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正统七年十月的一天,禁宫内一片肃杀。大明太皇太后张氏,即将迎来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太医们整齐地跪在慈宁宫前,双目视地,惶恐不安。太皇太后年迈,已油尽灯枯,回天乏术。

内阁大臣杨士奇,杨溥奉懿旨入宫,聆听太皇太后最后的嘱托。明英宗朱祁镇,红着双目,静静立在一侧,默不作声。张氏已经说不了话了,用眼神示意了随侍太监。太监会意,赶忙问杨士奇和杨溥是否有要事需要请旨。

“双杨”心中一阵悲苦,老泪纵横。原先已有的腹稿此时愣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太监有些着急,重新催促了一遍。杨士奇勉力收拾了心情,开始阐述朝臣的诉求。可不等杨士奇说完,张氏便合上双目,驾鹤西去。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故宫

正统七年十月,明仁宗诚孝张皇后,薨。大明朝最为传奇的女人,结束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机敏聪慧——张氏有着不俗的手段智慧

明仁宗(朱高炽)诚孝张皇后,具体出生年月不详,名字无考,指挥使张麟之女,河南永城人氏。

按照朝史暮想对明代后妃的了解,张氏被册封为燕王世子妃的时候,应该在15岁左右,当时为洪武二十八年。而张氏于正统七年逝世,中间相隔47年,所以张氏享年应该六十有余。

这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从燕王世子妃,到太子妃,到皇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张氏历洪武(朱元璋),永乐(朱棣),洪熙(朱高炽),宣德(朱瞻基),正统(朱祁镇)五朝。且从永乐年间开始,史料里已经出现了张氏的诸多身影。

抛开明太祖朱元璋不谈,从自己的公公发动“靖难”起兵,到自己的丈夫登上帝位,再到辅佐自己儿子理政,到最后保护孙子顺利接过帝国权柄,张氏的一生有太多精彩的瞬间,有太多值得后世细品的权谋手腕。如此一位奇女子,后世对于她的关注度却非常稀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宫廷剧照

朝史暮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故事,来看看张氏是一个怎么样的女人。

张氏非常机敏。

我们知道明成祖朱棣,其实并不怎么喜欢长子朱高炽。一来,朱高炽体弱,肥胖;二来,朱高炽性情温厚,刚强不足。而另一个儿子朱高煦的杀伐决断,却颇有朱棣的风范。做父亲的,总是喜欢和自己像的儿子。所以朱高炽的储君之位,并不稳固。

有一日,朱棣和徐皇后在一起饮酒,张氏随侍一旁。不知道朱棣是酒喝多了还是真的心情郁结,突然开始吐槽起朱高炽,言下之意是不知道把国家交给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张氏闻言,非常忧惧,赶紧下跪请罪,然后跑去下厨做菜。

一日,上及后御便殿,东宫妃张氏亲执庖,上御膳恭谨。上大喜,曰:“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明史纪事本末》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明成祖朱棣 像

朱棣在吃到张氏亲手做的菜之后,顿时心情转好,估计酒也醒了,想到刚才那番言论不合时宜,便转了口风,夸奖了一番张氏,还说以后家里的事情要张氏多费心了。意思是,你别多想了,你是个好媳妇,你老公太子之位不会动的。

张氏巧妙地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并利用自己儿媳的特殊身份,为丈夫争取了公公的好感,稳固了丈夫的太子之位,此份机敏,着实过人。

张氏善于谋断

丈夫朱高炽,即明仁宗,天不假年,登基不到一年便驾崩了。当时的情况是,原先夺嫡落败的小叔子朱高煦蠢蠢欲动,极有可能学朱棣的“靖难”舍命一搏。而太子朱瞻基还远在南京监国。

在这个敏感而危机四伏的时刻,张氏果断地行动了。首先,张氏和朝中重臣一同颁布了明仁宗的遗诏,宣布传位给太子;其次,张氏向各地藩王封锁消息,特别是朱高煦方面;最后,张氏派人去迎接太子朱瞻基入京,同时让各方做好防备,以防发生极端事件。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明仁宗朱高炽 像

张氏三件事情做的滴水不漏。颁布遗诏,用来安定人心;秘不发丧,可以拖延时间;急召太子入京,并且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亦可见张氏做事的成熟和老练。

张氏心地善良。

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皇后,一直未能生育。而另一方面,朱瞻基非常偏爱当时的孙贵妃,即朱祁镇的生母。于是朱瞻基就有了废后的念头,另立孙贵妃为后,便向母亲张氏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张氏不忍废除胡氏,又碍于胡氏无后,一时非常为难。

之后胡皇后自己提出退位,让位于孙贵妃,张氏才勉强同意。而从此之后,张氏就对胡氏非常照顾,经常找她来谈心说话。每每遇到大的庆典活动,张氏都让胡氏坐到自己身旁,座次也都高于孙氏。

由此可见,张氏心地仁善,注重旧情,这在嗜权寡恩的封建皇室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明宣宗朱瞻基 像

如果说,以上三个事例能够看出张氏性格上的特征,隐隐窥得张氏人生历程的繁复精彩,那么朝史暮想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则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张氏能够屹立四朝不倒的真正原因。

持重求全——舍得之间是一个王朝的稳固安定

熟悉朝史暮想的朋友知道,一般这个时候,阴谋论就来了。朝史暮想要说的,是明宣宗驾崩后,明英宗继位和正统初年朝局的事情。

明宣宗驾崩的时候,才38岁,而太子朱祁镇才9岁。38岁的儿子逝世了,9岁的孙子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国家大事如何能够处理?

