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盛会刚刚结束,被美国“预言”已久的战争就真的打响了。
说句戏言,网络上秉承着“看出殡不嫌殡大”心态的网友们,一边享受着和平的生活,一边对这场战争品头论足,似乎这终将有生命逝去的真正的战争只是场儿戏。
当然,此等国际政治问题不是我等普通人需要关心和讨论的,但国足却也不幸再次“躺枪”:当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行政命令,承认了两个国家的地位,立刻就有网友“哀叹”国足的排名又被挤下了两位。
这句话当然也是句戏言,毕竟当前这两个“国家”并没有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承认,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认可,更加没有被FIFA接受,所以即使顿涅茨克确有实力在欧洲都很强的足球俱乐部,但真要影响国足的排名,恐怕还要一些时间。
今年大年初一,国足(男足)输给了越南,惹得国内舆论一片哗然。我壬寅年第一篇文章就围绕国足输球总是有很“奇葩”的理由一事进行了一些思考(壬寅杂说——男足输球的理由真的“奇葩”吗?
https://toutiao/i7063263187004703265/),其中也预见到今天的这个情况。
奇葩的输球理由总能激发球迷的情绪,甚至激烈的情绪表达,而激烈的情绪又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而不能持久,于是热度和关注度就会快速消散。
上面这个段子其实就是这个逻辑的展现,因为虽然还没过去正月,但大家已经失去了愤怒的情绪,剩下的这点心气也只够进行一些戏谑和调侃了。
但是,段子归段子,调侃归调侃,国足总是输球,肯定也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一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思必有得,既然有值得思考的地方,那么思考了总会有所得到。
那么首先就去琢磨一些常见的归因吧。
例如,有人说中国足球不行是因为基础设施差,现在大城市里都没有什么正规球场,想踢球都没地方踢,都没地方踢球怎么能练好球技呢?
但是站反方的人就反驳说,巴西、阿根廷的很多小朋友,别说正规球场,街边小巷一样踢,水泥板、烂石滩,甚至连球鞋都没有,光脚一样踢,最终一样能成为巨星,也能捧起大力神杯。
基础设施,毕竟只是外在条件。
也有一个很强烈的声音,现在把中国足球的问题归因于“金元足球”,归罪于市场化、职业化的改革,归罪于投资中超等联赛的房地产企业,甚至还拿女足的好成绩和体制模式,来反证中国男足的改革是错误的。
其实这个观点看似很逻辑自洽,但也经不起十分的推敲。
因为“金元足球”不是国人的创造发明,欧洲五大联赛,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欧洲的足球豪门不一样是真金白银的堆砌,巨额资本的运作?
难道说,国外搞“金元足球”还是正当的运作,我们国内一搞就是必然输球的“毒药”?恐怕逻辑不是那么正确吧。
乃至于球,假球的问题,确实在海量资本运作下,这种问题很难避免,但这种球、踢假球的现象,也是哪里都有,欧洲五大联赛也没干净多少。乃至FIFA的裁判,足协的官员,利益面前,出事的也屡见不鲜。
难道偏偏外国球队球,就还能赢球,但国足球员做了,就成了一定会输的根本原因?
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么好了。众筹一只万亿规模的基金,每次国家男足的球赛,都在所有球的盘面上下注买男足输球,按照那种球论,庄家为了避免巨额赔钱,就会控制球赛让国足赢球。难道就此就能把男足买进世界杯决赛,出一座大力神杯吗?恐怕逻辑不是那么牢固吧。
还有,归化球员的问题也是类似,国外球队用了,就是好,我们用了就成了输球的原因?逻辑也不牢固吧。
说了这么多例子,其实逻辑很简单,国足输球的原因是复杂的,绝非简单归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原因就能解释得圆满。
复杂问题要复杂看待。
恰如发射一枚火箭,发射成功了,归因就是各个环节都圆满按照计划成功运行了,但是如果发射失败,那就得从无数人的无数个技术环节去慢慢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吸取教训,走向成功。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谈谈个人的看法。
就从人们愤怒国足水平,最常用一句话“堂堂中国十四亿人口,竟然连十一个会踢球的都找不出来”说起吧。
这一句话听起来没毛病,但其实蕴含着不少潜在的逻辑。
因为,即使我作为一个“半球迷”、“伪球迷”,也可以十分负责任地下结论说:中国的十四亿人里面藏龙卧虎,有着成千上万的“足球天才”。
这是数学的逻辑,而数学逻辑,是最坚实的逻辑。
中国人的运动天赋并不比任何国家、任何种族的人差,即使是奥运会这种全世界最顶尖的赛事,中国得到的奖牌都很多,更何况一个其实天赋门槛并不高的足球运动呢?
