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省长杯小学组比赛现场。资料图片
开封市小学生在进行训练。本报记者 高众 摄
今年6月,全国首所新型足球学校在河南省开封市揭牌,标志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的“新型足球学校”概念正式落地,河南将为全国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近年来,河南校园足球的参赛成绩也颇为亮眼。2020年10月,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男子组决赛落下帷幕,代表河南出战的郑州市第九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和郑州市第二中学包揽冠亚季军,他们出众的表现被业界赞誉为校园足球的“河南现象”;2019年1月,河南省孟津县仅有200人的张盘小学女足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冬令营,勇夺U12女子组冠军……
河南校园足球,为什么这么“中”?从普及到提质、再到育人的“防守反击”策略,有何借鉴意义?校园足球给河南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惊险扑救:守住校园足球人口普及防线
十年前,张帅遇到了人生的两道坎——因为伤病,他从职业俱乐部黯然退役;回到母校开封市第三十三中学当足球教师,绿茵场上的孩子却寥寥无几。
“三十三中是老牌足球强校,曾培养出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但当时中国足球正处于低谷,国家队战绩不佳,假球风波不断,2002年世界杯出线带来的‘足球热’早已散去,不少家长觉得踢球没有出路。”张帅坦言,足球必须从娃娃抓起,如果守不住校园足球人口普及这道防线,那中国足球就真的危险了。
国际足联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足球人口中80%是青少年,校园足球是足球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河南省校足办常务副主任、河南大学国际足球学院院长郭蔚蔚介绍说,2015年,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当年,河南在全国率先成立省校足办,下设教研部、培训部、竞赛部、宣传部、幼儿部、外联部和综合部等部门,搭建了直达市县基层的高效组织体系,协同推进全省校园足球工作。
“河南校园足球决不能再走‘重精英轻普及’的老路,必须要树立育人为本、重在普及、广泛动员、人人参与、夯实基础、逐步提升的理念。”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表示,河南聚焦“教会、勤练、常赛”,5年制定了30余份管理文件,打造出中原大地校园足球的“三大体系”,做大做强校园足球优秀人才“蓄水池”。
——培训体系是基础。建立5个片区培训基地,聚焦一大批业内专家和优秀教师作为培训讲师,对全省万余名局长、校长园长、指导教师、体育教研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开展分类分级培训。
——竞赛体系是关键。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搭建省长杯、市长杯、县长杯、校长杯的四级竞赛平台,特别重视校长杯班级联赛,全面落实足球特色学校“每天一次足球大课间、每周一节足球体育课、每年一次班级联赛和足球文化节”的普及性要求。
——教科研体系是保障。在全省开展足球优质课评选、送培到基层等活动,在郑州、开封等地探索将足球纳入体育中考选考项目,成立中原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专题研究,不断提升校园足球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郑州市教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中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郑州5年投入1.8亿校园足球专项资金,建球场、抓培训,换来了全市每年有近6万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足球比赛万余场,人人都踢球、班班有球队、校校有特色。如今,校园足球已成为全市教育乃至民生领域的金字招牌,这笔钱花得值!
“只要基础性工作做扎实、校园足球普及面扩大,具有足球天赋的学生被发现的可能性就更大,竞技水平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学校足球队正重回巅峰,中国足球的未来也充满希望。”望着孩子们满场飞奔的身影,张帅信心满满地说。
精准传导:打通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通道
1%,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校园足球发展的数字。
国际经验表明,职业足球运动员淘汰竞争异常残酷,成材率甚至不足1%。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人口在未来几年将呈现井喷式增长,如果说之前校园足球是“无人可选”,那么今后很可能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优秀足球人才的上升通道如果解决不好,就好比球场上盲目“开大脚”,纵使有好苗子、好机会也很难把握住,必定会影响师生和家长的热情。
绿茵场上,需要从中后场到前场的精准传导,校园内外,也需要从普及到拔尖、从中小学到大学的培养通道。为此,河南以221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基础,要求各地贯通优质中小学布局衔接,同时在郑州4所中学开设了5个可面向全省招生的校园足球实验班,含1个女足实验班,引导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省内高校扩大足球项目招生规模。
在“全国校园足球劲旅”河南省实验中学足球队,小球员们不仅个个技术能力出众,还都品学兼优。2020届毕业生申翊辰、王子丁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还有多名队员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的青睐……
“我们是足球特长生,但不是特殊生,我们要比普通同学付出更多,才能与他们保持学业上的一致。”在申翊辰看来,这种付出不仅赋予了他更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也提供了更多的人生可能。
王子丁告诉记者,从南阳路二小的球场出发,他一路“踢进”了省实验中学,“踢进”了清华园,很多学弟学妹听到他的故事,更加坚定上好学、踢好球的决心,“校园足球没有出路”的偏见不攻自破。
2018年5月,作为回应中国足球改革发展需要的新事物,河南大学国际足球学院正式成立。同年10月,河南师范大学国际足球教育学院也顺利挂牌。
多位业界专家表示,两所高校开设足球学院,立足中原、辐射全国,致力于培养兼具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有力推动了足球应用型人才集约化发展,对于打通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足球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涉及运动训练科学、足球运动管理、足球产品与传媒等多个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投身足球运动,成为俱乐部教练员、训练师,或是中小学足球教师,也可以选择进入更广义的足球产业,如俱乐部管理者、科研机构研究员、足球经纪人或足球文化传播者。热爱足球的孩子们的出路,不仅不会变窄,还能越走越宽。”河南省校足办专家委员会成员李向东说。
精彩破门:充分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
为什么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
有人说,足球是圆的,不到终场哨响永远不知道最终结果。也有人说,足球不需要对参与者的身材进行特化改造,是一项为大众设计的运动。在许多河南校园足球教师眼中,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升,不仅可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降低肥胖率、近视率和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比例,还能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感。
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李金川指出,6年多来,河南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深化推进学校体育改革,许多大中小学开设篮球、排球、武术、游泳等特色项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局面初步形成,体育课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认可度、参与度也明显提高。
来自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师侯珺,平日负责体校的教学工作,每到周末则会来到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小学女子甲组训练基地——开封市苹果园中路小学,担任这些普通小学女生的“总教头”。
在侯珺看来,传统足球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体校选拔和俱乐部青训,这种模式有其价值所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把体育与教育割裂开来。她建议,校园足球要把育人摆在首位,坚持体教融合,让更多孩子体验“世界第一运动”的乐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校园足球不仅点亮了城市孩子的“满天星”,对于许多乡村娃来说更是雪中送炭。
地处豫西山区的洛宁县,素有“七山二塬一分川”之称,前年才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穷帽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山区贫困县,却建有现代化足球场61块,覆盖了全县18个乡镇,不到万人就拥有1块足球场地,远远高于全国规划标准。
“洛宁之所以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其实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着密切关系。”时任洛宁县县长周东柯介绍说,洛宁有近10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孤独、内向、不善交流,足球成了打开孩子心灵、树立人生自信的钥匙。
该县陈吴乡的小梦燕(化名),因为喜爱足球、渴望拥有自己做主的人生,没有选择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几年后回乡嫁人的生活,而是以足球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高中。她因足球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小梦燕也成了许多农村女娃的榜样,校园足球成为洛宁教育“智志双扶”的重要抓手之一。
“我们的目标绝不是获奖、拿名次,而是坚持育人为本,打破锦标主义、唯成绩论。只要坚持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持续推动校园足球不断发展,在不远的未来,校园足球必将会改变中国足球和中国教育的面貌。”郑邦山说。
作者:本报记者 高众 李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