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群名(谈谈微信群名字的演变)

我们几个大学同学在去年最后一天建了一个微信群,开始拉群的时候没有群名。第一个晚上是阳历跨年,群里挺热闹,毕竟大家有至少3年没见过面,每个人表现的异常热情、积极,嘘寒问暖。那天晚上我正好被同事拉去组装电池,被迫营业做流水线工人。其他小伙伴互相聊得热火朝天,我在体验流水线工人的生活,而且是沉浸式全身心大脑双手并用那种。那天晚上我在群里草草寒暄了几句,也没怎么细看每个人的发言和感想。跨年是在一个大排档宵夜店过得,夜已深,回去宿舍睡觉了。


第二天我自然醒得比较早,简单回顾了我们这个群的聊天记录。这一天,有一个同学给我们这个群起了个名字,叫做“四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同学在我的心中曾经是放荡不羁的浪子形象,看他起的这个群名,我内心有点欣慰和欢喜,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感谢他走上新的人生轨道,产生新的感悟和心得,来与我们分享。


过了几天,大家在群里依然热情不减,聊到东南西北,古今中外,生活琐事,洪荒宇宙,信仰鬼神,时空旅行,生命起源,人性精神思维......。突然,另一个同学把群名改为“社会底层4人帮”。这个改变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后来想了想,这也符合该同学的气质和内心体验,在情理中。所谓言行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内心大脑,这个群名或许表达了这位同学对现实不满,渴望前进的决心和自我嘲讽,想想他还挺幽默的。我每次看到这个群名,心中会想到芸芸众生,天下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运动轨迹。能取这个群名的人,可能他有悲天悯人,心系天下,渴望经时济世的抱负。


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一位同学把我们的群名改为“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他说这一句话是在人民日报上看到的,确实我看到这个群名后,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这位同学能够有这样的感悟和沉着,我挺佩服。每次进群聊天,我会反省自己是否和这个群名一样,“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大家聊天的东西越来越多,直到有一次,我们聊到现实客观和自身的处境,比如工作事业,家庭情况,谈婚论嫁,童年时代,家乡风俗,公平正义,虚荣心与金钱,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我们言辞激烈,各抒己见,有时候针锋相对,气氛紧张刺激。或许有同学感受到了赤裸裸的现实和真诚,可能很久没有这样与人沟通,大家平时都在虚拟世界里追寻自以为是的心灵慰藉,只去思考自己喜欢的东西,从不向自己反感、害怕的东西靠近。但是这些不同最终构成了这个世界。他把群名改为“悲惨世界四人组”,有点意思,稍微遭受一点不同意见就开始有小脾气了,可能大家都生活在“我即世界,我即正义”的梦想中。虚幻终将被打破,通往结局的道路不只有一条,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很难对他人产生客观的评价。要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悲惨”,却自定义为“悲惨世界”,这有点严重了;说不定这位同学切身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与压力,正好借此群得到释放和分散,也不失为一剂良药。我渐渐体会到大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可能有一个同学认为“悲惨世界四人组”这个群名不适,于是乎他把群名改为“以友为镜”。我觉得这个群名挺有书卷气,有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味道。梅花高洁志士,一身傲骨不畏严寒与冰霜,代表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兰花世上贤达,身处幽谷也能绽放怡然清香,代表着豁达贤明的精神;竹子谦谦君子,清秀自然的潇洒品性,代表着谦虚大气的君子精神;菊花世外隐士,凌霜绽放象征着孤清君子。镜子是公平的,把你所有的东西如实映照,在镜子面前,无法藏污纳垢。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群有意思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这位同学,把群名改为“以他人为镜,以自身为尺”。呵呵,可能他意识到无论他人如何,根源和基础还是在自身的。他人最多给予借鉴,真的发生和运动是在于自身。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我感觉咱们这个群名在一步步升级。不知道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


那一段时间是过年放假,我们继续分享心得事情。一个话题:“爱好与梦想”经常被提到。一个同学遂把群名改为“重新寻找前进的方向”。可能这暗示着该同学渴望寻求变法,归零,想要不破不立。由此可见,大家的内心是多么丰富多彩,有千千万万种想法和心绪。虽然大家被各种原因禁锢于某个时空,思想却天马行空,肆意扩散传播。这也意味着变化与运动,万事万物不是静止的,时空是人为假象的概念,跟本不存在,只有一个东西是存在并确定的,这就是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唯一真理。期间有人提到蚂蚁理论,即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我们自己有能力看到的。比如蚂蚁只能看到平面的东西,当人类把一块面包从一楼拿到二楼后,在蚂蚁的世界里,这块曾经在眼前的面包就消失了;我们人类只能看到三维的东西,当外星人把东西拿到四维空间后,我们也和蚂蚁一样,感觉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世界消失了。有同学说在短视频平台上看过: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当我们不去观察这个实验和去观察这个实验时,得到的光的属性完全不同。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是粒子,又具有波动性。而对于观察者来说,观察者自身也属于这个实验的一部分,自然当观察者改变了状态,这个实验结果一样会改变。大家的发散性思维充满在群里,这个群会发光。


新年假期结束,我在车站入口处看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四个大字。太巧了,此时,有一位同学把群名改为“知行合一”,这是天意还是纯属巧合。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有谁能够想到,曾经的“社会底层4人帮”变成了“知行合一”。我对这个群充满了期待。


正所谓说的容易,做起来困难。“知行合一”太振聋发聩了,太响亮了,力量太强大了,太真实了;很难有人说自己“知行合一”,圣人也不敢说自己“知行合一”。要是大家都向“知行合一”靠拢,还要什么自行车?“知行合一”这个群名一方面鞭策、激励着我们,引导我们励精图治,另一方面,它给予我们无形的压力。毕竟对于生活在虚拟世界,容易陷入满足、虚荣,骄傲自大,每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的我们来说,这个词语对我们要求太高了,人们对这个词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想方设法逃避它。试问你做得到“知行合一”吗?终于,有一个同学把群名改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也有道理,“知行合一”太高深莫测,先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切合实际。所谓“心动伤神”,“孟子四十不动心”。先找到内心的平静吧,骚年们,加油。

在我的心中,“知行合一”是历史第一群名。终于在今天,又有同学把群名改为“知行难合一”。他从事物的反面入手,反衬出“知行合一”的可贵。下一次,要是遇到一个人说“知行合一”,请好好珍惜他。因为他具有广阔的胸襟和为天下苍生谋出路的抱负。拥有如此气质的人,至少不会做坏事。不知道这次,这个群名可以活几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