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社会19年忠臣季後离队(三河之战中李续宾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他为何要选择战死沙场?)

咸丰八年(1858年)是湘军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对于湘军来说无疑是惨痛的,三河一战悍将李续宾率领的六千将士全军覆没,双方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英王陈玉成因此战成就大名,忠王李秀成也因参加这次战役而增添了一份荣光。

皇家社会19年忠臣季後离队(三河之战中李续宾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他为何要选择战死沙场?)

​当李续宾阵亡的消息传到湘乡老家后,几乎是村村哀嚎,家家白幡,死去的湘军将士的家属心中刻下了悲愤的烙印。同治元年,陈玉成在安徽被俘,胜保将其凌迟处死,朝廷特下圣旨将陈玉成的首级递送到湘军各营传阅,以解心头之恨。

李续宾的牺牲,不管对湘军普通士兵,还是曾国藩本人,甚至连朝廷都是一个耿耿于怀的事件,这让李续宾在湘军史上流而下了无比悲壮的地位。爱新觉罗皇室没有忘记这个忠臣,同治八年(1869年)追封他为三等男爵,光绪十二年(1886年)下旨绘像紫光阁,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还将他列为功勋最著,推恩他的子孙。

皇家社会19年忠臣季後离队(三河之战中李续宾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他为何要选择战死沙场?)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完全可以不死,从历次战事来看,李续宾几乎没有败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毫无疑问,他所统率的队伍是湘军中最彪悍的主力,在湘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和曾左胡彭等人齐名。

在湘军组建时,李续宾就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咸丰三年(1853年)罗泽南手下的一千二百人湘勇便是湘军的基础,其中李续宾便是罗泽南旗下的五大干将之一,后来其他四人均战死沙场,惟有李续宾是幸存者。

了解湘军编制的人都知道,湘军每营最初时定为三百六十人,称之为“小营”,后来扩编为五百人,称之为“大营”。这种编制,是曾国藩和罗泽南共同制定的。但是,李续宾从未采用过这种营制,换句话说,就是李续宾在营制人数上可以自己定编。

皇家社会19年忠臣季後离队(三河之战中李续宾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他为何要选择战死沙场?)

​在李续宾看来,一个营人员的多寡完全取决于营官的能力,如果营官才能卓著,打仗敢拼,那么人数就多,反之则少。如此灵活地制定人数,对于行军打仗是有好处的,可以理解为好钢用在刀刃上。

咸丰三年十月,由于湖南的衡州与郴州土匪横生,巡抚骆秉章将罗泽南调回本省,将他手下两个营正式定名为中营和右营。是时,湘军还没有制定规范的军饷制度,由于粮价不高,湘军士兵每天若是有一钱银子也就心满意足了。不过,湘军各营都有克扣军饷的事发生,只有李续宾足额发放饷银。

更为难得的是,李续宾一直爱兵如子,不论什么时候都和士兵一起生活,始终保持官兵一致。由于湘军最重要的特点是同乡关系,因此,当士兵家人向李续宾打听消息时,他一定会详细说明该士兵的情况。他的种种举措为湘军奠定了优良的军营文化,士兵也愿意为他效命,因此,李续宾所在的右营在湘军中以军纪享有盛名。

皇家社会19年忠臣季後离队(三河之战中李续宾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他为何要选择战死沙场?)

​上面说得这些好像和三河之战似乎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正是李续宾统兵有方,注重信誉,为了战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作风,让他在三河之战中得以全军覆没,这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

从湘军史料中可以看出,李续宾所在的右营官兵是湘军中升官最多的,而他作战同样也是最不要命的。三河之战,李续宾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可是他为何还有坚持到底没有突围或撤退呢?在孤军深入,连克几座县城之后,李续宾深知情况紧急,但是他始终不肯退却,不打折扣地去执行曾国藩的命令和朝廷交给他的任务。

皇家社会19年忠臣季後离队(三河之战中李续宾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他为何要选择战死沙场?)

​对于李续宾及其他所属的官兵来讲,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名誉的丧失。他和他的部属宁死不肯放弃湘军劲旅的声誉,不愿别人指着脊梁骨说他是孬种,更不愿向太平军低头认输,所以直到战至最后一人,李续宾所部也未放弃抵抗。从这个方面来说,李续宾的牺牲却不是悲剧,而是湘军史上最伟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