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大的传染病
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所以是酸的。空腹时,pH值在1~2之间,似汽车电池的强烈的酸性水平。当进餐后下降到pH值4~5。胃液通过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来帮助吸收营养,同时通过杀死引起疾病的细菌和病毒来防止感染。
没有人想到还有细菌生活在这种强酸性环境中。这种细菌正是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幽门螺杆菌”。现在,它获得了“日本人中最大的传染病”的地位。
“Helico”意思是“螺旋”,是与直升机(helicopter)相同的词源。“bacter”的意思是“细菌”。而“pylo⁃ri”意指胃的出口“幽门”。因为它的形状扭曲了2~3次,并有4~8根鞭毛,所以它被称为幽门螺旋杆菌。
19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发现在胃中有螺旋尾巴的细菌,但被认为是碰巧“正好在场”的细菌。西澳大学教授罗宾·沃伦(RobinWarren)和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是打破这一常识的两位研究人员。
他们从胃里提取螺旋杆菌进行培养,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1982年取得了成功。此细菌生长速度比普通细菌慢得多,培养繁殖很难被确认。碰巧正值复活节休假,就让培养皿放置了五天,结果细菌开始增殖。
巴里·马歇尔在自己的胃中作了实验实证,喝下细菌培养液,会导致胃炎,使用抗菌剂去除细菌可以治愈胃炎。当时,这种细菌的发现很少引起注意,因为胃炎和胃溃疡被认为是压力引起的。后来,都弄清楚了,这细菌是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的罪魁祸首。两人在200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体检中,应该有很多人被推荐去检查和消除这种细菌。
幽门螺杆菌的真面目
事实上,人体充满了称为“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其中许多菌种有比人类更古老的进化历史。顾名思义,正常菌群是日常地生活在人体中的细菌。人体中几乎无处不在。
特别是,暴露于外部环境的部分,如皮肤、嘴、眼睛、鼻子、气道、尿路、肛门和女性生殖器,总是有细菌依附着。人在母亲子宫里时,处于无菌状态,但在分娩的同时暴露在细菌中,细菌在体内增加。幽门螺杆菌是这些正常菌群中的一种。
根据美国布朗大学的苏珊·休斯副教授的分析,从迄今为止发现的人体正常菌群所在的人体部位来看,在舌头上有7947种,喉咙有4154种,在耳朵的背面有2359种,在大肠里有33627种,在女性生殖器的入口有2062种。
从嘴到肛门的肠道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如帮助消化和免疫的大肠杆菌、乳酸菌、酪酸菌(又称丁酸菌——译者注),以及产生臭屁的韦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从喉咙到肺部的气管道存在肺炎球菌、肺炎杆菌。在皮肤上,存在引起青春痘(痤疮)的痤疮丙酸杆菌,引发头皮屑的马拉色菌,引起脚气病的白癣菌。在女性生殖器常驻的细菌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念珠菌和双歧杆菌等。
据估计,在人嘴里有100亿个、皮肤上有1万亿个以上的细菌存在,在人体中,其总数是构成人体的细胞数量的10倍以上,即数百万亿个。正常菌群的总重量达1300克,这相当于大脑的重量。
近年来的基因破译解明,肠道中的微生物群总共有330万个基因,相当于人类基因的100倍。其中一部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挥着对我们有益的作用。
共存共荣的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在体内相互排斥和共生,同时保持一定的和谐,并共存共荣。动物与正常菌群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100兆个细菌常驻的肠道内,比拟成一个惊人地发达的植物生态系的话,可被称为“肠道细菌花圃”。因为大便的一半左右是肠道细菌或其尸体,可见其数量也不是一般般的。
没有大肠杆菌,我们就无法生存。它有助于分解多糖和淀粉,并产生与脂肪的积累有关的维生素和激素。它也是免疫系统发育所必需的,且可阻止有害细菌的暴发性繁殖。
全世界正在研究“便微生物移植”,即将健康人的肠道细菌移植到肠道疾病患者体内,并开发由肠道细菌制成的治疗药物。据说,对治疗恶性肠炎有一定的效果,如溃疡性结肠炎和过敏性肠综合征等。
人和正常菌群并不总是和平共处。这些正常菌群在本来的寄宿部位生活,在人体健康的状态下,几乎对人不造成伤害。可是,即使在肠道中没有任何坏处的大肠杆菌,当进入膀胱部位时,也会引起膀胱炎。就是说,大肠杆菌具有一个巧妙的调和机理,只要生活在肠道中,就不被视为异物。
另外,当不熟悉的“野生细菌”进入人体或人体失去免疫力并陷入无防护状态时,某些正常菌群就会突然露出凶相。这些平时看似无害却在突然间变得令人可怕的细菌被称为机会致病菌。
