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纳贴吧(城市与社会︱全球化下中国球迷自我身份的重塑)

中国人对欧洲足球有说不尽的话题,而自上世纪90年代,欧洲足球在竞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影响着中国足球的走向,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球迷。

-我正在看央视五套。

-在电视上看比赛的都是“屌丝”。

-不是所有人都像“高富帅”一样去得起现场。我在电视上看了10年比赛,有多少“高富帅”能比我们屌丝对阿森纳更忠诚?

……

以上对话出自百度阿森纳贴吧中题为“有多少屌丝正在看比赛”的帖子,摘录于新西兰梅西大学英语及媒体研究系讲师龚元的学术论文中。为了解中国球迷的实践和消费,以及他们对于球队和球员的想象与评价,龚元以阿森纳球迷为样本,对他们在线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她检索发现,2012至2014年间,贴吧中涉及“高富帅”和“屌丝”这对二元对立名词的话题超500个。经筛选,她对其中50个帖子的内容进行解码和研究。

龚元指出,从话语和传播的角度考虑,球迷的网络讨论是展现英超在中国的“全球本土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并为中国当代男性气质的建构和确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阿森纳球迷在讨论中将“高富帅”和“屌丝”嵌入到男性结构的复杂话语斗争当中,同时对这一主流男性话语进行再生产、矛盾化和种族化。他们围绕“高富帅”和“屌丝”找寻自我的身份认同,并尝试打破二者之间的稳定对立。这一过程与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密切相关。但总的来讲,他们的语言使用仍然受到足球和父权制话语的支配。

网络足坛中的经济话语殖民

欧洲职业足球被视为具有明显经济分层的男性化领域, 足球俱乐部、球员和球迷通常按财力被划分。而中国阿森纳球迷对“高富帅”和“屌丝”二词的使用体现了网络足坛中经济话语的殖民。

龚元发现,阿森纳球迷经常使用“高富帅”和“屌丝”来比较不同的欧洲足球俱乐部。比如,有球迷发布一帖,题为“欧洲足球巨头球衣广告的费用:巴萨以3000万欧元稳居第一,阿森纳却倒数第一!”有网友接着评论“唉,这就是屌丝和高富帅的区别,难怪我们拿不到冠军!”龚元指出,球迷根据经济价值而非踢球表现和俱乐部历史来臆断巴塞罗那与阿森纳之间的地位差别,这种围绕足球和男性的话语实践展现了欧洲俱乐部之间的经济权力关系

同样,中国的球迷也时常用“高富帅”和“屌丝”相互打趣。实际上,诸如现场观看和购买纪念品等高消费行为,在大量中国球迷中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做到。粉丝高消费行为的展示意图宣称自己“高富帅”的特有身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成本消费(观看电视转播、购买假冒商品和只参与网络互动)通常与“屌丝”从属的男性身份相一致。

据龚元观察,粉丝消费实践的划分体现了粉丝团体内部的阶层差异,它构成时代背景下中国男性日益极化的经济分隔的虚拟缩影。所以,虽然同样为阿森纳呐喊助威,但是这种共同支持却不再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球迷身份。

在全球范围内,英超联赛(EPL)的全球化与其运作的商业化交织在一起,将粉丝消费、俱乐部预算和运动员高薪等核心理念带到了中国球迷中间。因此,中国球迷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到对男性气质的建构和再定义当中。

借助足球挑战主流男性话语

龚元在研究中的另一个发现是,虽然中国的阿森纳球迷认识到欧洲足球文化各个方面均存在着经济等级制度,但他们不断重塑着“高富帅”和“屌丝”的文本意义,并在实际网络交流中与主导的经济话语展开竞争。基于经济差异的“高富帅”和“屌丝”的优劣之争也时常收到质疑,并不断被反转。

比如,一条“曼城计划卖10人再买10人,决心得到范佩西”的帖子,引发了球迷的热烈讨论:“真是暴发户!”“暴发户!钱太多没地方花!”“有钱也买不到品味!”“有钱就够了!”“‘高富帅’肯定玩完就扔!”

龚元解读称,虽然他们认为曼城是“高富帅”,比阿森纳更有钱,但这些球迷并不认为前者更值得尊敬。上述话语暗示曼城依靠巨额资金获得的“高富帅”称号只是徒有其表,难以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顶级足球俱乐部。而阿森纳虽然暂时是一名“屌丝”,但他们辉煌的过去和积累的奖杯不会被暂时的财务危机所影响。

在另一组讨论中,球迷们哀叹阿森纳目前的“屌丝”状态,但有粉丝表示不同观点:“我做阿森纳粉丝时,知道他不是‘高富帅’,但我就是喜欢这种年轻而有趣的‘屌丝’俱乐部。我们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虽然连续七年没拿奖杯,但我们仍然记得他曾经“无敌”的荣耀。不是‘高富帅’也做到了!”