张氏其实有三个儿子,除了明宣宗朱瞻基,还有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张氏就在襄王朱瞻墡和太子朱祁镇之间犹豫过。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明英宗朱祁镇 像

张氏的考虑很务实。第一,朱祁镇实在是太过年幼,无法承担治国重担,而年岁上襄王占优;第二,一个是孙子,一个是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让成年的儿子来做皇帝,能够少去很多麻烦。

张氏的意愿被文官集团敏锐地注意到,遭到了激烈的反对。文官集团的意思很简单,按照祖制,就应该让朱祁镇继位。皇帝年幼没关系,不是还有我们这一班大臣在吗?而文官集团下面的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主少国疑的时候,正是我们夺权的最佳时机

张氏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她一个妇道人家,如何能管得了如此庞大繁杂的一个帝国?很多事情必须借用文官集团来操作。而且还有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在那摆着,她又能如何是好?你们真的以为张氏甘愿做一个整日躲在后宫,不问权政的老太太?不,站在封建权力顶点的滋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拒绝得了,即使她是一个女人。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太后剧照

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是时海内宁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贡献,虽微物必先上皇太后。——《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看到没,宣德年时,军国大议几乎都由张氏决断。而朱瞻基对于作为太后张氏的尊敬,多少有点敬畏的意味在。 其实早在洪熙年间,即朱高炽执政的时候,张氏已经积极地参与到政务上了。《明史》用的是八个字:“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所以,张氏绝对不是对权力没兴趣,而是她自知事不可为。什么不可为?——垂帘听政。

文官集团,比如当时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等人,不是没有试探过张氏,提请过要求张氏垂帘听政。张氏自然没有上当。在外戚势力不强,朝中大臣团结的时候,自己要是敢真的垂帘听政,绝对是死路一条你就看后来十岁的万历登基,两宫太后的反应,可以想象垂帘听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明代官员

张氏放弃了自己迈向权力巅峰的机会,但却不得不照顾自己的孙子。所以在史料里,我们看到的是,正统初年,经常是张氏主动召见几位顾命大臣,询问朝中情况,却不是朝臣自发地向张氏汇报。

张氏只是尽力维持着夫家江山的稳固,保护着孙子顺利地成长。

尔虞我诈——成熟政治家的卓越风范

正统年间,还有一件后世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张氏教训王振。

太皇太后张氏尝御便殿,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濙被旨入朝。有顷,宣太监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颜色顿异,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张氏有一次找了几个顾命大臣谈话。事情聊完之后,就把王振叫来了。王振一入大殿,张氏就随便找了个借口,要杀王振。虽然事后大家求情,张氏放过了王振,但后世把这次事情,看作张氏在警告王振不得专权,要谨守本分。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明朝太监 剧照

朝史暮想第一次看到这段描述,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后来随着对明代历史的深入,一个可怕的念头不由出现,甚至有些背脊发凉。

整个明代,宦官势力一直是皇权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重要工具。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无一不扮演着替皇帝背锅,打击文官集团的角色。而历经五朝的张氏,是看到过朱元璋的余晖,见识过朱棣的雄才,了解过朱高炽帝王心术的女人,她怎么可能看不透这层关系?但为什么要如此恐吓王振?

事实上,抛开土木之变,王振在正统年间其实就是做了一件事情: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夺权,对抗旧文官集团。而张氏明白宦官的历史作用,依然要如此恐吓王振,那么她只有一个目的:她在救王振!

她要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两个信号。

第一,告诉文官集团,作为太皇太后的我,是支持你们的;

第二,告诉王振,现在文官势力强大,不可轻举妄动,要等待时机。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明代文官

第二点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因为当时“三杨”已经向张氏打小报告,说王振干政了。而张氏非常明白这个小报告后面的含义:太皇太后,你孙子的大伴风向不对,是不是你孙子有什么想法?你管不管?你不管我们就帮你管了。

可怕,可怕到令人窒息的权斗。

很显然,张氏传递的信息,所有人都收到了。自此,王振开始收敛,对内阁班子礼遇有加;大臣们也就放心地忙着自己的事情了,而小皇帝朱祁镇则开始耐心的等待。

说到这里,大家对张氏的形象是不是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认知?一个深谙权谋,洞察世事,时刻在权衡利弊,保护孙子的老太太,是不是比一个机敏,擅断,心软的女子,要来得更加丰满和真实?而真实的历史,往往都比史书里的文字,来得更加惊心动魄,曲折残酷。

诚孝张皇后(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稳朝纲,固皇权——诚孝皇后张氏)

故宫

正统年的张氏,身份已经是太皇太后了。看起来尊荣非常,但这个光鲜夺目的称号背后,却是一个女人无尽的悲苦。

她是皇帝们的孙媳,儿媳,妻子,母亲,奶奶,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伴随着一个帝皇的驾崩。一次次地看着自己至亲的离世,她除了一声哀叹,什么都改变不了。每每朝局不稳,权力过渡不宁的时候,她总是要逼自己收拾心情,擦拭掉眼泪,为了下一个皇帝的继位保驾护航。

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女人。是女人,总会有脆弱的时候。也许,她也已经受够了人前的逞强,受够了太后名号加给她的种种束缚,受够了整日殚精竭虑地谋略。她也想歇一歇,也想找个人来依靠,但每一次时局的紧迫,都不给她丝毫的喘息之际。

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大明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历经数朝,持政有方,在明代前期数次皇位的交替和权力的交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朝局的稳定,维护了国家安全。张氏善谋而不专权,顾大局而舍私利,心系家国,实为女中之杰也!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后妃第一》,《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