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沟通的大门,那段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人在体育、外交领域津津乐道的故事。美国运动员科恩“上错车”是意外,但真正需要勇气的,是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选择迈出了与对方交流的关键一步。从那之后,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轨。
体育是较量、也是游戏,同样也是沟通的工具,从1970年代开始,在与其他国家、地区交往的过程中,体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峡两岸的交往过程,同样也不例外。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回顾那些不为人熟知、或者渐渐被忘记的两岸体育往事。
1、第三届全运会
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了居民赴大陆探亲。如今,大家普遍也把这两个节点看作两岸交往正常化的开始。但实际上,在这之前,体育方面就已经开始为两岸的破冰做准备。
1975年,“乒乓外交”四年之后,在第三届全运会上,组委会就第一次邀请了台湾代表团参加全运会。最终,有超过200人组成的台湾代表团,出现在了那届全运会上。不过,当时参加比赛的台湾代表团,实际上代表的非政治意义上的台湾,而是地理意义上的台湾。
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也才26年,这200多人中,大约三分之二都是居住在大陆的台湾籍运动员,另外三分之一是居住在海外的台湾籍运动员。而当时因为两岸的交流还没有正常化,台湾方面并没有允许居住在台湾本地的运动员来大陆参赛。
例如当时代表团的团长蔡啸,就是出生于台南,15岁跑到大陆参加抗战,解放后也一直留在大陆,并曾在政府任职。而副团长黄于燕,则是祖籍在台湾南投,后来定居美国经商。这次,这两类人员组成的代表团,确实是百分百的台湾人,但他们来参赛,并不代表两岸的关系出现了真正的缓和。但至少,两岸的体育有了第一次间接的交流。
福建前线台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的播报稿。
关于当时的比赛报道,会出现这样的描述:“只要有台湾选手的比赛场上,都充分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从来不会发生任何纠纷。”而且,在1975年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组委会依然安排台湾代表团住在了当时北京最好的友谊宾馆,也足以见得为这次交流作出的努力。
目前为止,那也是全运会唯一一次出现台湾代表团,但从这开始,两岸体育有了更深度的交流。
2、洛杉矶奥运会,领奖台上的握手
双方第一次有重要意义的体育接触,发生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这是两岸第一次以官方代表团的身份,同时出现在国际比赛,两岸分别以“中国奥委会”和“中华台北奥委会”的名称参赛。
除了许海峰的奥运首金,还有一场比赛意义重大。在男子60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中国选手陈伟强获得金牌,中国台北运动员蔡温义获得铜牌。领奖台上,两人互相握手祝贺,这虽然只是所有颁奖环节中正常的礼节,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这可能是代表大陆和台湾方面身份的两个人,在全世界瞩目的、如此重要的场合,第一次握手。
后来,这张照片在全球的华人世界广为流传。
3、 1986,福建、台湾羽毛球运动员相聚香港
1986年,台湾依然尚未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运动员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依然有一些人在努力、谨慎地用体育的方式帮助两岸交流。
那一年,在香港的爱国人士王宇钦的安排之下,福建省羽毛球队和台湾的羽毛球运动员,在香港进行了交流比赛,这也是两岸运动员第一次直接“隔网交手”。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次活动也属于半公开状态,在官方允许交往之前,运动员的交流依然非常敏感。
消息传到了时任中华台北奥委会主席郑为元那边,在有关这次活动的报告上,郑为元批复了五个字:今后不回避。
我们无法考证,郑为元先生是体现得知了两岸关系即将缓和的风声,还是顶着压力作出的批复。但这次交流,为两岸运动员的沟通注入了巨大的勇气。第二年,台湾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体育方面的交流也大幅增加。1998年一年之内,两岸的体育界人士共同参加的国际体育比赛就超过40次,沟通的大门真正打开。
4、北京亚运,体育和音乐的大融合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台湾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支持。已经阔别亚运十几年的中国台北代表队,派出了409人的超大规模阵容。
