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奥运会第十天。
中国女排3:0横扫阿根廷女排,结束了这次奥运征程。
0-3土耳其,0-3美国,2-3俄罗斯,无数国人期待的东京卫冕并未出现。
但没人舍得苛责。
女排姑娘们太累,也太疼了。
其实,从1984年第一次在洛杉矶夺冠,至今的37年里,女排并不是战无不胜的存在。
奥运冠军有3次: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
但因为“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女排姑娘们承受了太多的期待。
每个体育迷的心里,都有一份对于女排的“英雄主义”情结。
可造就这份期待的,除了她们的荣誉,还有她们的伤痛。
这届奥运会上,主攻手朱婷的腕伤甚至到了无法拦网的程度。
细数一下,每一个运动员都是伤痕累累。
单单女排来说,曾经的“天才少女”赵蕊蕊、前任女排队长惠若琪,都因为伤病成了“玻璃美人”,不得不早早退役。
而惠若琪16岁入选国家队、22岁出任队长、25岁拿下奥运冠军,明明正在当打之年,却在27岁就“英年早退”,这位中国女排颜值最高的运动员,退役3年后,过得如何呢?
1991年,惠若琪出生在辽宁大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惠飞,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的研究生,还是个身高超过1米97的大高个,大学时候就是篮球队和排球队的活跃队员。
母亲许雪媛,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身高1米7,身体素质突出,被招入了大学排球队。
惠飞和许雪媛在大学时期都经常外出参加比赛,机缘巧合下,两个人牵手定了终身。
因为这样的基因条件,惠若琪从生下来就比其他孩子长得高,长手长脚,是个练体育的好苗子。
但她对体育却没什么兴趣,因为个子太高,身体稍显单薄,她连运动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
小时候,大高个带给惠若琪的不是荣耀,而是烦恼。
她过早地告别了“儿童票”,要面对其他人异样的眼神,还总要在转校时跟别人解释:“我真的不是留级生。”
1999年,惠若琪小学二年级。
这一年,父亲惠飞辞职南下,到了南京发展,惠若琪转学到了南京的小学上学。
在一次学校活动中,小小年纪,身高已经170的惠若琪引起了南京29中老师的注意。
他们想要来学校挑选一些好的苗子,惠若琪的条件,理所当然地被他们选中了。
对惠若琪来说,打排球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在每天的课后可以去打排球,这种自由吸引了她。
但惠若琪的母亲许雪媛并不想她去打球。
那时候,惠若琪成绩优异,母亲想要好好培养她的文化课,去练球势必要影响学习成绩。
父亲惠飞却有其他的想法。
他把选择权完全放给了女儿,只要女儿愿意去练球,他就无条件支持。
小小年纪的惠若琪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打排球。
她进入了南京29中小队员排球培训班进行训练。
来到这里,惠若琪发现了打排球的第一个优点:这里都是个子高高的女孩子,她再也不是别人严重的异类,反而找到了“同类”,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归属感。
她的高个子不再引人取笑,反而成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优点。
在打排球之前,惠若琪对运动并没有非常热爱,但真正的接触排球之后,她开始建立起对体育的认知,对自己的自信。
排球成了她课业之余最“好玩”的一件事。
得益于勤奋的练习,惠若琪的球技越来越好。
到了小学三年级,她被南京中山东路业余体校的排球教练朱蕾看中,到中山业余体校练习。
她是排球班最小的孩子,但她起步的时候已经8岁,不算很早了。
基础差加上身体不协调,别的队员双手垫球可以做两三百个时,她只能做两三个。
能力的不对等,让她成了队里的“边缘户”,说是队友,是同学,但没有人愿意和她一起练球。
亲戚们也开始说风凉话:“女孩子家家的练什么体育,白白耽误了学习。”
父母心疼惠若琪,想让她暂时退学,等到新一级的学员来了,再跟她们一起练习。
可惠若琪不愿意。
她知难而进,没人陪她练,她就自己练。
就像她后来说的那样:“我不是那种天才型选手,需要后天的勤奋去弥补,我不想分散任何经历,否则就追不上其他人的步伐了,我一直这样逼自己。”
天道酬勤,是对惠若琪最好的注解。
上了初中,惠若琪不但没有放弃排球,连文化课都更积极主动了。
她初中就读的29中是南京名校,教学成绩斐然,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惠若琪还要分散一半的精力来练习排球,成绩下降几乎是必然的。
最差的时候,她的成绩掉到了班级倒数第一。
作为一名“体育生”,惠若琪本来可以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荒废学习,但她有点不服气。
体育生经常被人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成绩拖班级后腿的存在。
惠若琪不想这个集体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她要扭转这样的偏见。
带着这样的倔强和责任感,惠若琪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这时候的她,球技越来越好,参加比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一走就是半个月,连正常的上课时间都保证不了。
为了补上文化课的差距,班主任把各科老师上课的课件拷贝下来带给她,惠若琪就利用训练之余的时间疯狂补习知识。
父母的学霸基因,加上小时候打下的良好基础,再有自己的拼搏加持,惠若琪居然从倒数第一逆袭到了第一。
惠妈妈曾经介绍过惠若琪的作息时间:早上7点,到学校上课。下午4点,到体校练球。
8点钟回到家洗澡、吃饭,然后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每天都是11点后才能睡觉。
体育不但没有让惠若琪放弃文化课学习,反而给了她前进的最大助推力。
在这段时间里,她从一个只能在旁边捡球的小队员,一点一点成为主力队员。
她想成为主攻手,后来她真的得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位置。
她想成为队长,后来她真的被教练委以重任。
这一路,说起来云淡风轻,看起来手到擒来。
背后藏着的,都是别人看不见的苦和痛。
2006年,15岁的惠若琪在江苏省运动会上大放异彩,江苏女排专业队邀请她到省队继续打球。
对于惠若琪来说,这是绝佳的机会,但妈妈提出了反对。
早在惠若琪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就有职业球队找过惠妈妈。
但在她看来,女儿的文化课成绩也好,还是应该走文化路线。如果走上职业道路,学业受到影响,职业也没打出来,岂不是耽误了前程?
