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年终岁末,《北京晚报》书乡在此回顾今年那些我们一起读过的好书,编辑们盘点今年出版的好书,以飨读者。
当我们回顾走过的这一年,会发现2021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首先,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系列党史图书、红色图书、红色影视剧原著纷纷重磅推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书乡今年也推荐并连载了大量优秀的红色图书,在此为读者做一回顾。2021年同时也是外国文学异彩纷呈的一年,今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两百周年、法国作家福楼拜诞辰200周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诞辰140周年,他们的许多经典作品被修订翻译、重新出版。此外,今年也是当代华语文学活力四射的一年,无论是业已成名的前辈作家,还是文坛中坚、创作新锐,无论是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还是非虚构、报告文学的蓬勃,无论是本土作家的佳作,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引进,都显示着文坛的新气象、新生机。今年历史社科、传统文化等人文类读物,尤其是面向大众的历史普及类读物形成一股热潮,推出了不少原创或引进的优秀作品,如此次书乡盘点中关注到的“宋史热”。此外,家庭、心理、情感、成长、育儿、养老、医疗等生活类图书书乡也在持续关注;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逐渐走向成熟,有不少值得一读的作品。
2021书乡年度盘点
重温红色记忆
红色是一种非常耀眼的颜色,代表着积极乐观而热情,被冠以红色的中国革命题材的作品,在2021年也因为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更加生机勃勃,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有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的《红船》,有描述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众多人物的命运与情感的《靠山》、《队伍》、《远去的白马》等,有以新中国成立初的重庆为背景再现公安反特战破解谜局的《重庆往事》,还有讴歌新时代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英雄的《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
《红船》 黄亚洲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红色小说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将经过艺术处理的人物或情节植入真实的历史,符合基本的历史框架,甚至要符合大众心中熟知的情节及形象。这就使得作品内容要介于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给创作带来桎梏,也是一种挑战。从这个角度说,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的《红船》,是一部大胆的作品。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南湖的“红船”之上,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红船》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在历史的基础上丰富了大量故事血肉,塑造了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百余位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历史人物,甚至给毛泽东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
《队伍》 黄孝阳 陶林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的红色作品在人设上还呈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即保证人品正派的基础上,塑造多元化革命角色或前史。如《队伍》中的黎有望,带领孤城中一个民间抗日武装力量,外有日军压境及国民党军队的虎视眈眈,内有谍战角逐,他们智取日军要塞,最终投奔中国共产党。又如《远去的白马》的赵秀英,由于混乱中的一个误会,她带领的民工队来到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背井离乡、思念幼儿之苦没有动摇这位共产党员的心,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数次救全团于饥困;在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近年来受谍战剧的影响,很多红色题材作品也为了吸引眼球而脱离逻辑,一味地追求负面人物离奇转正,诸如一街头混混在时代的洪流中阴差阳错成长为革命骨干,诸如某毫无是非观念的人就因为外貌酷似某位将领就激发了其领导能力,还拉起了一支革命队伍。负面人物不是不能转正,但是不能一拍脑袋就转正,幸而这种不良趋势在2021年的主流红色作品中得到了矫正。
红色作品不仅仅指革命战争题材,还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如《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出发,艺术而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跨世纪接续铸造焦裕禄精神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
世界文学经典
