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炮火声,令本就紧张的能源供需关系,雪上加霜。
隔夜,俄军继续炮轰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并表示将把基辅的情报和通讯设施作为攻击目标。
拉锯战继续,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
继昨夜突破100美元后,今天下午,国际油价继续大幅上涨,一度走到110美元上方。
同样在昨夜,国际能源署宣布,为缓解短缺,将释放6000万桶储备石油,占成员国15亿紧急库存的4%。其中,美国将释放3000万桶。
这是自2011年利比亚内战后的首次。
6000万桶,多吗?
看起来多。但仅相当于俄罗斯6天的生产量和12天的出口量。
同时,根据1月的数据,全球每天的石油消耗量是9900万桶。这6000万桶的释放量,还不够一天消耗。
一旦俄罗斯真的切断供应,不知道谁能顶得住。
俄乌之战,不单是一场局部冲突那么简单,而是会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足以对未来的经济造成深远影响。
一系列后果已经产生:原油、天然气、粮食、电力、运输以及的工业品的持续上涨,这自然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巨大冲击。
今天单讲石油。
01 加剧通胀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乌克兰则是俄向西方世界输送能源的必经之路。战争中,这条线路受损,供应短缺乃至中断,油价大幅上涨是必然的。
原本,美国人挑动俄乌之间的怒火,很大程度上,是想转移压力,腾出手治理国内通胀。但如今的态势,或许已经超出预计,原油等大宗商品加上各种农产品全线高涨,哪一方都扛不住。
石油作为能源之母、工业产品之母,同时也是全球输入性通胀的最大根源,原油破百,对正在肆虐的通胀而言不是好消息。
在原油消耗中,公路占比最高达49.35%,其次是航空、工业、船运,分别占比8.3%、7.2%、6.8%。
而原油大幅涨价,汽油、柴油也势必更贵,增加交通、运输成本;石油化工产品,农药、合成纤维、塑料,也分别对应食品和终端商品销售价格。
尤其在美国,超过70%的零售商品通过卡车运输。而目前美国的汽油平均价格为3.53美元/加仑,是2014年来的最高水平,可能很快就会超过2008年夏天4.11美元的纪录。
汽油价格上涨,抬高各种商品的销售成本,这些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削弱消费能力,进而压低需求,最终推高整体通胀率。
今年1月,美国的通胀率已经达到40年新高7.5%,如果继续拉高,局面只会越发难以控制。
更糟糕的是,总统拜登的支持率与通胀水平,正呈现一种交叉的走势。
随着通胀率从1.4%飙升至7.5%,拜登的支持率也从56%回落至42%。
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对其在今年秋季的中期选举十分不利。或者说,拜登正在输掉这场与通胀之间的斗争。
目前,拜登政府已经在考虑暂停征收联邦汽油税,这能让司机们每加仑标准汽油节省18.4美分。
这项提议能否通过,乃至通过后能取得多少成效,都不得而知。
有分析认为,如果今年石油价格再上涨40%,就足以使得美国甚至全球经济,在2022年中期短暂陷入衰退。
咨询公司Grant Thornton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也表示:“这是美联储的噩梦情境,战争给已经高企的通胀火上浇油。这与1970年代有着毛骨悚然的相似之处,外部石油冲击则可能带来更加根深蒂固的恶性通胀周期。”
当然,供应链危机才是美国政府解决通胀的最大阻碍。不过石油飙涨的推动作用,同样无法忽视。
更何况,100美元,乃至110美元,真的是这轮涨价的终点吗?
