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是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辖14个县(市、区),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11月1日零时统计,忻州市常住人口为2689668人。人口多,人口红利也就大。
忻州市风景
忻州市之名的来源?忻州的“忻”是一个不常见的字,为什么要用一个不常见的字来取地名呢?归纳起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忻州因忻口得名。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辙,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这个说法,疑点较多。其一本意是“欣口”,为何不叫“欣州”?这样不仅意思明了,而且富有纪念意义。为何找一个生僻的、唯一用于地名的“忻”字来通假呢?其二,此次战役,刘邦大难不死,应该纪念。那么为啥不在刘邦自己当政时改这里为“欣县”,而在700多年之后的隋朝才叫忻州?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疑点,但毕竟高祖皇帝兵败塞外,仓皇撤军,途经这里是事实,至于是否在人困马乏之际开口大笑,不得而知,这为忻州之誉名凭添了一个故事。
其二、说忻州以忻水得名。那么忻川水在哪里呢?《太平寰宇记》说:“忻川水在县东三十二里。《水经注》云:‘滹沱河南历忻川口,俯会忻川水,水出西管涔东山也’。”《明史·地理志》:“忻州,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卢川,自北流入焉。”《山西郡县释名》忻州:“忻水,一名肆卢川,在州北七十里,与州南牧马水合入滹沱河。”明万历年间《忻州志》的编撰者杨维岳的说法是:忻州之名是由忻水得来的,忻口是忻州城北面的一个重要的隘口要塞,所以才叫忻口。也就是说,先有忻水,以忻水取名忻州,后以忻州取名忻口。这种说法,较为符合古代地名的谥法。
忻州市近代历史沿革:
清康熙十年(1671年)复置雁平道。雍正二年(1724年)升忻、代、保德3州为直隶州。清末废雁平道。
中华民国初年废州。属雁门道,后分别属山西第一、第二专员公署。
1949年置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辖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等9县。1952年将原兴县专区所属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岚县等8县划入忻县专区。1958年底,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复设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原晋北专区所属忻定、宁武、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保德、偏关等11县划归忻县专区。恢复1958年属晋北专区时撤销的忻县、定襄、代县、岚县(驻东村)、岢岚、神池等6县;撤销忻定县。忻县专区辖16个县。1970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地区驻忻县。1971年将兴县、岚县划归吕梁地区,忻县地区辖14县。
1983年,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忻县改为忻州市,地区行署驻忻州市。1993年,原平县改为原平市。忻州地区辖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岢岚、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12县,代管忻州、原平2市。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忻府区。忻州市设立忻府区,以原县级忻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忻府区的行政区域。
2019年6月16日,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确定忻州市市树市花的报告》。会议决定“国槐”为忻州市市树,“丁香”为忻州市市花。
忻州市历史文化:忻州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有三级以上文物藏品2466件,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省级26项。有杨家将、元好问、白朴、徐继畲、阎锡山等历史名人。忻州素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的美誉,北路梆子、二人台、挠羊赛是忻州文化的传统品牌。忻州的佛教文化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边塞古战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是现存物证,历史上为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战争、交往、融合的地方。
忻州市是晋察冀、晋绥两大革命根据地中心腹地,也是高君宇、续范亭、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忻州参军参战者有数十万人,其中革命烈士13165名,南下、北上、西进的干部29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