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宋王朝的最后一战——崖山海战,目前史学界还有三个尚未揭开的谜团,时至今日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对这三个谜团仍无定论。
第一个谜团:为什么南宋军队会撤退到崖山?
在战争之中,行军的路线至关重要,对于宋军来说,崖山显然不是最好的战略位置。以现代的战略眼光来看,南宋既已来到湛江海域附近,并在岛屿上修建了防御工事,按理说宋军应该在岛上布置防线,借防御工事抵御即将到来的敌军。
不过,宋军却做了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举动,那就是逆向前往崖山。这一战略转移,对于宋军来说无疑是羊入虎口,正好将自己送进了元军的包围圈。此外,从湛江附近的岛屿前往崖山,一路逆风,这一战略转移显然是故意进行的。
宋军此举,为我们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宋军的决策层,会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决定呢?
时至今日史学界仍无统一见解。有些史学家觉得,当时宋军高层已经意识到南宋已无力回天,不论是在陆地上与元军决一死战,还是在海岛上负隅顽抗,南宋覆灭已成定局,无法扭转。
既然战胜已毫无希望,南宋决策层干脆选择回到陆地上,在南宋最后的版图上与敌军决战,这也算是一种“乡土情结”。这种说法虽然有几分道理,但主观因素太强。即便是因为“乡土情结”,南宋的指挥官也不该在意识到战胜无望的情况下打这场必败的战争,否则他们何必在湛江海域的岛屿上修建防御工事呢?
第二个谜团:宋元两军兵力相差悬殊?
倘若被打到崖山的宋军所剩无几,被尾随而至的元军一网打尽,倒也说得过去。不过,当时的战局却并非如此,在撤退到崖山后,南宋尚有大军,反倒是追赶过来的元军兵力不足宋军的十分之一。
根据文献的记载,当时宋军总共有二十万人,还有几百艘战船,而蒙古人的追兵却只有区区两万人,战船的数量还不到宋军的一半。就算蒙古人士兵单兵作战能力强,宋末的军队战斗力较低,但二十万绝不是个小数目,怎会被蒙古军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呢?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可类似的情况绝不多见。要知道,宋元之间的这场决战是海战,主战场在海上而非陆地,所以蒙古人骑兵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既然是海战,两军的战力差距就已被拉近了,为何二十万宋军仍被两万元军击败呢?
第三个谜团:宋军指挥官为何频频失误?
纵观整个崖山海战,宋军指挥官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荒唐无能。南宋一方的主将是张世杰,此人堪称南宋王朝最后的希望。在当时,所有宋军的补给都是由海南岛送来的,这条补给线就是宋军的命脉。作为一名指挥官,张世杰有必要派兵严守出海口,确保补给线的通畅,这样才能进退自如。
不过,张世杰却下达了一个愚蠢的命令,那就是将所有战船都调遣到海港中。可以说,这是张世杰指挥生涯中的败笔,这个败笔也奠定了南宋的败局。南宋的军队、战船数量远比蒙古多,应该深入大海,在海上与元军作战,而不是选择地域狭小的海港。张世杰能够成为军中主帅,为何要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今天,我们且站在客观的角度,重新分析崖山海战。
首先来看看宋元双方的参战人数。前文我们提到了,宋军出动了二十万兵力,以及近一千艘战船。这些宋军,并不是朝廷直属的主力军,而是各地的勤王军。少帝退守崖山后,全国各地的宋军开始向崖山转移,建立南宋最后的防线。
元军方面,总共有两万名元军。不过,这两万名元军并不是清一色的蒙古人,而是由各民族汇聚而成的“杂牌部队”。在这两万人中,只有一千多个蒙古人,其余一万多人有汉人、金人、契丹人、西夏人。在崖山海战爆发前夕,蒙古已经征服了许多民族,所以元军中的民族成分非常复杂。
看完了参战人数,我们再来看看两军的士气对比。宋军虽然有二十万大军,但这二十万大军是由各地勤王军拼凑而成的,他们归属于各自的长官,统一性很难得到保证。当时南宋屡屡落败,从浙江一路退到广东,已经打了不少场败仗。这二十万人虽然人数庞大,但基本都是些溃败的军队拼凑起来的,毫无士气可言。
