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米是什么梗(千分之一秒定胜负访中国首位冬奥会裁判员、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计时长边维华)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一支专业的裁判员队伍,是国际赛事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也是冰雪运动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在短道速滑项目深耕20多年,执裁过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2006年都灵冬奥会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资深裁判员,边维华参与了北京冬奥会的前期筹备工作,并在正式比赛中担任短道速滑项目计时长。裁判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如何做到专业公正?我国裁判人才队伍情况如何?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边维华。

记者: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的裁判员一共有多少人?经过了怎样的选拔和培训?

边维华:冬奥会一类的国际赛事,裁判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ITO(International Technical Official),即国际技术官员,负责主要的裁判工作;另一类是NTO(National Technical Official),即国内技术官员,负责辅助类的裁判工作。

中国历来重视对冰雪运动裁判人才的培养,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全国体育机构就展开针对从业人员的大面积培训,裁判员获得了提升业务能力的宝贵机会。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共有53名国内技术官员,截至1月已开展了多次培训。

2018年,我和全国各地100多名国家级裁判员参加了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NTO首期培训。除了裁判业务的理论和实践考试外,还设有英语简单会话的环节。一期培训结束后筛选出的70多名裁判员,参加2019年8月的第二期培训。二期培训邀请了国际滑联短道速滑技术委员会主席兰伯特担任讲师,也进行了中英文考试和面试。后两期培训为线上培训,主要考验裁判员的英语水平,最后确定了53名裁判员人选。

国际技术官员主要由国际滑联选派,必须是在国际滑联注册的国际滑联级裁判员。以短道速滑项目为例,全世界共有35名裁判长、20名发令员、20名编排记录长有资格成为国际技术官员。本届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共设置了12名国际技术官员,分为2个团队担任男子项目和女子项目的执裁工作。每个团队由1名裁判长带领1名录像回放副裁判长、2名副裁判长、发令员和编排记录长开展工作,裁判长负责赛事的全面工作,并对赛场上的运动员滑行过程中的行为依据滑跑规则进行判定,如出现违反滑跑规则的运动员将进行必要的处罚。

记者:本届冬奥会是您执裁的第四届冬奥会,您认为一名优秀的裁判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边维华:最重要的一点,裁判员必须熟练掌握比赛规则,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按照国际惯例,短道速滑的比赛规则每两年修改一次,因此第一时间掌握最新规则是裁判员必备的技能。

其次,赛场上的应变能力非常重要。短道速滑是千分之一秒定胜负的比赛,这非常考验裁判员的实时反应和观察力。尤其是裁判长,在比赛中穿着冰刀和运动员同步滑行,要想判断准确,必须与运动员保持相对静止,并且注意观察所有细节。此外,在一场比赛中,裁判长需要安排和检查各个岗位的裁判工作,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以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要想在国际赛事中拥有一席之地,外语能力不容忽视。国际滑联短道速滑技术委员会非常注重裁判长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去年8月至今,已对裁判长进行了十多次专业技能培训,测试方式为观看比赛录像,对其中的犯规动作作出迅速判断,并用英文准确表述。北京冬奥组委对参加本届冬奥会的国内技术官员进行了针对培训,使每个裁判工作岗位都有精通英语的技术官员,保证赛事期间与国际技术官员无障碍沟通,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

记者: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您作为第一位中国裁判员参加短道速滑项目执裁工作。在那届冬奥会上,杨扬成为第一名勇夺冬奥会金牌的中国选手。对于这场“梦幻联动”,您当时的心情如何?

边维华:盐湖城冬奥会是我作为国际技术官员第一次参加的冬奥会,也是中国裁判面孔首次出现在这一国际性赛事。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当时我负责的是男子组短道速滑执裁工作,工作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当作为观众,现场观看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时,我的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手心也攥得全都是汗。

杨扬第一个冲过终点时,作为中国人,作为她的朋友,我感到万分激动和自豪。下了领奖台后,和杨扬第一个合影的人就是我,这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也一直被珍藏在我家中。

中国短道速滑队是一支光荣的奥运冠军团队,在之前冬奥会上一共夺得了10金15银8铜。希望他们能抓住家门口办奥的历史机遇,再创辉煌。

记者:20多年过去,中国冰雪运动的场地和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在哪些方面感受最深?

边维华:和20年前相比,变化太大了,如今的冰场和运动装备都实现了质的提升。

在短道速滑比赛中,运动员的滑行速度非常快,容易发生侧滑、摔倒等事故,在场地四周安装可移动防护垫,能对运动员起到相当大的保护作用。过去的比赛场馆,在赛道最外侧设置板墙,板墙内侧再放上防护垫,因此弹性较差,多次发生运动员受伤流血等情况。

而如今的短道速滑场地取消了板墙,直接在地面放置厚度近1米的防护垫。运动员摔倒撞击到可移动防护垫后,防护垫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冲击力量,不会发生以前“撞击后运动员反弹造成二次受伤”的情况,能有效保护运动员。

再比如冰面。过去冰场采用的都是液氮制冰技术,会造成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环境危害,冰面效果也欠佳。而此次冬奥“冰丝带”,是全世界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冬奥场馆。二氧化碳制冷的能效比传统制冷系统更高,更环保,受到了国际相关体育组织的高度赞扬。

在比赛装备上,过去锋利的冰刀常会因运动员碰撞、摔倒在一起造成伤害事故。而如今的比赛服突破传统局部防护,采用最新的全身防切割技术,防切割强度是钢丝的15倍,剪刀划不破,安全性能获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