当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感染流感时,呼吸道中的细菌会导致肺炎。而长期服用抗癌药物或抗生素的患者经常被发现有正常菌群异常生长的情况。艾滋病人特有的肺囊虫肺炎就是健康状态下无害的正常菌群引起的。
每5个日本人中有超过1人会患“过敏性皮肤炎”。关于其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种猜测是,其与皮肤正常菌群中的一种细菌产生的蛋白质有关联。此外,实验已经确认,抗生素杀死有益的正常菌群会突然让人发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肥胖人口增加了3倍。一些研究人员声称,除了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质外,还与抗生素有关。
近年来,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塞西尔·刘易斯教授的研究小组在调查智利沙漠中发现的木乃伊的肠道细菌。其结果表明,8000年至1400年前的人体中的正常菌群与现在非洲农村地区的人们非常相似,却与住在都市的现代人有很大的区别。这说明,在过去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正常菌群,但是,因药物和饮食,这些正常菌群已经发生了改变。
细菌的南北问题
奇怪的是,在欧美和非洲国家,像日本一样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有许多,但胃癌患者却很少。即使同在东亚地区,越往南面,胃癌的发病率就越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的统计,世界平均胃癌发病率是每10万人14.1人,而东亚则有30.0人。这与欧洲的10.3人和北美的4.2人相比,压倒性地高。
胃癌集中在东亚,最差5国的每10万人发病率排名是韩国41.4人,蒙古34.0人,日本31.1人,中国29.0人,危地马拉28.6人。
大分大学医学院的藤冈东彦教授等人发现,在西方和亚洲国家的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类型不同,而亚洲各国的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类型也不一定相同。这种差异很可能导致其胃癌的发病率的不同。
在东亚人的胃中常驻的幽门螺杆菌的90%以上有特定的基因,会引起胃黏膜发炎或萎缩导致胃癌。然而,欧美人的幽门螺杆菌中,这种基因的持有率只有大约30%~40%。
幽门螺杆菌,因为它攻击胃壁的细胞,其损害积累而容易导致胃癌。而且,加上其他危险因素,使胃癌的风险增加。“带菌而且吸烟”的人与“无菌且不吸烟”的人相比,患胃癌的风险要高11倍。即使与“无菌而吸烟”的人比,其风险也高1.6倍。同样,“带菌而且高血糖”的人的胃癌风险是“无菌且血糖值正常”的人的4倍,甚至也是“带菌而血糖值正常”的人的2倍。
幽门螺杆菌讲述人类迁徙
从不同人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基因突变中,可以推断出人类的足迹。
细菌生长的速度很快,基因突变所需的时间比人类短得多,因此很容易跟踪其进化的足迹。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从不同种族和民族身上采集幽门螺杆菌,以比较其基因,并用分子钟模拟其进化。
根据模拟结果,非洲人携带的幽门螺杆菌的基因多样性随着与东非的距离增加而减少。换句话说,分化的年代逐渐地变晚近。据此,发表了这样的假设:幽门螺杆菌的祖先潜入人类的胃里,从非洲启程,在经过中亚、欧洲和东亚之后,扩散到北美和南美洲。
在迁徙移动过程中,幽门螺杆菌也发生了各种基因突变,现在可以被分为七种亚型。●欧洲型(欧洲、中东、印度等)●东北非洲型●非洲1型(西非)●非洲2型(南部非洲)●亚洲型(北印度、孟加拉国、泰国、马来西亚部分地区等)●萨胡尔型(澳大利亚原住民、巴布亚新几内亚)●东亚型(日本、中国、韩国、南太平洋、美国原住民等)
在北美,各种亚型都被带进来了,这反映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奴隶贸易等情况。
此外,大分大学医学院的山冈吉生教授分析了不同种族携带的幽门螺杆菌。根据幽门螺杆菌的分布,绘制出人类壮丽的迁徙途径。基于此,幽门螺杆菌从5.8万年前离开非洲开始传播,在3万年前到达亚洲。到约五千年前为止,从那里再蔓延到东南亚和太平洋。
另一条路线从亚洲穿过当时是陆桥的白令海峡,从北美向南延伸至南美洲。在非洲人和日本人中,幽门螺杆菌的基因序列有50%的差异,相反日本人和北美的原住民则非常相似。
根据幽门螺杆菌的突变推算的人类迁移年代,与迄今为止基于人类学的人类迁移年代,以及基于语言学的不同语言的分支年代等的研究成果比较,是相当吻合的。
与东亚型相比,欧洲和非洲型的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较低。一般地,病原体与寄生宿主一起进化时,会逐渐削弱致病性,并寻求与宿主共存的道路。
然而,随着人类的迁移,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却变得更加强烈。本来,在东亚型刚演化不久的时代,其致病性应该比非洲和欧洲的弱。其理由还不清楚。
是感染还是过敏?