如果说1975年的那次全运会,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台湾选手,那么这次亚运会,则是真正地代表台湾。与上一次相比,已经过了15年。那届亚运会,中国台北也拿到了总奖牌榜的第五名的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亚运会带来的不只是体育上的交流,也是促进了台湾流行音乐上在大陆的传播。虽然邓丽君的音乐早已在民间流传,费翔也曾登上1987年春晚,但亚运会让这些零星活动汇聚成了官方行为。在台湾当局的许可之下,赵传、庾澄庆、千百惠等大批歌手来到北京参加“亚运前夜”的大型演唱会。从此之后,台湾艺人开始大规模前往大陆发展。
5、历史的波动
亚运之后,两岸的体育交流越来越多。1993年,辽宁男篮、河北女篮到访台湾。同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彩珍,到台湾参加国际垒球联合会的会议,作为副部级,她也成为当时到访台湾的最高级别大陆官员。
然而,在90年代中期,两岸关系急剧下滑。由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提出“台独”主张,体育方面的交流也随着整体环境的恶化开始减少。
90年代中后期,高雄决定申办2002年的亚运会。据海外媒体普遍报道,大陆并未在亚奥理事会向高雄方面提供支持。萨马兰奇也曾公开表示,希望高雄放弃申办,避免把政治因素带到体育里。最后,韩国釜山胜出,举办了那届亚运会。
6、王立彬与台湾篮球
两岸大环境虽然走向下坡路,但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不少个体,依然在努力扮演体育文化大使的角色,比如前男篮国手王立彬。
作为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王立彬当时属于全亚洲数一数二的篮球运动员。在1987年离开国家队之后,王立彬辗转日本联赛,最终在1993年加盟了台湾联赛的新瑞电子篮球队,开始了11年的台湾篮球生涯。
退役之后,王立彬进入了当时中国台北男篮的教练组,作为助理教练带队参加了亚锦赛和亚运会。1999年的时候,王立彬又以总教练的身份带领台北战神队获得台湾篮球甲级联赛的亚军。直到2004年,王立彬才回到大陆,执教陕西男篮。如今他也在中国篮协任职。
王立彬作为曾经的亚洲顶级球星,来到台湾后,也广受台湾社会欢迎。除了篮球领域,他也曾做过主持、出过唱片,也曾和刘青云一起拍戏。即使在官方交流减少的阶段,依然有这样的个体在体育界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7、台湾新浪狮队征战CBA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台湾地区经济受到巨大影响,一度红火的台湾篮球赛事突然间失去了资金来源。
为了求生,2000年,在新浪早期创始人、台湾人姜丰年的运作下,台湾联赛劲旅宏国象队改名“台湾新浪狮”,并于2001年正式进入CBA。
不过由于两岸关系、交通等原因,台湾新浪狮的主场并没有放到台湾,而是放在了苏州。当时华东地区是台商聚集地,民间流传有60万台湾商人活动于此。因此,把主场放在苏州,台湾新浪狮队也确实收获了“半个主场”。
当时的台湾新浪狮队有7位球员曾经入选过中国台北男篮,实力不俗。在来到CBA的第一个赛季,球队也成功进入季后赛。甚至于,在姚明、巴特尔等大中锋横行的CBA赛场 ,台湾新浪狮队非常注重“小快灵”,也有些类似于如今篮球界的跑轰打法,这些都让当时的中国篮坛耳目一新。
然而,仅仅第二个赛季后,因为财务状况、不满裁判标准、缺少后备人才、球员远离家乡等原因,这支球队就退出CBA回到了台湾联赛。但无论如何,这种组队来大陆参加职业联赛的形式,对于两岸体育交流而言,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
8、钱薇娟与北京女篮
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两岸也实现了三通,大陆和台湾体育上的交往也回到正轨。比如2002年,全国女篮甲级联赛的第一个赛季,台湾运动员钱薇娟就加盟了北京首钢队。
作为亚洲女子篮坛的顶级后卫,钱薇娟曾经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单场拿到84分。来到首钢女篮之后,她成为队里的头号球星,并广受爱戴。
时任首钢女篮的主教练孙瑞云曾说过:“就像芝加哥公牛离不开乔丹,首钢女篮也离不开钱薇娟。”最终,钱薇娟一共在北京打了三个赛季,离队之时,也泪洒送别宴。
钱薇娟离队后,首钢女篮的成绩立刻下滑。《北京晚报》曾用过这样的标题:“钱姐走了,首钢女篮又回到老样子”。
9、“海峡杯”篮球赛的冲突
随着两岸体育交流增加,双方的官方体育组织发起的“海峡杯”,一度广受欢迎。但在2007年的第三届海峡杯篮球赛上,还是发生了波折。
比赛由江苏南钢对阵台湾啤酒,一边是之前一个赛季CBA的季军、一边是台湾职业联赛的冠军,两个队实力比较接近。比赛开始后,双方身体对抗非常激烈。江苏队的球员孟达一肘打在了对方球员吴岱豪的鼻子上,后者鲜血直流。吴岱豪也不示弱,拎起一把椅子就要打架,幸亏被队友拉下。
后来,这次冲突引起两岸媒体广泛关注,孟达也被篮协这边罚款、停赛时间。甚至于国民党发言人还专门提到,这次球场上的冲突可能会被民进党利用,成为对方竞选的把柄。最终,双方篮协出面交涉,才把问题解决。
王立彬曾表示,“纯粹是擦枪走火,篮球场上起点冲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冲突当然要尽可能避免,在两岸运动员的比赛场外,大家或许也会更敏感。
