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不到30人将随队出征(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最终不到30人将随队出征(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今天中午,一支由来自仁济、市一、市六、市五、市七、杨浦区中心医院等6家医院,513名包含医疗、护理、管理等医务人员组成的上海援鄂医疗队,从虹桥机场出发奔赴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

这是上海派出的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批。初步统计,目前上海在武汉前线“战疫”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500人,其中还不包括由海军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等部队医疗机构赴鄂参加医疗救援的人员。

据悉,2月16日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接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紧急通知,在前期选派7批医疗队的基础上,统筹全市医疗资源,选定仁济、市一、市六、市五、市七、杨浦区中心医院等6家医院选派医务人员组建了第八批援鄂医疗队。2月17日上午,各医院在接到通知的短短10小时内,积极动员、克服困难,选派了513名包含医疗、护理、管理等医务人员组建的医疗队,整装待命。

最终不到30人将随队出征(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仁济医院出征誓师大会

仁济医院:仁术济世,践行初心和使命

2月19日一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举行援鄂医疗队出征誓师大会。在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副院长张继东带领下,医疗队全体队员庄严宣誓。这也是仁济医院派出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鹏等为医疗队送行。

本次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共有156人,由60名医生、90名护士、6名行政管理及工勤人员组成;队员年龄横跨23-59岁,平均年龄仅为33.5岁;其中党员75人,副高职称以上14人。

傅小芳是医院感染办公室主任,也是此次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专家。此前她一直坚守在医院防控工作第一线,每天连续工作14-16个小时,春节期间也是24小时连轴转,甚至缺席了至亲家人的追悼会。她作为院感专家出征武汉,是为了能在前线给予最及时和最专业的指导,确保医疗队的队员们能够平安回家。

来自仁济医院肝移植监护室的于景海护士和消化科的周玲亿护士是一对刚领结婚证不久的“90后”伉俪,如今双双报名奔赴武汉抗击疫情最前线,还表示,能够武汉火线并肩作战,远比一场婚礼、一次蜜月更值得铭记一生。

据悉,仁济医院共有男护士51人,其中41人先后以各种形式递交了请战书;此次随队出征的男护士就有15人,充分体现了“男丁格尔”们的责任与担当。

1997年出生的护士李依是这次医疗队中最小的队员,家乡在湖北孝感,本科毕业于武汉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此次出征时,她刚从隔离病区里完成工作并结束医学观察。“虽然我是一名新护士,但我是党员、湖北人。请让我为家乡尽一份力!”

市一:156年历史老院,156份热血誓言

市一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共有156人,由60位医生、90位护士和6位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涵盖了呼吸科、急诊危重病科、心内科等科室,上海市一医院副院长刘军担任医疗队领队,党员占了三分之一。

巧合的是,2020年正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156周年,在医院历史上,曾多次承担各类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救治任务。院长郑兴东说,接到指令后,全院第一时间组织动员,不到两个小时已完成组队。

“我们是一支‘整建制’部队,在协调、配合、协同作战、组织管理上,具备先天的优势。”领队刘军说。

这支队伍中有5名后勤保障行政人员,负责整个医疗队的吃喝住行、医疗物资的安排、与指挥部门的联系。其中一位,是被大家昵称为“队妈”的市一医院群工处副处长吴卫青。吴卫青今年54岁,前些天,得知沪上血库缺少血小板,在工作间隙作了捐献。“我是为医疗队做好后勤保障服务的。”吴卫青笑道,“有些成员的年纪比我女儿都小呢,她们都叫我‘队妈’,这次去湖北,我也一定会像妈妈一样照顾队伍里的年轻成员。”“队妈”的丈夫也是医务人员,十分支持她的行动:“他让我带着他的力量,一同前行,家里的事情让我一切放心。”

1991年出生的心脏及大血管外科住院医师孟祥栋是市一医院这批医疗队中最年轻的医生,也是党员。他说,希望很快就能拍下一帧照片,送给同是医生的妻子:在归来那一天,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口罩已经脱掉,医疗队的所有人搂在一起,笑作一团,自己在人群中,比个“胜利”的手势:“那一定是最好的礼物。”

最终不到30人将随队出征(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市五医院:黄沙百战穿白铠, 不破“新冠”终不还

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医疗队的召集令,是在2月16日晚12点23分发出的:“当下,需要50人驰援武汉!明早8时半需要上报名单!”