02 以史为鉴
回顾历史,国家油价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突破过100美元,同样都是有地缘政治危机火上浇油推动。而这两次油价在冲破100后,都没有立刻转头下跌。
2008年3月,尽管油价持续上涨,并在3月5日冲破100美元关口,但在OPEC出口国,顶住外界压力,始终对增产保持克制。
当年7月,国际金融市场忧虑美国与以色列共同袭击伊朗,国际油价终于在7月11日触及147美元的历史高位,直接成为推高美国通胀,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导火索。
随后,金融危机在全球不断发酵,整体经济和需求大幅下滑,油价才在9月落至100美元下方,并于12月跌至36美元历史低位。
此后,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进一步放开了本国近海石油开采。直到2010年12月,美国终于在石油能源链上完成身份转换——第一次成为柴油、汽油等产品的净出口国。
这对其国际战略的影响重大。
此前,如果压制石油价格,中国会从中得利;如果推动石油价格上涨,则有利于俄罗斯、伊朗等国。无论哪种,都不是美国当局想看到的,这里不作赘述……
2010年初,希腊危机萌芽,并逐步扩散到欧盟其他国家。年中,“欧债危机”出现。
面对二次探底的担忧,2010年10月,美、日、欧同步宽松格局确立,大宗商品开始新一轮上涨潮。
在这一轮油价稳步上涨的过程中,OPEC继续维持产量目标不变,一如08年故事。
而与此同时,2010年底,以突尼斯为起点,“阿拉伯之春”民主化运动,席卷北非和西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也门、叙利亚等产油国政权动荡,国际石油在供给方面进一步缩紧。
2011年1月31日,油价涨破100美元,在3月触及128美元高点,并在100美元上方震荡近3年之久。
直到2014年,在美国页岩油的冲击下,其他主要产油国才不得不增加产出。原油价格也自此开始暴跌,当年最大跌幅为58%。
这两次油价高涨的反转点,一个来源于需求方面的萎缩,另一个则是供给端的扩张。
2020年4月,因为疫情冲击,国际油价一度跌破20美元。
至今,在美联储天量放水的刺激下,加上乌东危机升级为战争,布伦特原油从最低点19.99美元,一路上扬,再次突破100美元关口,并到达110美元的高位。
从供需角度看。
2022年,全球经济总体延续疫情后复苏,提振原油相关需求。随着第二季度夏季旺季需求临近,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
以史为鉴,如果这次俄乌冲突持续下去,110美元,大概率不是这轮油价上涨的终点。
至于终点在哪,未来一段时间,又会在高位震荡多久,主要看三点:
1.俄乌双方何时罢兵;
2.欧美能否推进伊核谈判,解除伊朗石油禁运;
3.OPEC是否会像前两次那样控制出口。
归根结底,产能依然是最大的约束。
03 产能之忧
此时此刻,俄乌双方还在准备下一轮谈判。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最终的结果如何,现在还没人说得清楚。
不过对俄的制裁,是西方世界认定,并正在做的事情。
而俄罗斯作为重要的产油国,对其制裁不可避免会推高能源价格。这个时候,重启并推进伊核谈判,解除伊朗石油禁运,扩大上游产能,是有效方式之一。
然而,加快伊核谈判进展,也意味着对俄制裁加码。
两相抵消,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最重要的是,高油价带来的可观利润,使得OPEC 加速生产的意愿并不强烈。注意,俄罗斯也是OPEC 国家之一。
至于美国页岩油,在库存和投资双方约束下,其增产空间更有待商榷。
作为工业血液,国际原油交易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属于卖方市场。所以近几十年,每当国际油价下跌,不符合出口国利益的时候,OPEC以及OPEC 就会召开一次会议,通常都能使油价回升到他们预期的价格。
自从疫情之后,美国页岩油产量恢复缓慢,油价主导权重新回到OPEC手中,其供应短缺预期,也成为了市场看多油价的主要基本面依据。
当地时间本周三,以俄罗斯和沙特为首的OPEC 产油国联盟,将召开本月产油决策会议。
同时,自油价开启上涨以来,白宫方面已经多次施压,敦促OPEC 加快产油速度、帮助降低油价。
不过据彭博昨日报道,几名代表表示,OPEC 将坚持原定计划在3月增产40万桶/日,拒绝了美国和印度等主要石油消费国超量增产的要求。
丝毫不给面子。
这表明,美国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正在迅速减弱。
比如沙特方面明确表示,不会出现单边决定超配额超产的情况,因为这会引发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可能导致OPEC 解体。
伊拉克方面也称,尽管今年原油价格已经飙升至100美元上方,但OPEC 逐步提高产量的战略,已经足以平衡市场,没有必要更加激进。
更何况,即便OPEC 采取行动,短时间内也很难给火热的能源市场降温。
OPEC国家对石油收入的依赖较大,但经过疫情低油价的冲击,政府债务水平在2020年大幅增长,限制了能源投资的配套融资能力。
从2015年油价大幅下跌到2020年油价进一步下跌,全球油气资本开支出现整体下滑。即便在2021年有小幅提升,但相比疫情之前,仍存在很大差距。
尤其是中东地区的钻机数量,在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跌,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显著恢复。
预计,OPEC减产国在2022年实现增产计划份额后,剩余产能将降至约100万桶/日的较低水平。
高盛指出,鉴于目前一系列产油地区的极低库存水平,以及极低的限制产能,对于未来18-24个月的需求,市场至少需要积累3亿桶石油,才能使库存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在创纪录的长期库存赤字背后,需要更高的油价来缓冲。
此外,目前的油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OPEC的控制。
因为各国都在刺激需求,以加速经济恢复,而这之间的差额,只能由OPEC来弥补。但它们的闲置产能已经见底,越来越力不从心。
“他们要疯了——他们在印钞票,补贴民众。”
“他们让石油生产商生产石油的过程异常痛苦。他们甚至还在讨论超额利润税和碳排放税。”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增加产量呢?
可以预见的是,原油紧缺时代,即将来临。
本文源自格隆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