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悉,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麦子(本名廖小琴)创作的《大熊的女儿》荣获了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该奖项是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学奖之一,是我国儿童文学最高奖。廖小琴也成为继蔺瑾、邱易东、杨红樱后,第四位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成都作家。
《大熊的女儿》讲述的是一个奇幻却温暖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老豆是一名酷酷的女孩,叛逆却善良。一天,一觉醒来,老豆的爸爸竟然变成了一头熊!为了帮爸爸治好异形症,老豆带着爸爸一路出发。
文艺是城市的灵魂。近年来,成都的儿童文学创作活跃,屡次获得大奖。杨红樱、邱易东、麦子、骆平、陈岳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长期以富有营养的儿童文学作品滋养着全国小朋友的精神世界。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廖小琴也表示,成都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给予了自己创作灵感,自己所在的成都文学院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鼓励自己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第四位获儿童文学大奖的成都作家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986年由中国作协创办,是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学奖之一,是我国儿童文学最高奖。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共有464部作品入围,经过27位评委评审,最终小说、诗歌、童话、散文、报告文学、科幻文学、幼儿文学等7大类别18部优秀作品获奖。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麦子(本名廖小琴)的《大熊的女儿》获得小说类大奖。
在评委们看来,麦子的获奖小说《大熊的女儿》,其中女孩老豆这个童年角色的塑造,就是对当代童年独特气质的一次有高度的文学提炼和表现。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群体在当代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不断提升的自主性、掌控力,是具有强大的生活和文化能量的“新儿童”。同时,作家又以智慧的艺术处理,将这种自主掌控的力量导引到了童年生活的良性建构中。
事实上,成都作家一直是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上的重要力量。在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上,蔺瑾的短篇小说《冰河上的激战》获奖;邱易东凭借诗歌《到你的远山去》和报告文学《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获得第三、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杨红樱凭借《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麦子则凭借《大熊的女儿》,成为成都第四位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家。
27位评委一致通过
《大熊的女儿》讲述11岁的女孩老豆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父亲变成了一头熊,异性症就这样措不及防地发生。老爸变成了熊,老豆并没有哭泣和放弃,而是义无反顾地带着大熊,走上了遥远而艰辛的寻爱之旅。在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汤锐看来,《大熊的女儿》是一篇奇特而内涵深刻的幻想小说,一个关于现代人迷失了自我又历经千辛万苦又找回自我的寓言。
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四川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邱易东表示,《大熊的女儿》中的老豆,是近年文学作品几乎已经消失、难得一见的典型人物,老豆年仅11岁,却是一个内心独立、胆大、率真、调皮叛逆却又善良的小女孩,一个集现代与传统于一体的当代酷女孩,“这是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是属于当代的二次元女孩。”
邱易东表示,《大熊的女儿》是一个中国式的童话,塑造了一个渴望温暖渴望爱,不希望孤独的老豆形象。 邱易东介绍,这篇小说带给评委们最大的感觉就是温暖,“小说中的主题充满了爱,女儿拯救被工作生活折磨成异形的父亲,不顾艰辛带着他去治疗。最终这篇小说也获得了27位评委全票通过,毫无争议获奖。”在邱易东看来,儿童文学是良心的文学,作家一定要小心翼翼,像呵护自己孩子一样,把最完美优秀的作品给孩子,麦子的获奖毫无争议。
成都滋养创作
虽然已经获得过国内多项儿童文学大奖,但廖小琴真正走上文学创作还不超过10年。出生于盐亭农村的廖小琴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不过,能在杂志报刊发表作品、走上作家之路在她看来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我父亲就经常吓唬我,说做文字工作的人养不活自己。”
廖小琴大学的专业和文字工作也毫不相关,先是学的市场营销,本科又改为学前教育。毕业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廖小琴一方面在一家心理咨询所工作,另一方面则在文化公司做编辑。“在心理咨询所工作时面对了很多人性的阴暗面,可能也正是这样,让我渴望单纯的美好。”2006年开始,廖小琴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创作儿童文学,并以麦子为笔名先后在多家儿童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我出生在农村,特别喜欢麦子成熟时一片金黄,也希望我的作品像麦粒一样饱满、有营养。”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廖小琴下定决心走上文学之路。廖小琴回忆,地震后,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她在华西医院当志愿者,专门负责儿童的心理咨询。当时遇到一个小女孩,在地震时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去世,送到医院后,女孩始终没说话,木讷的状态持续了近一周。“我第一次去看望她,女孩始终不说话。第二次我送了她一个下载了故事的MP3,第三次去看望她时,女孩小声对我说,《豌豆公主》的故事很好听。”听到女孩终于说话了,廖小琴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很强大,比如在灾难面前,可能我们身体上的伤并不重,但心灵上的创伤很严重,这个时候,可能只有文学能感染人。”
两年后的2010年,廖小琴就凭借一篇2000多字的《菊奶奶的最后一件新衣》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在此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曹文轩等都曾得过冰心儿童文学奖相关奖项。此后,麦子的创作屡获大奖,绘本《棉婆婆睡不着》荣获“第四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大熊的女儿》荣获“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一等奖……
早在4年前,廖小琴成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参加了包括鲁迅文学院在内的文学培训。“我非常感谢成都文学院对我的支持,一方面在物质上给予激励;另一方面,创作一部作品是漫长孤独的,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在背后支持,给了我很多心灵上的力量。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打上了成都烙印。”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凯表示,成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市文联对文学创作历来高度重视,从成都文学院2010年至今,对签约作家 文学创作进行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作为文化名城的成都要有文化名人,文联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对作家的扶持力度,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政策,传播天府文化。
传递温暖
《大熊的女儿》中的老豆,是如何创作的?据廖小琴介绍,老豆的形象中,有自己8岁女儿的身影,“我女儿古灵精怪,她去年上小学时,我问她想要什么,她说想要一头狮子。 今年过六一儿童节送她礼物,她就让我们在那天要称呼她为‘蛋糕公主’。”廖小琴说,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就是女儿,她喜欢的作品才会对外发表。
在廖小琴的创作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她永恒不变的主题。她特别提到自己最推崇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安徒生在作品中表达的悲悯和爱是普通作家达不到的,比如他的《海的女儿》,我在每个阶段都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在创作《大熊的女儿》前,廖小琴发现,如今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盯着手机看,可能知道天下事,却不关注周围,“我感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稀薄,这一刻感到很孤独。”
廖小琴希望《大熊的女儿》能传达出一些光明的东西,关注当下关注大自然,“我们现在失去了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对电子产品很了解,却不知道五谷,盘中餐都不清楚。”在廖小琴看来,用极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极深刻的人生道理,是对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挑战,也是自己的追求,儿童文学应为孩子们建造一个艺术与思想品质兼具的美妙世界,即便是写给最小的孩子的文字,也应该有能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份深意。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邱峻峰 摄影 张直
编辑 敬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