在大多数人都应该进入梦乡的时候,医护人员似乎都在随时待命:1个小时,50人名单已出炉。第二天一早,医院老领导、闵行区卫生健康党工委书记黄陶承来为队员们做了出行前动员时几度哽咽,千言万语化作一句:“保护好自己,他日凯旋,我来接你们!”

施劲东,因为作为全球首例H7N9主治医师而被百姓所知,1月中旬得知新冠来袭,提前结束海外进修归国抗疫。此次出征,他第一时间报名,温文尔雅的他眼中只有坚定和信心,“我回来就是要和新冠作斗争,去武汉,是我期待已久的事情!”与他相同的还有医院呼吸科、感染科的医生们,“我们不上,谁上?!”

这次五院出征的50人医疗队,35 岁及以下医务青年18 人,平均年龄29岁,他们组建起“青年突击队”,重症医学科的李青青担任队长:“03年,我们还是个孩子,是你们守护我们;现在,我们已长大,换我们来保护你们!”

最终不到30人将随队出征(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市六医院:待命24小时,多了一名队员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武汉,在未来回望这段抗疫历程,将会是一段特殊的‘武汉记忆’。”市六医院党委副书记、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范小红在出发前特地给儿子做了一顿糖醋排骨,儿子今年正值中考,她却将缺位,带点歉疚,留下属于“妈妈的味道”,给即将中考的儿子加油鼓劲。

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华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家里“二宝”才7个月大,他选择把家庭交给妻子,自己奋战前线,助力“湖北保卫战”。

“领导,我再次请求,让我去武汉吧。无论是做管理,还是做医疗,我都还能派上用场。”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六院院感办主任王鹏,王鹏一直工作在防控防疫的第一线,每每有兄弟姐妹们出征,总是一遍又一遍叮嘱大家“防护高压不能忘”。这次他自己再也按耐不住。从集结队伍到临行培训、待命出征的24小时里,他一再为自己找岗位:“作为一支整建制的医疗队,对外联络、科学管理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感染防控形势严峻”……最终医院同意王鹏作为第51名队员随队出征。

“我妻子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一直吵着说,她要去武汉支援,现在我代她去了。”在得到批准的第一时间,王鹏给妻子打了电话,妻子二话没说就来了一句——好!回家赶紧给你收拾东西!

与此同时,领队范小红也毫不客气地为王鹏布置任务:再一次培训、指导队员们穿脱防护服,确保人人过关,牢记于心,成为习惯!

最终不到30人将随队出征(出发!上海513人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

杨中心:精锐出战,党员占四成多

杨浦区中心医院派出50人团队,包括20名医生和30名护士,以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监护专业为主,平均工作年限13年,党员占比42%。

领队、,在行前动员会上慷慨表态:“我是一名医生,而且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党培养的干部,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去救死扶伤是一份光荣的使命!我会尽忠职守,带好团队,平安出征,平安返回!”

出发前,由具有30年的危重症救治和管理经验的副院长兼心内科主任郑鹏翔担任领队、医务部主任郭旋担任队长的六人管理团队已开始高效运转,制定了援鄂医疗队队员守则、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物资发放领用管理制度、驻地酒店防护管理制度等,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普外科一病区护士长范志敏,参加过2003年的“非典”战役:“我有经验,已经做好了准备,希望能为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多分担一些,把困难想的多一些,把风险想的大一些,同时督促每一位医务人员认真正确执行防护标准。”

杨中心30名护理人员中,七成是85后,很多人都是半夜接到讯息,第二天上午才跟家人报备。这支护理队伍不仅有着重症、感染等护理经验,而且集合造口伤口、静脉治疗、糖尿病护理、心理护理、导管护理、血透护理、重症护理及康复护理的医院八大专科护理人员,将在湖北进行指定治疗支援工作的同时,开展杨中心专科护理特色技术,为患者提供专科、个性化的综合性护理。(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