纽约大学的马丁·布拉斯特教授认为,由于幽门螺杆菌长期寄生在人类身上,因此有着某种存在的意义。本来,幽门螺杆菌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菌群。在发达地区,感染人数竟然这么地减少了,其原因被认为是,人们在清洁的环境中长大,并且从儿童时期就获得抗生素治疗。
据说,儿童时期,如果在可能感染细菌和寄生虫的不卫生的环境中长大,以后就很难患过敏症。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约瑟夫·利德勒教授证明了这一点。十多年来,教授对农民和非农民的孩子的过敏症发病率进行了比较研究。
其结果表明,与非农民的孩子相比,农民的孩子患花粉症的发病率只有三分之一,哮喘只有四分之一。调查了生活环境和饮食等方面,但没有太大的区别。研究发现,即使是非农民的孩子,如果接触牲畜的机会多的话,过敏概率就低;如果经常置身于牲畜棚那样有更多机会接触细菌的环境的话,过敏症就不太可能发生。
美国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与没有饲养过宠物的小孩相比,与宠物接触机会多的小孩患过敏症的风险更低。可是,也有一些医生认为宠物会加重过敏症。
在其他调查中也发现,经历过某种感染的小孩较少有过敏症。流行病学调查也指出这一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末左右,人们一直在讨论。这被称为“卫生假说”,英语就是“cleanhousesyndrome”(清洁房屋综合征),和“朋友丧失假说”(这意味着没有防止过敏的朋友)。虽然有些人对此持否定和怀疑态度,但近年来,支持这一假设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
布拉斯特教授研究了儿童哮喘和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根据其结果,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不太可能患哮喘,幽门螺杆菌抑制其他过敏的证据被找到了。这种现象仅在儿童时期常见,而在成人中难以见到。教授指出,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幽门螺杆菌具有抑制过敏的很大的好处。
激增的过敏症
许多人相信“细菌是坏的”。特别是日本人,被抗菌制品包围着,手接触的东西都被消毒,还鼓励勤洗手。日本是世界上最“卫生”的国家。
幽门螺杆菌最初与人类共生,尽管存在胃癌的风险,在寿命没有达到50岁的时代并不是个大问题。可是,因为人们寿命变长,创造了一个过于卫生的环境,从而与细菌的共生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人的三大死因是“肺炎”“胃肠炎”和“肺结核”这些传染病。然而,在20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治疗和医疗系统的进步,这些疾病迅速减少,排位前面的死亡原因被“癌症”和“生活习惯病”所取代。换言之,与传染病的防治成反比,过敏症正在急剧增加。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过敏性疾病控制报告》(2011年),包括花粉症在内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占全国人口47%以上,过敏性皮肤炎(特异性皮炎)达到约10%。每两个人中,有一人过敏,过敏症成为了国民病。世界卫生组织在《过敏症白皮书》中指出,全球有过敏症增加的趋势,全世界人口的30%都有某种过敏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传染病的感染减少了,这回却又因过敏症而苦恼。感染和过敏这两者的关系,就像跷跷板一样,这边下去了,那边却起来了。
(本文摘自《别丧!不就是传染病》,[日]石弘之著,万毅、赵一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来源: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