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卢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临时接过东道主的教鞭,就率领墨西哥打进八强,90年不仅带领哥斯达黎加杀进意大利世界杯,而且小组赛以弱胜强,先后力克瑞典和苏格兰,哥斯达黎加也史无前例的杀进16强,94年的美国,98年的尼日利亚在米卢的带领下同样进入世界杯淘汰赛阶段。自此,米卢成为世界足坛首位连续四次率领不同球队进入世界杯16强的神奇教练。到了2002年,这种神奇的履历在中国戛然而止,国足世界杯小组赛三战皆负,没有完成赛前制定的所谓“胜一场,平一场,负一场”的目标,再加上一球未进,0:2完败哥斯达黎加。
目中无人,自视清高。这恐怕也是米卢先生下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率领中国队历史性进军世界杯后,米卢和他的经纪团队把自己包装成了“民族英雄”。而在这种吹捧下,米卢也飘飘然起来,不断接各种代言广告,推销白酒、DVD、空调等不同商品,赚得了上百万美元左右的收入,改变了他只拿足协工资的局面。中国足球在历史性的取得突破之后,米卢就迷路了。过去的精神胜利法激励不见了,过去的强有力的管理不见了,有的只是他和各种中国品牌签约,不停地赚钱。因为是他让中国足球历史性的出线,他的任何事情,国家队或者说中国足协都没有管,也不敢管。在中国一个人做出成绩后,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何况是一个外国足球教练呢?
2002年世界杯结束后,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总结和反思运动在中国足坛内外轰轰烈烈地展开。其中,关于米卢的评价格外引人注目,在中国,比赛失败,罪责主教练来扛已经成了传统。当年施拉普纳刚来时,简直被描绘成中国足球的救世主,就连春晚上也能看见施大爷的镜头。兵败伊尔比德之后,就立刻被描绘成了“卖啤酒的德国骗子”,米卢的各种新文旧事都被翻腾一遍,有人说他训练太业余:他心血来潮,想一出,是一出;也有人说他选人有问题:他不选真材实料,而是“态度决定一切”;更有人指出米卢出名为赚钱:他豁出老脸,变着法子大捞特捞。世界杯上我们输了,他却一拍屁股走人!…… 类似这样的言论大肆出现在报端笔头。世界杯结束后,米卢从中国主教练的位置上黯然离开。
其实,不论是足协还是球迷,媒体是成王败寇不绝于耳。而输赢的过程,尤其是输的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或成长往往却是忽略不计的。米卢带给大家的是思想的转变,这点搁到今天来看,依然是大师级的。米卢,在那个年代,带领中国队打入了世界杯,虽然打输了,但让球员最大限度的解压和释放,带给中国球迷很多幸福的时刻,燃放的礼花、啤酒、笑脸、美女,这点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