其实,惠若琪也曾经把清华作为自己的梦想,她也曾经犹豫:“进入省队,以后的生活就要以打球为主。爱好变成职业,这会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省队的教练们一次一次地劝说,惠若琪的父亲,把决定权交到了女儿手上。
惠若琪自己做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去打职业。
为了缓和妈妈的担忧,她还和妈妈做了一个“三年之约”:如果打职业3年内没有打进国家队,她就要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对排球的热爱,让这份约定显得格外紧迫。
进入江苏省队一个月,她开始担任首发主攻。
一年后,凭借2006-2007赛季的出色表现,她被国家队教练陈忠和看中,入选中国女排集训大名单。
年仅16岁,她成为了中国女排史上最年轻国手。
三年之约提前实现,惠飞和许雪媛再也不用担心女儿的前途,但另一个与运动员相伴而生的问题很快找上门来。
作为国家队中最小的队员,尽管女排的姐姐们告诉她“你还小,慢慢来”,但惠若琪对自己却没有一刻松懈。
反之,为了赶上国家队的水平,她一直在压榨自己的每一分潜能。
超负荷的训练让她取得了飞快的进步,在2010年,她就成为了国家队主力,还拿下了亚锦赛冠军和世界杯季军。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伤病。
早在初中时,惠若琪就曾经在训练中出现了呼吸困难、脸部发紫的情况。
医生曾经判断她是先天性心脏病,要求她不能再打球。
好在后来经过检查,是因为生长过快引起的心律不齐,并没有太影响她的运动生涯。
2010年,在女排大奖赛站,对战荷兰的比赛中,惠若琪飞身扑救,却很长时间都站不起来了。
队医诊断后,是左肩意外脱臼。
本该下场休息的她,经过紧急救治复位后,拒绝了替补再次返场。
然而,没过几分钟,惠若琪因为摆臂动作再度脱臼,造成了严重的左肩伤,必须进行手术。
这一场手术,在惠若琪的体内留下了7根钢钉,停赛长达8个月。
这时候她才19岁,而这些钢钉会伴随她终身。
2013年,惠若琪追随郎平到广东恒大打球。
在检查中,她被发现身体指标异常,还出现了心脏不适的连带反应。
那时候,她只能暂停比赛甚至暂停训练,只为调养身体,恢复好状态。
也是这一年,她披上了国家队的12号球衣,成为第15任女排队长。
到了2015年备战世界杯期间,原本只是小问题的心脏,这次却突然发难,汹汹而来。
惠若琪又一次因病休战,这一次,她不得不接受心脏病手术。
手术是在惠若琪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她自己甚至能感觉到仪器从大腿穿进身体的感觉。
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惠若琪的心跳达到了240-250,她自己清晰地感受到了心脏因为自我保护产生的震动,那种像是要爆炸的感觉,让她感觉自己快疯了。
第一次手术给惠若琪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休养三个月后,她归队准备继续训练。
但老天爷似乎真的很喜欢开玩笑。
她归队不久,原来的心脏问题又一次出现了。
这一次,惠若琪甚至有点想要放弃职业生涯,放弃排球。
她问自己:既然付出可能得不到回报,那我还需要付出吗?我要不要再去冒这个险?
她害怕自己可能没法从手术台上走下来。
到底是放不下。
惠若琪曾经形容自己对排球的感情:排球虐我千百遍,我待排球如初恋。
在过完自己的生日后不久,她第二次接受了心脏手术,并且在短短半个月后就重回训练场,备战里约奥运会。
奥运会的赛场,哪有运动员不想去呢?
