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0月28日电 题:银川:一场秋雨中的核酸检测
新华社记者马思嘉
27日早晨八点,宁夏银川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在秋雨中启动。路上,不见早高峰车辆,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数百个临时采样点,却已排起长队。
在银川市兴庆区鼓楼尚街采样点,工作人员六点多就抵达现场,迅速在登记区和采样区搭建雨棚。
53岁的采样点负责人贺安宁的羽绒服被冷雨淋透,几日没有回家,却乐呵呵地安抚提前抵达的市民:“雨棚马上搭好,大家理解一下,站在一米线上。”一些市民在雨中冷得跺脚,却纷纷回答:“没事没事”“我们不急”“你们辛苦了”……
上午八点左右,已有四个队列的市民撑着伞等待采样——有抱孩子的父母、拎着菜的老人、用轮椅推着老人前来的中年人……
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冒雨穿梭在人群中,引导老人前往绿色通道,给高龄老人拿凳子坐,并耐心帮助不熟悉健康码的人群登记相关信息。
“您有智能手机吗?”“没有。”“那您带身份证了吗?”“哎呀,忘记了……”“没关系,您记得身份证号吗?我用志愿者健康码帮您登记……”这样的询问,34岁的俞海波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嗓音已经沙哑。
在第一轮核酸检测中,因无法出差而待在家中的俞海波就报名加入志愿者,深夜带领医护人员,为腿脚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核酸采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早日恢复工作和生活秩序。”他说。
记者感到手都冻僵了,医护人员却依然热情高涨。“叔,您排了一个多小时队了吧?辛苦了。”“阿姨,一会儿可能有点难受,您忍一下。来,非常好。”“回家后记得勤洗手,出门戴好口罩,家里还没做的人让赶紧来做。”对于每一名前来做核酸采样的居民,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陈艳都充满爱心。
“医护人员那么辛苦,还处处为我们考虑,还有志愿者给我们弄健康码、帮助登记,真的特别感动。”42岁的银川市民张熙娟说。
被医护人员感动的,还有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大五学生苏秀丽。她积极报名参加核酸采样工作,却被分配到相对温暖的临时帐篷里,负责医疗物资保障。“老师们觉得我们还是学生,要保护我们,再辛苦也不埋怨一句,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她口中的“老师”,就是现场的医护人员。
30岁的张鹏和40岁的马静都是兴庆区教育局人事办干部,他们穿着白色防护服,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登记样本试管信息,再装箱等待转运。每个混采试管中有十人核酸信息,具有高感染风险,且登记工作极需细心和责任心,出错就要重新采集。
第一轮核酸检测时,两人工作到凌晨4点半,直到再无居民前来。“特别冷、特别困的时候,也要睁大眼睛,保持头脑清醒。”马静说。
临时帐篷里,支了两张简易折叠床,每晚都有两名执勤人员坚守在此。几乎每名参与核酸采集工作的人员都数日没有回家,睡在各自单位。一群人的热心,呵护着这座城市。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