龚元指出,通过嘲笑“高富帅”的缺憾和主张“屌丝”的替代优势,中国阿森纳球迷丰富了这些术语所代表的含义。他们从传统的欧洲足球文化中借鉴了历史、胜利和忠诚等价值观,对中国男性气质的话语秩序提出质疑,挑战并重新定义了“高富帅”和“屌丝”之间的区别。由于这些粉丝处于中国更广泛的性别结构中,这种话语可能代表了他们对自身在社会中从属地位和边缘化的不满。

种族与男性秩序间的关系

在解构中国球迷话语中,龚元发现在“高富帅”和“屌丝”还常常被用来体现种族阶层,虽然上述二词最初与种族或民族差异无关。与少数民族相比,白人足球运动员多被称为“高富帅”,而“屌丝”则被用来描述非白人,尤其是黑人,尽管他们的收入很高。

龚元认为,球迷对“高富帅”和“屌丝”话语的种族化与两个事实密切相关。首先,种族主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持续、但隐含的话语,可追溯到古代哲学文本(例如孔子)当中。当代中国渴望在现代化进程中追求和效仿白人文化和西方社会的优越性,因此也倾向于支持种族主义。其中,白人成为进步和成功的象征,而黑人则暗含了中国曾经的落后和贫穷。此外,美欧的消费品和媒体对中国大规模的营销成功地培养了中国观众的西方种族刻板印象和象征阶层。中国人通常认为,黑皮肤不如白皮肤“美丽”,由于身体吸引力是“高富帅”的应有之义,所以阿森纳球迷将这个术语赋予给白人球员。

其次,中国球迷很可能受到欧洲职业足球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话语的影响。通过将“高富帅”和“屌丝”融入种族主义话语,中国阿森纳球迷加强了这些术语所代表的男性气质之间的权力差异。他们构建并延续了跨越种族、地域和国家边界的跨国男性秩序,因此,“高富帅”代表的男性霸权被重新塑造成白人上层阶级男性的形象。

矛盾的语词和易变的自我认知

-我是一个“屌丝”,支持“屌丝”的意见。花钱与否应该是自愿的,有钱就花,没钱就不花。

-我是干着“屌丝工作”,怎么可能是高富帅?

-老弟,其实这些年我也挣了点钱,你信不信?

-我就是一无业游民。

上述看似矛盾的话语均出自同一位粉丝参与的三个讨论。龚元认为,这是网络球迷讨论中男性身份易变的有效例证。根据这些有限的话语指标很难判断这位粉丝真实的经济状况,上述说辞也可能只是自嘲,因此,他在互动中的身份是不确定和偶然的。

龚元进而指出,中国阿森纳球迷中“高富帅”和“屌丝”的演绎受到复杂意义的阐释甚至矛盾语词使用的影响,词汇的公开性和矛盾性使他们无法提供任何稳定和统一的身份

当然,这种身份不稳定的趋势也可能是在线交流的结果。当时百度贴吧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让粉丝可以不被实名认证而假扮男性角色,因此,这也意味着女粉丝也可以以“高富帅”或“屌丝”的名义参与其中。

在另一组讨论中,有球迷说阿森纳表现的很“高富帅”,但是球员们却很“屌丝”。另一位球迷进一步解释了俱乐部语境中模糊的男性气质,说其实是“高富帅”带领着一众“屌丝”而已。阿森纳自身的固定特征在“高富帅”和“屌丝”的双重表述中陷入危机。而在中国球迷的眼中,足球俱乐部和球员都有可能既是“高富帅”又是“屌丝”。

在龚元看来,这些语词所暗示的不再是稳定或可定义的特征,而是足球话语中两种可互换的表现。粉丝讨论所阐述的这些男性气概含糊不清,这表明围绕男性霸权的“高富帅”的含义也时常是不确定乃至脆弱的。由于中国正在经历物质生产和价值观、规范形成的重大转变,这种领导权很可能仍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

全球化下球迷自我身份的重塑

龚元也指出,上述的话语斗争并没有减少与欧洲足球相关的语言和实践的男性化。中国阿森纳球迷的谈话实质上是一种性别化的行为,缺乏女性术语用以形容俱乐部、球员和粉丝。他们使用男性术语来具体化足球的各个方面,使性别主义假设自然而然地将这个领域与男性气质联系起来。

此外,在无法鉴别性别的网络环境中,粉丝对“高富帅”和“屌丝”的话语实践模糊了中国跨国球迷的性别比例。例如,阿森纳球迷的话语不包括女性粉丝的存在。但据龚元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球迷的数量仍然不可小觑。这可能归因于在线贴吧中很少有人专意表明自己的女性身份,所以大部分时间人们都对自己的性别保持了沉默,进而强化了粉丝自身的男性化气质。

因此,中国阿森纳球迷与“高富帅”和“屌丝”的斗争,与他们对父权制和足球主流话语的斗争是相辅相成的。换言之,他们将“高富帅”和“屌丝”整合到了“男性领导联盟”中,削弱了跨国足球运动中的女权主义诉求。

欧洲足球文化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男性气质构建、渲染和展演的重要文化场域。在全球范围内,知名欧洲足球俱乐部通过其在媒体和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了大量趋之若鹜的中国粉丝。

尽管此前有学者认为,大型足球俱乐部正变得越来越平淡无奇,毫无新意,缺乏吸引跨国球迷的资本,但龚元的研究表明,中国本土球迷的讨论仍然从欧洲足球中吸取价值和意义,并用于重新定义男性气质。他们围绕“高富帅”和“屌丝”找寻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打破二者之间的稳定对立。

欧洲足球的涌入恰逢中国社会激烈的转型变革时期,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放松市场管制、教育和医疗改革、房地产市场繁荣,新自由主义转型不仅加速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导致了社会日益严重阶层极化。尤其是,中国与全球市场的融合正释放了大量创业机会,男性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权力差异比毛泽东时代的差距更大。在当代中国,这种层次分明、竞争激烈的男性气质的存在使得球迷们可以用本地资源来讨论和设想欧洲足球。

[文章原题为“跨国球迷中的男权网络话语:中国阿森纳球迷交流中‘高富帅’和‘屌丝’(Online discourse of masculinities in transnational football fandom: Chinese Arsenal fans’ talk around ‘gaofushuai’ and ‘diaosi’),2015年刊发于学术杂志《话语与社会》(Discourse & Society)。许中波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