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莫雷诺翩翩起舞(城市规划,走向精细化)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如何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许多国家的城市在规划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

墨西哥瓦哈卡

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刘旭霞

墨西哥南部城市瓦哈卡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老城区的集市内人头攒动,各色当地美食香气扑鼻。从集市出发,步行几个街区便来到圣多明戈教堂。教堂前的广场由鹅卵石和水泥石块交错铺就,印第安居民身着五彩服装,在传统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各国游客纷纷驻足摄影留念。

瓦哈卡城以中央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网格状布局。这座始建于1486年的古城经过几百年发展,在成为当地经济中心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大批印第安文化与西班牙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遗产。1987年,瓦哈卡市历史中心及阿尔班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给瓦哈卡带来了新的挑战:路面破损、照明系统破坏、排水和饮水系统老化、建筑墙体剥落以及公共空间被商业活动挤占……为配合当地旅游业用地需求,瓦哈卡历史中心区的居民数量从1997年的4.9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3.1万人,平均每年有1300多名居民从中心迁出。

如何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兼顾对历史遗产的保护,还能留得住人?瓦哈卡从城市规划入手,努力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寻找平衡。1998年,该市政府出台瓦哈卡历史中心特殊保护规划,对历史中心内土地使用进行归类,划分了住宅区、商业区和商住混合区,以保持区域内商业、旅游、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多功能特点,保障当地居民永久居住的住房。同时,由联邦、州、市、私人资本和信贷机构出资为基础设施维护筹集资金,并将银行、电力公司、通信公司等机构纳入其中。同时,瓦哈卡还颁布财政激励措施,通过对修复工程免税、提供信贷投资等举措,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城市建设。

“瓦哈卡通过在公共广场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将无形的保护意识和价值观传递给当地民众,并将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居民的城市保护意识。”瓦哈卡历史中心行政协调处主任艾丽西亚·布埃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建立更加亲密的情感纽带首先让当地民众爱护这座城,进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从而让旅游产业发展反哺历史文化保护。

新冠肺炎疫情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疫情防控期间,瓦哈卡市政府仍不遗余力地推进包括饮用水系统改造、路面修缮等在内的140个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据该市养路部门负责人劳尔·莫雷诺介绍,施工团队将使用400立方米的优质沥青材料对路面进行精细修缮,以保障市民和游客更舒适的出行。公共照明更新项目也于去年11月启动,约1.7万盏街灯将被更换或安装,投资额近1.43亿比索(约合5238万元人民币)。

未来,瓦哈卡将通过修建无障碍道路、打造清洁城市以及有效利用能源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改善绿色开放公共空间。

(本报墨西哥城电)

德国斯图加特

在绿色中共享城市发展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强

作为闻名全球的汽车城,德国南部工业重镇斯图加特没有多少高楼,56%的城区面积被森林、绿地和葡萄园覆盖,是闻名全德的宜居城市。“在斯图加特,你无需开车出城,就能在市内的葡萄园里品尝美酒。”该市旅游局局长阿明·德尔尼茨如是介绍斯图加特的独特之处。这得益于该市打造园林城市的规划思路。

斯图加特三面环山,中心城区只能沿着狭窄的内卡河河谷展开,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早在上世纪20年代,斯图加特市政府就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确定了如下空间政策:将绿地从周边山地延续至市中心,以防因城市建设阻断大气循环。

二战中,斯图加特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重建时,斯图加特对全域的生态空间整体规划,将各类型生态空间进行细分,并明确管控措施。其中包括严格禁止开发建设的区域绿带,设置在人口密集区、仅允许少量项目开发的楔形绿地,以及景观开发区域和集中建设开发区域。于是,大量工业企业被有序迁至周边城镇,城区只保留核心功能。

