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之前,汉城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城市,除了在中华文化圈,鲜少有人听闻。一场为时16天的奥运会将汉城推向世界前台。此后,以汉城奥运会为起点,韩国经济开始长达近十年的经济腾飞。
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汉城是主要举办地之一。2005年,在时任市长李明博的主导下,汉城的中文名称改名为首尔。这时的汉城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城市人口数量而言都是一个国际性城市。韩国人自豪地称之为亚洲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日本东京。
在十多年前这种说法或许还成立,到了今天就有待商榷了。首尔不但比不上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也相较北京甚远。下面,通过回顾首尔发展史,以及首尔、北京两座城市的对比来一窥究竟。
汉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末期,李成桂将首都迁移至汉阳,并改名称为汉城。19世纪晚期,大量日本人移居此地生活,到甲午战争爆发时,生活在汉城的日本人已有5000之众。日本吞并朝鲜以后,汉城易名京城府,对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汉城面貌焕然一新,开始走向近代化,在当时有“日本第二首都”之称。
二战结束以后,李承晚在京城建立大韩民国,并在汉字中继续沿用李朝汉字名“汉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有15700多名记者来此采访,其数量远远超过参赛运动员。全球80多个国家的160家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总时长近一万小时,成就了汉城的高光时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为了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汉城修建了一条127公里长的环首尔外环高速。不过跟北京相比,这个数据并不算太高。北京五环加上机场高速、出京的高速总里程1100多公里,而整个韩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才不过4700公里。
1974年,首尔开通了首条地铁线路,运行至今已有19条线路,总长度600公里,年发送旅客27亿人次。同北京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北京地铁里程670公里,每年发送旅客37亿人次,足足多了首尔十亿人次。
北京的两座超大规模国际机场,也不是首尔所能比肩的。在2018年,首都机场年度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是全球第二家、亚洲首家年旅客吞吐量破亿的机场。
不可否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首尔的GDP总量是超过中国任何一座城市的。1986年,首尔GDP超过300亿美元,是上海的2倍。十年后,首尔的GDP规模更是高达1500多亿美元,超越北上广深总和。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首尔的经济发展开始降速。到2006年,首尔GDP总量为2420亿美元,同年北京的GDP为8117亿人民币,按照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合1040亿美元,总值比首尔少了1380亿美元。
仿佛复制汉城奥运会的发展之路,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阔步发展。去年北京的GDP产值为3.5万亿人民币,约合5100亿美元。首尔2017年的GDP为4120亿美元,即便是按照北京2017年的GDP规模,也已实现了对首尔的超越。
此外,按照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北京是世界上500强企业常驻总部最多的城市,以56家的数量位居第一,这已是北京连续五年问鼎头名。北京500强企业的营业额高达4.76万亿美元,平均每家上榜企业的营收约为850亿美元,总利润约为2421亿美元,这个标准也是世界第一。首尔的500强企业营业额度只有8726亿美元,总利润56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
今天的首尔,经济实力不但稍逊上海、北京一筹,即便是同深圳相比起来,也没有多少优势。亚洲第二大城市之称号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