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冰壶派(中国冰壶多个“第一”出自黑龙江)

随着中国队马秀玥掷出最后一个黄壶,顺利将丹麦队的红壶击打出大本营,中国男子冰壶队5比4战胜丹麦队,迎来北京冬奥会上的首胜。中国队四名队员脸上也绽放出笑容,集体面向场边的摄影记者,为他们北京冬奥之旅上的第一场胜利合影留念。

世界杯冰壶派(中国冰壶多个“第一”出自黑龙江)

男女冰壶参赛10人9人来自黑龙江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冰壶这两支由“90后”和“00后”组成的队伍,虽然无缘开门红,但面对传统强队,比分依然能紧咬对手,前三轮表现可圈可点。网友更是点赞男队队员“稳健”,女队“姑娘们笑起来真好看”,为冰壶这项运动又圈了一波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冰壶男队、女队出战的10名队员中,除了女队队长韩雨,其余9人均来自黑龙江,他们分别是男队的许静韬、王智宇、邹强、马秀玥、姜东旭,以及女队的王芮、董子齐、张丽君和姜馨迪。其中,除了王芮和姜馨迪参加过四年前的平昌冬奥会,其他人均是首次亮相冬奥会赛场。在赛后的采访中,中国男子冰壶队队长马秀玥也表示,以学习的心态应战,全体队员会努力去拼每一场比赛,一定要把这四年的训练成果展现出来。

世界杯冰壶派(中国冰壶多个“第一”出自黑龙江)

“男队这几个队员非常团结,有凝聚力。女队的四名黑龙江队员性格开朗,张丽君在比赛中能坚决执行队伍的要求;董子齐属于力量型的女孩,擦冰和击打力量都不错;王芮的技术也很好,还有冬奥会和混双世锦赛的大赛经验;姜馨迪也曾作为替补参加过平昌冬奥会。”说起印象中的这几个龙江姑娘和小伙,黑龙江省冬季运动与后备人才管理中心副主任任毅如是说。

这两天,身在哈尔滨的任毅也通过转播观看了两队的比赛。说到他们的表现,任毅评价说:“年轻队伍在比赛中比较有冲劲。开局在面对击打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瑞典队时,中国男队发挥得不错。女队四个人还需要进一步磨合,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研究对手,把自己年轻有冲劲的优势发挥出来,希望两支队伍都能越打越好。”

中国冰壶在世界赛场上的许多高光时刻,都能看到黑龙江运动员的身影。中国女子冰壶队2009年世锦赛夺冠、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摘铜,中国男子冰壶队2014年获得索契冬奥会第四名,这些历史性成绩中,女队的王冰玉、柳荫、岳清爽、周妍、刘金莉,男队的刘锐、徐晓明、巴德鑫、臧嘉亮等,也都来自黑龙江。

黑龙江与冰壶项目有着不解之缘

其实,冰壶项目在中国的开展与黑龙江省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第一支冰壶专业运动队、中国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冰壶锦标赛、中国冰壶历史上第一本系统专著……中国冰壶的许多“第一”或与黑龙江人有关,或是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实现。

记者从黑龙江省体育局了解到,1995年,在哈尔滨冰上基地开办了首届冰壶培训班。由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派制冰师教授技术,并提供部分冰壶器材(冰壶、浇水机器等),由日本派冰壶教练授课,提供部分冰壶器材(冰刷等),来自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冰壶爱好者近50人自费参加了培训,这是中国首批冰壶人才,冰壶项目正式进入中国。

2000年,黑龙江也是中国第一支冰壶代表团,先后赴日本参加“东北地区公开赛”和“冬奥会纪念杯国际冰壶冠军赛”,比赛中男队获得第4名。回国后,黑龙江省体委立即向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汇报《关于建议成立中国冰壶协会的请示》。同年,中国冰壶协会成立。哈尔滨决定开展冰壶项目,首先在哈尔滨市体育运动学校推广。

2001年,从哈尔滨速滑运动员中选材,正式成立哈尔滨市冰壶队。哈尔滨市冰壶队成为中国第一支冰壶专业运动队,代表黑龙江省参加比赛。同年5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办、哈尔滨市体育局承办的2001年全国冰壶锦标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八区体育馆举行,共有北京紫龙冰壶俱乐部、哈尔滨市队、哈尔滨体校、哈尔滨体育学院等7支队伍参赛,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冰壶锦标赛。

世界杯冰壶派(中国冰壶多个“第一”出自黑龙江)

2003年1月,全国第十届冬运会首次将冰壶项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比赛中,哈尔滨男队、女队各获得1枚金牌,牡丹江女队获得银牌,鸡西女队获得铜牌。同年,中国冰壶项目组建国家队(即哈尔滨市冰壶队),中国加入世界冰壶联合会。

2004年2月,全国冰壶冠军赛在沈阳开赛,哈尔滨市体育运动学校获得男子冰壶比赛金牌,哈尔滨市队获得女子冰壶比赛金牌。同年,为进一步提高冰壶队的技战术能力和水平,国家冰壶队赴冰壶强国加拿大进行训练、比赛,并聘请外教,标志着中国冰壶运动与国际冰壶的接轨。

2005年,黑龙江省体育局出版发行了中国冰壶历史上第一本系统专著《世界经典体育丛书:冰壶》的普及版和专业版,奠定了中国冰壶运动的理论研究基础。

2001年-2005年期间,经黑龙江省体育局与日本冰壶协会反复沟通协商,达成了黑龙江省体育局与日本冰壶协会的双方冰壶运动队互访、竞赛、培训等交流协议。其间,由黑龙江省体育局牵头,组织协调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黑龙江省冰雪训练中心、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哈尔滨市体育局和哈尔滨市体校等单位,克服无专项经费、器材和场地及人员短缺等各种困难,采取双方运动团体隔年互访、连续参加“冬奥会纪念杯国际冰壶冠军赛”等形式,为中国暨黑龙江省冰壶器材的引进、场地设计和制冰、教练员和运动员技战术的培养提高、规则的翻译修改、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接轨和信息的及时掌握、项目的推广普及和认知度的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及后备人才储备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记者:董盈

摄影:郭俊峰

来源: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