同时,斯图加特依托山地地貌,着力打造园林特色的城市景观。由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汉斯·鲁兹设计的U形园林绿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一全长8公里的景观带贯穿了城内6个大型公园。U形绿带的起点王宫广场始建于18世纪的符腾堡王国时代,战后被改建为大众公园,绿植、喷泉、雕塑等点缀其间。世界著名的斯图加特歌剧院和州立博物馆就建于王宫广场的绿地中。位于城北山麓的基勒斯贝格高地公园是U形绿带的终点。这里本是采石场,地势地貌凹凸不平,但经过园艺师的改造已成为城市的园林代表。

过去60年间,斯图加特不仅因地制宜改造和兴建了6个公园,还借助生态步道和人行天桥将所有公园连为一体。汉斯·鲁兹曾评价说:“U形绿带不仅是一片广阔连贯的绿地,而且是由不同时代元素构成的公园景观设计。通过一系列园林规划,斯图加特从山谷盆地扩展到更大的空间。”

工业企业外迁,为“绿”让地,人们的出行问题如何解决?斯图加特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功不可没。自60年代起,斯图加特开始系统发展轨道交通。城区内,老旧的轨道电车线路被改造延长,形成包含19条线路的城市轻轨网,线路总长131公里。此外,还有总长215公里的7条市郊铁路线。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体系不但服务于斯图加特城区的63万人口,更覆盖了主城周边总人口达530万的斯图加特都会区。

如今,生活在斯图加特都会区的市民,只需半小时就可以来到市中心,体验连绵不绝、自然人文一体的园林景观,在绿色中共享城市发展。

(本报柏林电)

法国巴黎

民众参与改造小环线铁路

本报驻法国记者 刘玲玲

走进法国巴黎十五区奥利维耶·塞尔大街上一扇不起眼的小门,你会看到一个别样的巴黎。从门边逐级而下,一条长长的废弃铁轨在眼前铺展,枕木间野草丛生,两侧围墙上则是彩色涂鸦。与铁轨并行的是一条健身步道,附近居民或跑步或散步,还有人在树荫下看书、聊天,一幅悠然图景。

这段废弃铁轨是巴黎“小腰带”铁路的一部分。“小腰带”也被称为小环线铁路,是一条始建于19世纪50年代、环绕巴黎的铁路线。随着巴黎地铁的开通,“小腰带”的客运功能逐渐衰落。1934年,法国政府开始逐步关停该线路的大部分路段,这条曾经是巴黎最繁忙的交通线路逐渐变得荒草丛生。近年来,随着铁路遗产这一特殊城市空间的开发再利用进入人们视野,巴黎市政当局和民众也开始考虑“小腰带”的轨道设施和附属空间的重新利用。

如何改造“小腰带”?除去已被拆除以及并入巴黎市郊线路火车的部分,目前保留的“小腰带”是一条总长度为23公里的半环状线路。2006年,法国国营铁路总公司同巴黎市政府签署协议,并公布了“小腰带”改造的初步方案,引起市民、专家和开发商的争议。2012年底,双方就“小腰带”改造工程组织了一次公众咨询。

“协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巴黎“小腰带”保护协会会长让—埃马纽埃尔·泰里耶说,“‘小腰带’周边大多已建成居民社区,如何在改造的同时维持建筑、景观遗产以及社区生活间的平衡,需要倾听各方的声音。”通过反复讨论,人们发现改造“小腰带”不能用“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而应划分成不同路段,化整为零、因地制宜。由于民众意见得到充分尊重,这一项目也成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生动案例。

2017年6月,“小腰带”改造开始。巴黎市政府按照周边社区分布将旧铁路委托给不同的社区团体,由他们组织开发商和社区居民进行讨论协商,共同决定该段线路的发展方向。于是,位于十五区的线路被改造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位于十九区的线路逐渐变成了可供参观、用餐、聚会的城市农场,位于十八区的旧火车站则被改造和扩建成为可容纳近300人的大型露台,定期举行音乐会、艺术展、舞会等。未来,随着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小腰带”将为当地居民带来更丰富的美好体验。

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规划与利用一直为法国民众、媒体所关注。民众广泛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也成为相关政策得以顺利执行的重要社会基础。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潘松指出,在政府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民众表达意见、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社区营造,上下形成合力,既有利于保持城市特有的风貌与内涵,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本报巴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