法国作家福楼拜生于1821年12月12日,今年是他诞辰200周年,我们有必要重温这部经典的《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于1856-1857年间在《巴黎杂志》上连载,轰动文坛,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法当局对作者提起公诉,指控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并传唤作者到庭受审,最终以“宣判无罪”收场,而隐居乡野、籍籍无名的作者从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声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和《福楼拜小说全集》。我们今天纪念这位杰出的法国作家,同时广大的中国读者也必须对把福楼拜译介到中国的伟大的翻译家们致以深深的谢意,他们包括《包法利夫人》译者李健吾先生,他也是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三故事》译者刘益庾先生,《圣安东尼的诱惑》《布瓦尔和佩库歇》《福楼拜文学书简》的译者刘方、丁世中,《情感教育》译者王文融,《萨朗波》译者何有齐等。法语文学编辑家、法语文学翻译家夏玟(笔名艾珉)是福楼拜小说全集首版的责任编辑今年去世,在《包法利夫人》李健吾先生的译本中,也凝结着夏玟这样的老一代编辑家的辛勤与付出,我们重读经典的过程,也是向文学大师、翻译家们的致敬。
今年也是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现代主义文学鼻祖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两百周年,书乡11月精心制作了纪念这位文豪的专题。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推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系列,以《穷人》《双重人格》《地下室手记》《徒》展现四个你或许并不陌生的“人心战场”。“经典”四部作品均采纳国内权威译本,可以作为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入门级选择,七卷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即将面世,《罪与罚》等大部头作品都在其中。
今年也是斯蒂芬·茨威格诞辰14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茨威格本人也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对于这位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国内读者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他的另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无疑在中国更加家喻户晓,许多名人生命的深刻刻画等给了许多人以鼓舞和力量。茨威格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已经几十年了,仍然在不断重新翻译和出版,足以见到文学穿越时空的魅力。
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评委会瑞典学院给这位非洲作家的授奖词是:“因为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表彰这位作家鲜活而生动地描述了非洲被殖民时期的历史,他的作品中对孤儿、妇女的描写打动人心,令人潸然泪下。于此,书乡在诺奖公布第一时间就做了详细报道。非洲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也屡次有非洲作家获得诺奖:1986年10月,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非洲作家。1988年,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其后,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和约翰·库切先后于1991年、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翻译古尔纳作品的图书出版,但他的两篇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被收录到了《非洲短篇小说选集》和《当代非洲短篇小说选》中。这位作家在国内知名度不高,国外读者也对他相对陌生,这次获奖或许会让国内出版机构引进他的小说,让读者有机会阅读他的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尝试阅读他的短篇作品,了解非洲文学的风采。
打开华语视野
将读者的视野铺展到更遥远广阔的华语世界,仍是今年出版界的努力方向之一。引进那些在港台、马来西亚等地早已颇具影响的作品,或是在其中打捞遗珠,能够帮助读者认识到,在似乎已经定型的“经典”之外,汉语写作还有其他维度。
最受瞩目的当属从2017年开始就致力于此项工作的“后浪·华语文学”系列,内地读者对袁哲生、黄锦树、黄国峻、甘耀明、郭强生等作家“迟来的发现”,皆归功于此系列的精心开垦。今年新出版的作品中,印象颇深的有香港作家董启章的《命子》,书名出自陶渊明的同名诗作,一边抒发和五柳先生同样的教育烦恼,一边饱含爱意地记录下儿子的成长点滴。董启章是香港重要的中生代作家,擅长在对日常生活细致的描绘中,开展文体实验,探索现实与虚构、精神与肉体等话题。这种进入梦境、精神探索般的阅读感受,在《命子》和去年出版的《爱妻》中均可体验到。除此之外,黄国峻的散文集《麦克风试音》,首次向内地读者展露了幽默冷峻的风格,带来了不同于其“内向式”小说的气象。
《命子》 董启章著 后浪 九州出版社
由理想国引进的《俗女养成记》,是今年同名热门台剧的原著,虽是散文集,它却为剧集提供了最重要的文本基础与思想内核。近年来,女性议题备受关注,跟风者颇多,有江鹅这般起手利落、一针见血本领的作者却不多见。她藏在那些聪慧狡黠的文字背后,在胡闹与真肃间切换,沉浸在闽南语陌生的语调里,我们会看见一位女性对自我成长的清醒审视。
