场比赛,观众总人数为10.1万人,平均每场比赛观众人数为1.68万人,还不及十年甲A联赛平均每场1.95万人的水平。其中还有3.2万人是冲着开幕式和零点乐队而坐上天津民园体育场看台的,青岛贝莱特和上海国际队比赛,竟然只有6000名观众。六场比赛进球总数为13个,平均每场2.17个,没有超过甲A时代的平均水平。”(辽沈晚报)
《羊城体育》认为:联赛萧条的层的原因,“其实是足协为了给国家队护航而对甲A联赛实行的“休克疗法”,在赛制上“只升不降”,赛程上为了照顾小组赛、十强赛,而将联赛割断得不成样子。其实,媒体已就此种疗法对今年甲A作了悲观的预测,只是没有想到离联赛结束还有6轮,甲A就开始“走过场”了。”
与今天如出一辙,足协没有一个稳定持之以恒的发展战略,都是在打补丁,为了眼前国家队的利益,任意切割联赛,损害联赛,2002年一个世界杯出线,并不是代表着中国足球的崛起,背后留下的是一地狼藉,球迷应该看到这一点,以前的甲A并不是更好,而是烂到了根子里。只有傻瓜才会怀念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
今天,联赛刚刚有了一些起色,足协又开始发癫,一些不明就里的球迷以为以前多好。而一些保守的势力,因为奶酪被动了看不到希望而大光其火。历史会告诉这些人,违背足球规律,只会在原地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