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理应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顶尖足球人才,这才是符合数学逻辑的结论。
中国有的是拥有足球运动天赋的人才,但是,能不能把人才选拔出来,却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还是用数学的逻辑去思考:假设我作为国家队的主帅,准备组建一支绝对意义上的中国最强的足球队,应该怎么做?从理论上来说,并不复杂。最强的球队,算上替补就23个人,我要在14亿个人中,经过周密选拔,把这23个人找出来。
当然除去女性、青少年、中老年等实在上不了场的人之后,往少了说,也有2亿肢体健全能够上场踢球的人。
现在,我要把2亿人中的最强的20个人找出来,也就是1千万人里面挑一个“会踢球”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试想,如果我亲自面试考核,每个人只看1分钟的综合展示,那么看完2亿人,需要不眠不休连续看380.5年,这明显超出了人类的极限。更何况一个人1分钟时间能看出什么东西?什么也看不到。
就算我是超人,大脑可以以一万倍的速度看完所有的人,但我又该从哪些维度把这两亿人的能力进行排序呢?
所以,那句话看似很深刻、很有道理,但其实只是揭示了一个真实的困难,那就是:选拔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其实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事。
理解“选拔是很困难的”这个逻辑,其实就能得到很多有意思的理解了。
我即使是国家队主教练,能供我选择的球员能有多少呢?
据百度百科查到的数据,在中国足协注册的中超、中甲俱乐部的一队及梯队球员数量约为1700人。
简而言之,即使教练再有能力,也就最多能从这1700人中选择自己的球员。
1700个人里面选23个人,看似也有1比50的选择比,不算低了,但这个选择比和“从1千万人中挑选1个球员”的比例相比,精英的程度可是天壤之别。
差不多就是班级第一和全国高考第一的实力差距吧。
有的朋友会“发现”,这个逻辑有点问题,因为这些进入中超、中甲球队的正牌球员,已经是经过层层筛选了的,一个个都领着高薪,他们怎么可能混同于一般的普通班级呢?最次也得算是省重点的尖子班吧。而省重点尖子班的班级第一,其实和全国高考第一也差不了多少了。
的确如此,省重点尖子班的班级第一,其实和全国高考第一也不差多少。但是,这是在筛选机制还有效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的。
请注意,结论来了。
个人对于国足总是输球的原因归结于:中国足球(男足)已经成为“小圈子”的游戏。
当加上“金元足球”这一个现实因素后,我们不难理解,当一个规模很小,但是利益很足的“市场”出现后,已经身处其中的“先来者”根本不会欢迎“后来者”进入,他们会千方百计制造壁垒,同时通过各种方法,把这些利益固化给自己的利益团体,输送给各自的关系户和“自己人”,最终形成一个“垄断利益”的“小圈子”。
还有一句春节期间很流行的梗:“一群千万富翁大过年的不在家过年,千里迢迢跑到国外给大家踢场球,已经很不容易了,还奢求他们踢赢,就太过分了”。
稍微品味一下其中的味道,确实如此,国足球员薪水都很高,但理论上这是俱乐部给的钱,合法收入本无可厚非,但任何一个有所了解、有所思考的朋友都不难发现,他们得到的比自己付出的,多的太多了。
如果你已经是一线的球员,你发现自己能够轻轻松松赚得远超自己的付出和应得的报酬时,你会鼓励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来摊薄自己的利益吗?
