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马嵬驿事变疑点重重,杀死杨贵妃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马嵬驿事变疑点重重,杀死杨贵妃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为躲避安史之乱,唐玄宗率禁卫军和后宫逃往四川。当一行人走到马嵬驿时(今陕西兴平县西北),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事变。

美丽的、丰腴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被愤怒的禁卫军杀死。

据《唐国史补》《高力士外传》等记载,杨贵妃被太监高力士率禁卫军,勒死在一间佛堂,然后埋在驿站外。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马嵬驿事变疑点重重,杀死杨贵妃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

杨贵妃死的相当可怜,满头的金步摇、玉簪、金发夹、金雕花扔的满地都是。头发散乱地披下来,那张惊世美脸上的绝美笑容,全被临死前的恐惧所取代。一段散发着浓重的马尿味的缰绳,套在贵妃娇嫩洁白的脖子上。她来不及对令人作呕的气味作出反应,绳子便倏地勒紧。没挣扎几下,那具勾人心魄的娇躯,终于变成了一具冰凉的尸体。

这件事发生的极其荒谬,疑点重重。

其一,杨贵妃从不干政。她既不像妲己那样撺掇纣王设计酷刑杀人,也不像武则天一样直接处理政务,与慈禧太后更是不能比。只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娇贵妃子而已,根本没有惹起众怒。

其二,禁卫军一直很老实,被唐玄宗管治的服服帖帖,怎么敢突然硬起腰杆,包围驿站,逼着玄宗赐死杨贵妃?

其三,高力士表现的也很异常。禁卫军们逼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一开始不肯,高力士居然站出来说,陛下如果不杀贵妇,保不齐禁兵们一怒,来个玉石俱焚……玄宗这才无奈下令。这时估计玄宗内心一万头上古神兽草泥马呼啸而过:高力士你这个太监居然敢威胁我……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究竟谁是幕后的主使?千百年来,各种推测层出不穷。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马嵬驿事变疑点重重,杀死杨贵妃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

说法一,幕后主使者是太子李亨

唐玄宗出宫逃难时,太子李亨也在其中。他主使禁兵杀杨贵妃有充足的理由。

李亨与杨国忠矛盾极深。李亨虽然贵为太子,但父亲玄宗自来对儿子们猜忌防范十分严苛,李亨两个异母兄弟曾经流露过一些不轨的想法,便被玄宗迅速处死,李亨处世一直非常谨慎,不敢稍有张扬。宰相杨国忠倚仗玄宗的宠信,不把太子放在眼里,他也非常有可能劝说玄宗除掉太子,另立新的储君。

安史之乱前太子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此时天大的机会送上门来,杨国忠的爪牙和势力都不在身边,杀他易如反掌。而杨贵妃乃是杨国忠在宫中的根子,既杀杨国忠,就必须杀杨贵妃,以免日后贵妃报复。

而且,马嵬驿的局部条件也非常有利于太子。一方面唐玄宗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威望大大下降,对禁卫军的控制也一落千丈。另一方面,禁军首领陈玄礼与杨国忠也素来不和。

虽然我们找不到太子指使的直接证据,但后来太子把玄宗晾在一边,径自北上到灵武自立为帝,可见他是有作案动机的。

说法二,幕后主使是高力士

高力士也与杨国忠有矛盾。早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高力士就冒着生命危险,弹劾炙手可热的宰相杨国忠,说他尸位素餐,导致天下矛盾丛生。玄宗没有批评他,但也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继续对杨国忠保持充分的信任。高力士当然不是全出于公心去弹劾杨国忠,只因杨国忠权力太大,不仅在外朝一手遮天,有时连高力士主管的内廷还想插手。

高力士杀杨国忠兄妹,比太子的更具有便利条件。玄宗指挥禁卫军,一直依靠高力士传令,久而久之,高力士成了禁军的实际统领者。禁军大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一直对高力士十分敬重。高力士在关键时刻指使他逼宫,先杀杨国忠,再杀杨贵妃以绝后患,也是十分自然的。

特别是,一直对玄宗俯首贴耳的高力士,在马嵬驿事变前后,突然变的高调起来。前文已述,玄宗杀杨贵妃的命令实际上是高力士逼出来的。

事变发生后,玄宗仍然不敢直接面对愤怒的禁卫军,他让高力士出面,晓谕禁卫军奸臣已除、祸水已去,不能再犯上作乱,禁卫军这才停止对抗,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亲自向皇帝谢罪。

太监说话居然比皇帝好使,很大可能因为高力士就是主使者。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马嵬驿事变疑点重重,杀死杨贵妃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

说法三,指使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有史料表明,禁卫军走到马嵬驿后,突然情绪失控,并把皇帝蒙尘、天下大乱的罪责,公然指向宰相杨国忠和贵妃杨玉环。

禁卫军历来不参与政治,如果真心作乱,不会管什么天下大乱不大乱,直接杀了皇帝抢了财物四散而去,这是大兵们的本色。现在却突然打起清君侧的政治牌,这显然是有组织的行为。

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禁卫军施加影响的,最大可能就是首领陈玄礼。

陈玄礼一向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他目睹杨国忠弄权导致天下大乱,心有戚戚却无能为力。如今皇帝播迁,王纲沦落,禁卫军掌握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生死,出于义愤,陈玄礼指使禁兵作乱杀杨贵妃,也是有可能的。

可以肯定的说,杀死杨贵妃的真正凶手,就在这三人之中。但因为唐玄宗当时已经全无威望,后来又被太子软禁,无从追查事实的真相,故而正史中全无记载。只剩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悲叹:

马嵬坡下乌泥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作者:票非人,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