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东京奥运会自行车女子公路赛中,奥地利选手基森霍弗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 贺长山/图)
本届奥运会迄今为止最大的黑马出现在7月26日女子公路自行车比赛中,奥地利的业余运动员安娜·基森霍夫赢得了金牌。安娜是一位专业学者,在剑桥和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拿到了数学硕士学位和数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的研究员。自行车运动是安娜的业余爱好,她没有团队,没有教练,训练全靠自己。靠着高度自律和精确计算,安娜在强手如云的奥运赛事中斩获一金。
安娜夺冠后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银牌得主、荷兰选手范费罗腾到达终点时,激动地举起了双臂庆祝自己“夺冠”,完全没有注意到金牌已经在一分钟前“名花有主”了。
这也难怪荷兰姑娘“大意了”,安娜这样“无教练、无团队、无专业训练”的“三无”业余选手,在职业运动员眼中多半是个“小透明”。
当人们为安娜的夺冠感到意外时,可曾想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前的“业余原则”,奥运赛场上的主角曾经是安娜这样的业余运动员。
初版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宪章第26条对“业余”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参加运动的人是单纯为了使身体、精神受益,或者是为了某种社会利益,而不是为了直接或间接的物质上的获得,而且全年的集训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星期。还附加了专门的解释:如果运动员由于运动的才能而接受政府、学校、商业机构的补贴也不能被认为是业余。现役军人、体育教师、教练也都被定义为“职业”。运动员利用自己的名气做广告、做演员,或者与任何商业机构签定合同都被定义为“职业”之列。这一条款就是著名的奥运业余原则。
让奥运赛事远离利益,保持纯粹的运动精神,是“奥运之父”顾拜旦男爵的终生信念。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时,只有击剑项目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其他项目都是业余选手参赛。但是,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业余原则的“乌托邦”色彩也日益凸显。
如何界定业余和职业,就是个难题。“全年的集训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星期”的标准,可操作性不强。集体项目还可以监督,很多个人运动项目的集训时间限制只能流于纸面。结果不同的项目适用了不同的“业余”标准,比如网球界长期按照年龄划界,20岁以下的选手都被视为业余。而足球运动则以国际足联的规定为准,1959年国际足联决定参加过1958年世界杯的运动员不能参加奥运会的足球赛,算是足球界的“业余标准”。各单项的标准不能统一,业余原则势必在各个单项中被逐一突破。1988年汉城奥运会在网球项目上放松了“业余”的限制。1989年国际篮联(FIBA)更改了原有的参赛规则,首次允许职业球员参加国际篮球赛事,这一规则更改催生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美国男篮“梦之队”诞生,飞人乔丹闪亮登场,标志着业余原则的退场。
国际政治冲突也冲击着业余原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冷战两大阵营的竞争。东西方的压力夹击之下,业余原则在冷战高潮的1970年代已经难以为继了。
国际奥委会最终放弃业余原则的坚守,还受到了经济因素影响。最初的压力来自参赛运动员的经济困境,对没有商业支援的业余运动员而言,仅仅是远赴重洋参赛的旅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不是人人都能承担的。因此,国际奥委会无法禁止参赛者获得举办国、参赛国政府和商家的资助,但利孔一开,“业余”就开始走样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现代奥运会成功地普及了体育运动,提高了各国对体育的重视,也催生出了大量职业化的商业赛事,体育运动走向了娱乐化。业余原则限制之下的奥运会在娱乐性上无法与职业化的商业赛事竞争,赞助资源大量流失,亏损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向现实妥协。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了久违的盈利,奥运会的商业化运作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但是相应的代价就是“业余原则”松动了。这标志着奥运会正式转向了职业化、商业化的现代竞技体育路线。
从此,奥运会上的业余运动员越来越少,业余运动员即便能够成功获得参赛资格,也很难在赛场上大放异彩、披金戴银。然而,洛杉矶奥运会创造的商业化模式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露出了疲态。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来的历届奥运会,只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统计显示盈利,其他都是亏损。2004年雅典奥运会大幅亏损,甚至导致了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持续恶化。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也造成了里约市政府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
赛事的职业化水平提高,举办费用越来越昂贵,超支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大型赛事活动带来的巨大人流,安保费用急剧攀升。奥运会正在变成体育赛事中的奢侈品,只有经济强国才能顺利举办,但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与此同时,奥运会这样的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夹杂了太多国际政治纷争,麻烦事不少,丑闻频发。无论是体育精神的纯粹性,还是商业赛事的娱乐性,奥运会和单项商业赛事相比都处于劣势,影响力明显下降。
因此,很多国家对举办奥运会望而却步,各国激烈争夺举办权的景象已成往事。2024年和2028年夏季奥运会分别选在已经举办两次夏季奥运会的法国巴黎和美国洛杉矶,没有激烈的争夺。
现代奥运会百年大轮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催生了职业化,又被职业化改造,而完成职业化的奥运会却也因此陷入了困境。安娜·基森霍夫的意外夺冠,仿佛来自百年前的回音,提醒世人重新审视奥运会的前世今生。
退回理想主义乌托邦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职业化后的奥运会还能走多远呢?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关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