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雅安网友解答:
1.在古代读书人的眼中,考取功名是一生最大的事情.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阶段的殿试,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2.我曾经普及过类似的问题.古代读书,名头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大致上,现代的高中生相当于童生,大学生相当于举人.
3.但是举人这个阶层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举人,还有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这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杂牌大学和名牌大学.
4.但是,举人这个阶层还不算终点.举人之后是贡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硕士;而贡士之后还有进士,大约相当于博士.
5.再下一级,才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级,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他们大约相当于全国博士会考的三名,起码也是博士后.
6.当然了,由于古代没有详细分科,因而其难度要比现在分科考试困难得多.并且,科举到最后,颇有现代考公务员的意味.
7.也就是说,虽然偏文科,但这些文人的考试,是既有理论又有一部分实技、尤其是政治才能的.总结一下,状元、榜眼、探花,大约相当于现在文科类、还附带部分其他学科知识、又有一定实际技能的,全国范围内的博士学位人员联考,其中的三名.
8.顺便,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精通除地方语言外的官方语言及某些少数民族语言,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懂音律、书法、绘画、下棋等方面的才华.
二、内蒙古自治区网友解答:
1.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最高级别为殿试,皇帝亲自“监考”“策问”,殿试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2.“科考”,开始于隋初,结束于清末.前后1300多年,800多场.共考出文武状元800多人,有名有姓、籍贯可考的状元据说600人.
3.正常的“科考”,“三年一大比”,叫“正科”.有时,逢皇帝登基或大寿, “大比之年”外开科,叫“恩科”.
4.那时的“科考”,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考中进士后,就直接成为国家“公务员”.进士的数额,各朝代有所不同,全国大致就200—300人.
5.而“状元”、“榜眼”、“探花”.当然就是“科考”全国第三名,各一人.三年一“科考”,“状元”、“榜眼”、“探花”,全国各一人共三人.
6.可见,那时的“状元”、“榜眼”、“探花”,比起现在的“高考状元”,牛多了,金贵多了.其文化程度自然比现在的博士后还要高.
三、临夏网友解答:
古代寒窗苦读,每年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状元、榜眼、探花放在当今可比性不大.
四、金坛网友解答:
1.状元就是考试中的第一名.相当于迈入进士有了当官的通行证,官职的大小不一定.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比状元的级别低一点.
五、玉溪网友解答:
1.历史上的状元,榜眼,探花,那是就全国的考试而言.即通过这些考试,也算是考核吧,来确定国家所使用的人才分配等.
2.这种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初时,由隋文帝正式推行的科举制,也就是唯才是用,一直延续到清末.古时的科举制度,像状元、榜眼、探花等,那是全国最顶尖的学子.
3.这些,跟我们现在的学子不能在同一个水准比较,因为现在的领域较广泛,而且五花八门,无法判定全国谁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等.
4.现在讲究的是学用并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番番磨练,对国家有作为,有突出的贡献,方有机会破格高升,且委以重任.
5.古时候不一样,靠功名博取官爵,这是很直接的.因此,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现在的教育模式不在同一个轨道上,也就是没法两相比较.
六、葫芦岛网友解答:
古代读书人少,状元水平估计全省前1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