《俗女养成记》 江鹅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与黄锦树、张贵兴的风格迥异,不再书写雨林传奇或国族寓言,马华作家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用扎实的笔法描绘出了南洋华人众生相,笔法沉稳、从容、洗尽铅华,聚焦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人性铺展马来小城的俗世河流,构建起了他们的生活诗学。这部精彩的作品去年甫一亮相,今年便迅速被十月文化引进出版,它的阅读体验“丝滑流畅”,又环环相扣,像现代版的《小城畸人》,也有《繁花》的气韵。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西西的《钦天监》、吴晓乐的《上流儿童》、郭强生的《寻琴者》,也是今年令我印象深刻的华语文学引进作品:《钦天监》里扎实的历史资料、《上流儿童》对教育话题的持续关注与可读性,自《断代》的暗哑之调后,郭强生再次在文字中奏出了迷人的音符和隐秘的情感。
非虚构在路上
非虚构写作在这些年的持续升温中已不是新鲜的概念,但它投射的潜在对象却永远是新鲜的,因为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割舍对故事的渴望、对远方的向往、对未知人群包括自我的好奇。真实之下的共情,历史之中的当下,叙事之上的沉思,是我们在“新鲜”之后依然热衷阅读这一文体的原因。今年有几部作品,恰巧都是关于“行走”的,十分值得一叙。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潇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首先是《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它在出版后获得的无数赞誉名副其实。作者杨潇原是特稿记者,沿着当年西南联大师生从北京至昆明的迁徙之路,于80年后完完整整重走一遍,是难得的贴近大地的书写。杨潇着实讲了一个好故事,说好,不仅是因为他在丰富史料和精美叙述语言的基础上,还原了一段国难与热血交融的历史时空及其中为时间尘土掩盖的一张张面孔,更在于他真正让历史与当下实现了对话——80年后他所重走重寻重见的,有遗迹也有消逝,有从过去中国对当下中国的观照与回响;那一代青年人的困境与人生选择,映照着他自身(和我们这代)的迷惘时刻与自我省察,那里面贯通着某种永恒的精神与迷思。
杨潇在书中参考引用了李霖灿的《黔滇道上》一书,正巧今年这本也再版了。这是李霖灿1938年随国立艺专迁往昆明时所作,两本书一前一后读,有时空错跃之感:同一条路,两代人走,风景相似,时代殊异。比起《重走》,《黔滇道上》是历史当事人在现场的书写,彼时中国遭受的战乱与西南建设、青年人的流亡与书生意气,透过时代烟尘鲜明在目。这一段“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的长途改变了李霖灿的人生志向,他从此和玉龙雪山、民族文字结缘,后来成为著名艺术史学家——当然,从《重走》中我们看到,当时许多青年的人生都在战争与流徙中改变了,铸造了无数时代与个体的故事。
接下来推荐两部外国作者写的和中国有关的作品。一部是著名旅行作家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该书出版于1988年,但如今才引进国内,让今天的中国读者“穿越”回去看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故事,有新鲜奇妙之感。我们今天已享用改革开放成果多时,而索鲁记录的却是那个“正在进行时”,是当时身处巨大变迁之中的中国及中国人的一种前进中有所凝滞、相信中有所疑虑的参差状态。索鲁对种种细节的把握十分准确,又偶尔“毒舌”,一个个细微场景不仅呈现出表层的景观变化,更呈现出中国人微观层面的心态变化,让我们至今读来也能深感其中。
《梅里雪山》 【日】小林尚礼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另一部是日本作者小林尚礼的《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向云南梅里雪山发起人类首次挑战时全部罹难,成为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自此梅里禁止攀登,成为人类永远无法登顶的山峰。小林尚礼原是登山会的一员,因故错过了这次登山,山难后多次参与搜救工作。在这个长达二十多年的过程中,他深入梅里脚下的藏族家庭,和他们一起生活、转山,逐渐理解了梅里作为藏族不容亵渎的神山的内涵,从一个征服者变成了守护者。这是相当平实的写作,朴素中却有击中人心的力量所在,来自信仰、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理解。“秀峰大地静相照,高洁精神在其间”,这是山难慰灵碑上的碑文,也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心灵涤荡。
重回历史现场
2021年,通俗文史作品的出版依旧火热,而专业学者的表现愈发突出。
中国人素来喜欢读历史。然而,历史类出版物的写作,很容易陷入两极分化的境地:或者是追求眼球效应,只求精彩故事与典型人物,而失却了历史的复杂维度;或者是坚持“冷板凳”精神,安安静静做学问,只待同道中人话短长。
好的通俗历史著作,言简意深,需在趣味与专业之间取一平衡。而这必然需要专业学者的身影,因为专业学者更能搭建好大框架,更能分辨出小细节。下面就以广受欢迎的宋代为核心,介绍几本面向普通读者的著作,推荐的理由在于,每本书都是宋史、宋代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且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宋代真实的精神风貌。
《两宋王朝史》 张邦炜著 郑州大学出版社
张邦炜教授的《两宋王朝史》,是“经典”的传统政治史,其书史料择取精要,叙事节制恰切,结论清晰严谨。全史切忌连篇累牍的引文,而张邦炜教授往往用只言片语的原文,便能很好诠释观点,展现出老一辈学者严谨求实的风范。如果说想迅速而全面理解两宋政治,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有助于帮助普通读者建立起阅读宋史的基本框架。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赵冬梅著 中信出版集团
生活与政治,是理解古代历史的两把钥匙。赵冬梅教授近年来出版多部普及性著作,其中《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这本书,把视角放在古人的衣食住行,颇有趣味,最适合消遣性阅读。同时,赵冬梅教授也以缜密思维,聚焦“生活史”,让我们全面地理解古代生活的各个面向。这本书真实而生动地说明了,除了帝王将相,人文历史更有“烟火气”。