但如果跳出这次冲突本身,回看一下1975年的那次全运会,也许会发现,到了21世纪,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那种非常谨慎、刻意的“友谊第一”来去包装体育比赛。相反,我们可以真正的遵循体育比赛的核心,去追求胜利,把它当作一场普通、正常的比赛而已。我们终于可以至少在体育场上,以一个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对方了,这未尝不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10、《北京欢迎你》之后
来到2008年,在北京天坛录制的那首《北京欢迎你》,有接近20位台湾歌手参与了演唱,包括周华健、任贤齐、许茹芸,也有今天重新爆火的刘畊宏。
如果1990年亚运会,两岸是借着体育赛事,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交流,那么到了2008年,我们终于可以用同一个声音,去欢迎全世界了。
北京奥运会之后,越来越多的台湾运动员来到大陆的联赛打球。篮球运动员林志杰,从2009年开始,在浙江广厦效力了整整十年。足球运动员陈柏良,从2012年开始,先后在深圳队、上海申花、浙江队、长春亚泰踢球,如今中甲的青岛青春港,到现在也已经满10年。此外,林书豪作为在海外征战的台湾球员代表,也来到CBA参赛,并始终成为全球华人篮球迷心中的榜样。
回顾过去这十几年,两岸的融合是一直在向上,不仅大陆给了台湾运动员更大的平台,在很多领域,两岸的帮助都是双向的。疫情之前,上海和台北两个城市的体育组织有深度合作,上海会为很多台北运动员提供更先进的训练场地、设施。同样,台湾拥有悠久的棒垒球传统,过去也不少的教练员来到大陆执教,甚至深入学校里。在体育领域,两岸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校园体育方面,两岸也越走越近。2018年,耐高巅峰赛在北京五棵松举办,除了清华附中惜败给了台湾的能仁家商队,带给中国篮坛不小的震动之外,在场外,也有一些趣事。
由于大陆的“耐高”和台湾的HBL都有耐克深度参与,在宣传方面,两项比赛极度相似。大陆版的口号叫“一生只有一次耐高”,台湾版叫“一生只有一次HBL”;此前大陆版有个口号叫“下个我上”,台湾版叫“这个我来”。
这一方面可以理解成耐克“图省事”,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两岸年轻人对篮球的理解都是相似的,能打动两岸年轻人的情绪点也都相同。
11、莫雷事件后的蔡崇信
2019年,NBA中国赛发生“莫雷事件”,当时阿里巴巴的高管、出生于台湾的蔡崇信,刚刚收购篮网队不久。在中美双方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诉求、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调和矛盾,或许只有两个人有足够的能力,去把中国人想法向对方表达清楚。
一个是姚明,另一个就是蔡崇信。但是,姚明作为中国篮协主席,他的位置也许反而限制了他的参与度,没办法去真正深入地说什么。所以当时,帮助中美双方调和矛盾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蔡崇信。
蔡崇信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篇《致所有NBA球迷的公开信》,用几百个字浓缩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向美国人解释了,为什么当有境内外势力威胁到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时候,中国人会如此严肃、愤慨。
当然,他的发言最后依然不被大部分美国网友理解。但有这样一个非中国大陆的华人,站出来,努力用外界听得懂、且并非咄咄逼人的方式,去解释我们的想法,这本身就十分难得。虽然他的发言也许和个人立场、利益有关,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他确实是一个在商业和体育的影响之下,能够理解各方的价值观,并且把它表达出来的人。
12、结语
2019年11月,国台办发布了《关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其中就有一条便和体育有关:欢迎台湾运动员来大陆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和职业联赛,积极为台湾运动员、教练员、专业人员来大陆考察、训练、参赛、工作、交流等提供便利条件。
在疫情前的2019年,有45名台湾乒乓球运动员,加盟了15支大陆俱乐部,并参加了中国乒协会主办的各级比赛;来自台湾的3支乒乓球队、3支围棋队和1支国际象棋队也在大陆参加全国联赛;有39名台湾学生在北京体育大学就读。
即使在2022年上半年,依然有5位台湾运动员在CBA效力,4位台湾运动员在中超、中甲效力。
当然,两岸的体育人士,有相同、也有差异,体育的交流也并非为了比高低。但重要的是,在体育场上,我们可以做到遵循同样的规则,用同一种方式去交流。
体育只是交流的工具,无法真正解决两岸问题。但是,不论在任何的历史时期,在两岸关系变好、变坏的过程中,都有像郑为元、王立彬、钱薇娟、林书豪这样的人,在做一些或许很微弱,但影响深远的事情。
这些故事真实存在,并且影响、激励了无数人。那么在将来也是一样。
欢迎扫码收听本文的音频版,其中包含更多内容。也欢迎订阅播客体育播客《鹰眼时间》。
延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