我没那么高尚,以我代入,我肯定不会。从常人的逻辑去想,也肯定不会。
因为市场的规模总是有限的,别人赚得多了,自己的就少了。而且新入场的人越厉害,越会给“前辈”制造伤害。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你肯定会积极地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给推荐进来,因为他们的加入,不仅不会损害你的利益,反而是对你个人整体影响力的加强。
在这种“圈子”的逻辑下,时间一久,谁会把这个人会不会踢球作为引进、推荐、接受新球员的标准?肯定不会,只会以他和“圈子”的关系如何作为衡量的标准。
“这个球员不错,是我以前的同学的儿子,虽然现在成绩不很亮眼,但有潜力,教练多多帮衬一下,让他多上场,这点小意思,还请笑纳。”
“好说,好说,下次比赛我们需要保平,你可得多帮衬帮衬。”
诸如这种,时间越久,这个“圈子”的封闭和排外就越来越强,里面进入的都是各种利益关系的承载者,而恰恰没有了想踢球和想赢球的人了。
事实上,“金元足球”没有什么错,毕竟投资会带来产出,如果它运作正常的话。
投入足球的钱多了,应该出现的情况是:
俱乐部收入高了,就愿意也有能力培养后备球员了。
球员收入高了,哪怕当后备梯队、甚至低级联赛的球员收入也能满足普通年轻人的职业规划和利益诉求时,就会有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参与足球运动了。
毕竟想踢球也得先吃饱饭,如果踢球不能赚钱,只能靠情怀支撑的话,注定是无法长远的。
当普通的青年,只要想踢球,就有机会成为职业球员(哪怕是低级联赛),就能参与到正规的比赛中,并能得到不低于同等水平的报酬,那时,就会有真的是想踢球、爱踢球、会踢球的球员参与到这项运动中了。
这时,良性的发展逻辑就出现了。
当前却出现了反向的循环。联赛层级少,球队俱乐部也少,职业球员也少,能够从行业中得到利益的人太少。因为人少蛋糕大,所以利益过于集中,甚至集中到它会扭曲任何人的思想和意志。
“没办法,他们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当我收入只有1万元每月的时候,我不会因为老板多招来了一个同事而感到多少危机,更不至于去想做什么手脚,让老板打消招人的念头,因为来个新人最多让我损失5000元的薪水(如果考虑老板的成本固定的情况下)。
而且退一步,我不爽了,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找一份符合自己价值的工作,1万元月薪说低不低,但绝对不是稀缺岗位。
但是,当我收入是100万每月的时候,我势必会关注老板的每个情绪表达,关注于老板交谈的任何一个和我有潜在竞争力的人,因为就算我还能保住工作,最起码也要承担50万每月的损失(如果考虑老板的成本固定的情况下)。
而且,再去找一个100万每月的工作岗位,那可不是容易的事。
为了这50万,人能做出什么事情呢?不必细说,不言自明。
这就是利益对人带来的扭曲效应。
再结合那句“十四亿人找不到十一个能踢球的人”,其中还有一个数字“十四亿”值得考虑一番,很简单,我们当前足球联赛的规模,真的能够适应这个数字吗?
我们每个省的人口规模,都等同于、甚至超过欧洲的一个国家了,而一省只有一个或两个中超俱乐部,这与五大联赛的人口与球队规模比进行比较,是何等的差距。
中国足球,从这里就能看出,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的大众项目了,而更像是“精英”的游戏了。
利益的扭曲下,原本每支中超球队都应该是欧洲一个国家队的水平,每场中超联赛,都应该是世界杯、欧洲杯程度的精英间的实力对抗,却变成了一个关系复杂、、放水、黑哨、假球等乱象丛生的“演艺圈”了。
“圈子”太小,导致“圈子”内利益极高,极高利益又促使“圈内人”修建壁垒,排斥有能力但没关系的“外人”进入,而只让有关系的“自己人”入场,这就是恶性的循环。
如果想真的有效解决当前的问题,就应当努力打破这个“小圈子”的格局。
把联赛的规模大幅扩大,让每个地级市都有各自的球队,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联赛。
中国的经济水平、人才供应能够支撑住这个联赛规模。
这个联赛规模之下,“小圈子”的效应就不太容易存在了。
这支球队排外,有理想的球员就可以有600多个其他的选择(中国当前有685个市级单位)。这支球队排斥压制有能力的球员,那边还有600多支球队会迫不及待地想来“挖”人。
另外,一个市级的球队,相比现在的中超俱乐部,要“接地气”得多,进而也很容易激发当地的足球氛围,也容易深入到最底层、最基层去挖掘培养人才。
过去那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用在这个事情上,也很合适。
足球也是差不多,“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因为利益,只愿认定自家亲戚的驴子是“千里马”,这才导致君主的马厩里不常有“千里马”。
而当每个村子都有选择“百里马”的需求,并且也有认定选择“百里马”的条件和机会的时候,那些伯乐的水平,想必就会更加客观了吧。
当“百里马”多了,“千里马”还会难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