时势造英雄,读历史还要关注“人”。今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年,这一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再度成为话题中心。王安石是一位极为复杂的人物,而日本汉学家三浦国雄的《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则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理解王安石的通道。这是一本笔触轻松自然的人物传记,作者通过生活、读书、交友等多个面向,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安石形象,其中不乏人们喜闻乐见的趣闻。同时,作者也以现代的目光观照这位“立于浊流之人”,深入分析其行为的内在动因,真诚赞扬了他不拘小节、但成大事的实干精神。
最后,笔者想推荐王兆鹏与肖鹏合著的《重返宋词现场》一书。这本书采用了历史地理、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带领读者穿越到宋词创作的现场,去体会苏东坡、辛弃疾、欧阳修等人的遭遇与心境,使人理解宋词之美,也为风流人物的命运而感喟。这是一本文学与历史结合的佳作。
不论是以史为鉴的实用式阅读,还是亲切可人的消遣式阅读,中国历史洋洋数千年,着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著作,将更多读者带回真实而鲜活的历史现场。
家庭成长与爱
为什么原本应该带来爱与关怀的家庭却成为彼此伤害的场所?很多人感到无法与另一半同心携手,于是越来越多的伴侣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因此这些年来,不少国内外的心理咨询师都推出普及读物。
《夫妻心理学》是日本知名的精神科医师冈田尊司的新作,他分析了21个中年婚姻案例,指出:不同的情感依附类型和心理障碍会导致婚姻危机。除了人品和道德问题之外,很多人处理不好婚姻关系,是因为有发展障碍或者是人格障碍。因此需要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情感依附关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需要,努力找寻自己的价值。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 【韩】姜弦植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我审校的两本心理学普及书,也值得向大家推荐:《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一生的亲密关系:探索自我,勇敢去爱》。《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从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事例切入,深入剖析育儿、婚姻和自我成长中的困惑和障碍背后的心理运行机制。并巧妙融入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理论讲解清晰明了,生活事例描写生动具体,让读者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一生的亲密关系》 【美】亚历桑德拉·H.所罗门 人民邮电出版社
真正的爱不是一时一刻的意乱情迷,而是终其一生的携手修行。婚姻与家庭治疗师亚历桑德拉·H.所罗门博士的新书《一生的亲密关系》指出提升一段关系品质的关键,除了躲开少数确实无法相处的人,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关系模式,不断完善和提升,积极主动地引导亲密关系走向更幸福健康的方向去。
现代社会很多中年人出现婚姻危机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精神共鸣。“认同或关怀等心情的共鸣,或是共同分享、兴趣嗜好的共鸣,以及人生究竟什么最重要的价值共鸣,这三项共鸣成了走到此刻的人生最重要的事项。”如果共鸣关系不佳,就可能会产生严重分歧,导致婚姻关系分崩离析。
学一点心理学,在亲密关系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尊重他人并活出自我,建立起更为健康的伴侣关系 ,就可能让爱不断更新持久。
2021网络文学盘点
网络文学新事
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历经波折,但创作数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增长。2021年的网络文学愈加成熟和多元,热度较高的作品有已完结的《大医凌然》(志鸟村)、《元尊》(天蚕土豆)、《何日请长缨》(齐橙)、《最强狂兵》(烈焰滔滔)、《司宫令》(米兰Lady)等。如火如荼连载中的则有《长夜余火》(爱潜水的乌贼)、《王者时刻》(蝴蝶蓝)、《第九特区》(伪戒)等。
网络文学虽然题材繁多,类型混合,多年来难以清晰分类,目前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幻想题材,包括玄幻、仙侠、科幻,二是历史题材,包括正史和穿越,三是现实题材,以都市和悬疑为主。正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一级作家马季先生所言:“这三大板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各自涌现出一批现象级作品,又有糅合兼容的发展趋势,它们不仅代表着网络文学的创作成就和发展方向,也昭示中国当代文学在新世纪产生了新的动能。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与粉丝效应,弥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大众性和消费性上的缺失,但同时也成为新世纪以来文学精英化被深度削弱的表征。”
网络文学的题材选择与传统文学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现实题材越来越多,由前几年改革题材小说《大江大河》(阿耐),去年的抗疫题材小说《共和国天使》到今年完结的医学题材小说《大医凌然》(志鸟村)等,都在网上引起热议,打破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界限。
当然,网络文学也依然存在着商业化导致的尺度大、灌水等问题,愈是网站签约大神级作家愈发容易被左右,在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恐怕也只能由市场来继续摸索前进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