而且,惠若琪还是队长。
她无比地期盼着自己能和队友一起出战,但她不知道自己如今的身体状况到底能够走到哪里。
或许,还会像上一次那样,临到比赛,突然被换。
好在,她的身体一切平稳,状态回升后,她搭上了去往里约的末班车。
在奥运会小组赛中,女排表现平平。
小组赛第一轮,2-3败给荷兰队。
小组赛第四轮,0-3败给塞尔维亚队。
小组赛第五轮,1-3败给美国队。
虽然最后还是以小组第四的排名晋级了淘汰赛,但过程尤其惊险和艰难。
惠若琪一度自我怀疑:我来到这里,真的对了吗?我真的能给队伍做贡献吗?
后来她才知道,队里的每一个姑娘,都去问过教练这个问题。
2016年8月21日,随着惠若琪的一记探头球,中国女排3-1复仇塞尔维亚队,第三次问鼎奥运会冠军。
惠若琪是赛场上哭得最凶的一个。
她如释重负。
这一路走来,太累了。
2017年,惠若琪所在的江苏队,在第四次杀入中国排球联赛决赛后,第一次夺得了冠军。
她难掩兴奋地发了一条微博:“我们是冠军!十年了,终于get‘你’!”
从里约奥运会,到排球联赛。
作为队长的惠若琪,职业生涯终于圆满。
然后,球迷们发现,惠若琪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
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用自己的奥运奖金创办了公益基金。
她去青海支教,给山里的孩子带去正规的、生动的体育课。
2017年6月2日,23岁的朱婷成为了国家队新一任队长。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惠若琪,或许将要退场了。
2018年2月3日,27岁的惠若琪宣布退役。
但这时,一些关于她和朱婷不和的消息正沸沸扬扬。
朱婷的“横空出世”,对原本担任主攻的惠若琪无疑是一种冲击。
尤其是在她因伤因病不得不退出比赛的时候,正是朱婷飞速提升的时候。
惠若琪不得不从主攻的位置,慢慢转换为“保障主攻”的位置,也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得分选手。
就像她自己曾说的:“女排队伍里,大家都知道自己在这个时间应该做什么。”
随着惠若琪的退役,两人再也没有机会站在同一赛场上,这种“瑜亮之争”也无从谈起了。
虽然有好事者还在拿着视频截图去断章取义,“证实”两人的不和,但惠若琪已经能坦然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
对她来说,“把运动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才是她人生后半场的奋斗目标。
曾经的“学霸”属性,让惠若琪退役后的生活也过得多姿多彩。
她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硕士学位,继续攻读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她用自己的奥运奖金创办了关爱运动员的基金,为了让伤病缠身的运动员们在退役后也能有所保障。
她去青海支教,给山里的孩子带去正规的、生动的体育课。
退役不久,她就公布了自己和男友的恋情。
对方是北大毕业的药剂学高材生,身高1米86的他已经算得上高大帅气了,但在1米92的惠若琪面前倒也显得格外“乖巧”。
两人相识于一场聚会,杨臻博很健谈,向惠若琪科普了不少营养学的知识,特别是在惠若琪肩膀受伤的那段时间,他更是呵护备至,经常出现在训练场周围。
2015年,惠若琪心脏病复发,他也一直陪在身边,可彼时的惠若琪很消沉,作为运动员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作为女友,她也不想拖累对方,于是就提出分手,没想到杨臻博直接说要见惠若琪父母,这让惠若琪备受感动。
在杨臻博的帮助下,惠若琪重拾信心,并得以重回比赛。
杨臻博虽说是药剂学,但也自学了很多心脏方面的相关知识,只为能更好的帮助惠若琪。
2018年惠若琪迈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为了幸福的“杨太太”。因为在打排球的时候,和两次心脏手术使得惠若琪的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婚后两年她一直没要孩子。
所幸今年6月份,她升级成了妈妈,还在公众平台吐槽“全家研究人类幼崽排泄物”。
作为女排前队长,她还经常出现在各个比赛的解说席上,继续和排球“并肩作战”。
满身伤病,脱下战衣的她无法再战斗在自己深爱的球场上,但她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将“女排精神”发扬光大。
对于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来说,普通人的10年,可能是他们的一生。
因为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如此短暂,他们不得不拼尽所有,去为国争光。
但他们也是肉体凡胎,不是天神下凡。
惠若琪的退役令人惋惜,但她同时也是幸运的:她在最好的年纪,取得了最梦幻的成绩。
在惠若琪背后,或许还有无数叹息着退场的运动员。
他们有伤痕,有过荣耀。
作为运动员的他们,不曾辜负信仰,更没有辜负任何人。
不管是否曾经披上国旗,不管是否站上领奖台。
他们都值得致敬。
而不是指责。#东京奥运##惠若琪#
. END .
【文|进击的李壮壮 】
【编辑| 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