反观元军,虽然在崖山海战中仅出动了两万人,但这两万人无不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要知道,这两万人先后参加了数次战役,从浙江至广东连连得胜,高歌猛进。所以,虽然元军没有人数优势,但他们的士气却非常高涨。
所以,在崖山海战中,宋军在这场决战中全军覆没,败给了人数只有两万的元军,看似离谱,却是很好解释的。
当时的南宋王朝已失去了九成的版图,元军强悍的战斗力就像梦魇一样印在了宋军的脑海中。宋朝的二十万大军,绝大多数都是在前线打了败仗撤回来的,他们都见识过这两万元军的勇猛。崖山海战还未打响,宋军已失去了底气。两军开战后,宋军或闻风而逃,或坐以待毙,还击者寥寥无几。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从两军的战斗风格上找原因。
我们知道,二十万名宋军来自不同的地区,在崖山海战之前他们从未并肩作战过。所以,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士兵因语言、习俗等不同,很难做到整齐划一。指挥官在调遣这些士兵的过程中,难免会捉襟见肘。况且,崖山海战虽然名为“海战”,但实际上还是以白刃战为主。当时的热武器并不能造成太大的杀伤,所以主要的战斗还是发生在两船相撞后的白刃战上。我们知道,宋军并不擅长白刃战,元朝的军队有非常大的优势。
总结完了这么多原因,我们再来对这场战役做出总结。
纵观古代军事史,像崖山海战这种规模的海战并不多。那么,在崖山海战中,总共死伤了多少人呢?由于史料及地方县志的记载有出入,所以各类资料说法不一,没有明确答案。总体来说,关于这种海战双方的参战人数尚存争议,一种说法就像我们前文所说的那样,双方的总参战人数在三十万左右,第二种说法则是双方的总参战人数在五十万左右。不过,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南宋方面出动兵力超过三十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第一种说法比较可靠。
前段时间笔者从文献中了解到一些史学家的别样见解,笔者认为他们的分析同样在理。其实“二十万”这一参战人数也有可能是虚数。由于这场战争对南宋而言性命攸关,所以当时能够拿起武器上战场的战斗力基本都上了战场,这二十万有可能包括了临时上阵的老百姓或士兵的家眷。
根据文献的记载,在这二十万人中有战斗力的只有几万人。这种说法,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南宋二十万大军打不过两万元军。除此之外,近一千艘战船也是个虚数,有一部分战船是临时从百姓手中征调的商船、渔船,并不具备战船应有的战斗力。简言之,当时具备作战能力的战船,应该在七百艘左右。
而元军的两万兵力,这个数字也不详实。这一点,从元军出动了四百艘战舰上就能看出来。我们知道,在海战的过程中,每艘船上都需配备大量舵手、水手,这些人要时刻留守在船上,不会在接舷后登上敌船参加白刃战。所以,真实参战的元军数量,应该超过两万人。不过,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根本无法得出具体的数字。
在崖山海战期间,元军的胜利也并非是压倒性的。战争爆发后,元军首先采取了火攻,想要烧毁宋军的战船。不过,由于宋军人数庞大,且战斗发生在海港,所以宋军及时灭火,元军的火计未能奏效。在火攻失败后,元军开始采取弓弩远距离射击,不过由于战船为宋军提供了掩体,所以弓箭射击收效甚微,并没能对宋军造成有效杀伤。最后,元军才开始与宋军接舷,展开白刃战,并在白刃战中一举得胜。
根据史料的记载,这场战斗最后是以“海上伏尸十万”收尾的,“十万”这个数字也只是大体估算罢了,笔者认为宋军的死伤人数应该在十五万左右。当宋军的战斗力全军覆没后,残余的百姓、士兵家眷均投降或被俘虏。至于元军在这场海战中死伤几何,我们不得而知。由于所有关于崖山海战的数据,仅停留在推测阶段,所以这些推论尚无法解决我们在文首提出的三大谜团。或许,这些谜团的真相已随着崖山海战的结束,永葬大海。
参考资料:
【《宋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