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度量衡,我们在初中,学历史的时候,就知道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开创了大一统的帝制时代。对于什么是度量衡,大多数人都是一头雾水,老太太看地图——不知道哪是哪。了解一些历史的人也许回说“度量衡”不就是秤吗?
其实“度量衡”不单单就是秤,它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度”即长度,“量”为容量,“衡”即重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把“度量衡”改为“计量”,取代使用了几千年的度量衡,计量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已远远超出“度量衡”的范围。它包括长度、热学、力学、 电磁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光学、声学、化学等专业,已形成了 一门独立的学科——计量学。
计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准确的计量,质量无法保障。
我们是怎样保证度量衡的准确的呢?
人们经常能看到计量人员拎着砝码检秤或者开着计量检衡车对大型衡器进行测量,测量衡器是不是准确。其实这些计量人员就是在进行量值传递工作。
量值传递就是把国家标准的国家千克基准传递到各个地方,用以保证全国各种称量的准确,统一。
我国的国家千克基准是1965年由*检定、编号为60的铂铱合金千克基准砝码。
计量工作人员把国家千克基准逐级传递下去,直到工作用的各种计量器具。
国家千克基准与国家作证基准、国家千克副基准、千克国家工作基准、标准砝码组成质量量值传递系统。为衡量各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千克工作基准配有一套由其倍量和分量组成的、质量由大到小、个数zui少而又能组成任何量值的工作基准组。工作基准组及标准砝码通常分为千克组(1~20kg)、克组 (1~50g)和毫克组(1~500mg),根据需要还可以有微克组或其他种砝码组合(如在台秤上采用的增砣组)。
存放在法国的巴黎国际计量局总部的那个1kg标准重量的砝码,就是全世界重量的基准器具。所有各个国家的国家千克基准都应溯源到该千克原器。
它是用铂铱合金(10%Ir加90%Pt)制成的一个高度和直径都是39毫米的圆柱体,在1889年国际计量大会上批准为国际千克原器。
通俗的讲,法国的国际千克原器它是祖宗,其他国家的(千克标准原器)都是儿孙。
那么古代是怎么保证度量衡的准确的呢?让你绝对想不到的是古代中国的度量衡竟然以乐律(音乐)作为根本,来决定历法和度量衡的准确和统一的。
中国古代重视礼乐,认为: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颂,荡之以钟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涤精灵,可以祛怨思。施之于邦国则朝廷序,施之于天下则神祇格,施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施之于战阵则士民勇。
那时候贵族礼仪中音乐是不可缺的一部分,周朝讲究礼乐制度.另外,古代统治者也有通过收集民歌进行民情的考察的习惯,认为通过民歌可了解民众的生活,加上古代没有丰富的娱乐,音乐就成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
看了吧,在古代音乐就是这么牛,竟然决定着国家的兴旺和安危。再看看现在音乐,只是一门艺术而而已,并不受人们的重视,顶多流行歌曲好听,有一些粉丝而已。在古代人们认为如果音乐蕴藏着天地运行的规律。只听曲调,就能够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预知国家的兴亡。。
《通典》记载,隋炀帝巡游江都时,乐工王令言的儿子自宫内回家来,在户外用琵琶弹《安公子》这首曲调。王令言听后脸色骤变,内心惊恐,赶紧告诫儿子:“你不要随驾去江都了。这支曲子没有宫声,宫代表君主,皇上肯定回不来了。”后来隋炀帝果真在江都被杀。
《唐语林》记载:唐朝开元末年,西凉府都督进献了新曲,唐玄宗便招待诸王欣赏。曲子结束后,大家都纷纷称贺,但只有唐玄宗的大哥宁王默然不语。
玄宗询问缘故,宁王说:“这首曲调虽然优美,但是臣听说,一支乐曲从宫音开始,商音结束,中间由角、征、羽诸音组成,头、尾都要呼应宫、商。这首乐曲开头就离开宫调,中间也很少用征音,而商调用得杂乱,并有增强之势。臣还听说,五音中,宫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宫调不强盛则君王势力微弱,商调过强则臣下有作乱犯上的征兆。事情现形在音律之中,散播在歌声里,终有一天会应验在人事上。臣惶恐有一天会有乱臣作乱逼上,陛下恐有流离之难,尽预言在这首曲子中了啊!”
精通音律的玄宗听后沉默不语。不久后,果然安史之乱爆发,证实了宁王。
现在社会的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盛行,舆论传播有了更快捷迅速的载体,音乐作为舆论政治文明宣传、外交等的作用已经基本不复存在,而且人们有了各种各样抒发情感的媒介,也就很少有人寄情音乐来陶冶情操了。如今我们谈起音乐,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流行音乐了,听歌、唱歌不再是神圣的,甚至会被判定为不务
.那么,音乐是怎样确定度量衡的呢?
在古代度量衡中的度来源于短笛的长度,量也是来源于短笛的容积,而衡(重)制即来源于短笛内能够容纳的谷物的重量。就是说古代的度量衡竟然由一个笛子决定的。
这个笛子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黄钟,也称为黄钟律管,它是一种吹奏的乐器,其音调(音律)的高低与自身长度有关,为了使黄钟律管的音调准确,一般都由皇家规定标准长度,甚至以黄钟律管的长度为尺度标准。《史记》中有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大意说明了黄钟为标准长度计量工具音律。
《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上古时期人们用管子吹奏与鸟相近的声音,吸引和捕捉鸟类。后来,就用管子定律。
黄帝命令乐官寻找管壁厚薄均匀的竹子,用来做音律管,又以音频稳定、声音优美的一种鸟的叫声定为基本律,当律管吹出来的声音与这种鸟的叫声相合时,就把这一基音定为黄钟之律,即古代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这个管子也叫黄钟管。
以此为基准,只要管子的口径不变,频率和管长就有确定的关系;管子长,声音就低。然而,如果管子尺寸没有一个稳定的标准,就难以得到可靠的音准。因为声音是看不见,抓不住,只能凭耳朵听,所以古人说:“音失之甚易,求之甚难”。
那么,度量衡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度量衡中的度来源于短笛的长度,量来源于短笛的容积,而衡制即来源于短笛内能够容纳的谷物的重量。
度:黄钟之管长九寸,分作九十段,每段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量:黄钟之管长九寸,径三分,内空可容黍一千二百粒,名曰一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衡:一黄钟管所容黍(一千二百粒)之重为十二铢(即一百粒黍之重为一铢),二黄钟管所容黍之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由上可见,古琴第一弦的黄钟不仅是乐律的起点,而且是古代度量衡的标准。故《史记乐书》说“六律为万事根本。”而《后汉书》则直接称:“黄钟为万事根本”。
在古代受技术条件限制,不可能利用仪器设备来测定音频并将它记录下来,只能凭着有经验的乐师和音律学家用耳朵来分辨。当人们认识到能发出准确音高的黄钟律管,它的长度和内径是一定的,便用累黍的方法把律管的长度、管径固定下来,并且与度量衡三者相互校正。
.
《汉书·律历志》中说:“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意思是只有统一律、度、量、衡,才能取得远近国家和老百姓的信任。而实现“同律、度、量、衡”,不仅是当时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时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古代的音乐是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