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天安门城楼,是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辉煌建筑了。岁月几经更迭,它也始终屹立。
1949年,它还亲身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悬挂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成为中国人心中最有意义的建筑之一。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建国之后,天安门曾经秘密拆除又重建过,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敕令新建皇城。皇城的正门,就取“承天启运”之意,名为“承天门”。朝代更迭、炮火雷击,承天门也几经损毁。
后来,清朝统治者在一片断壁残垣上重修皇城,保留了承天门,但是改名为“天安门”,始终屹立,成为明清两代的皇门。天安门,也是现在的中国人更熟悉的一个称呼。
1949年,毛主席等早期领导人登上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场景,时至今日也令人心潮澎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还有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只是这个时候,天安门已经因为年久月深的风雨侵蚀和战火纷扰,出现了多处损坏,建筑结构也出了问题,甚至出现建筑下沉的现象。
天安门城楼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了数次修缮,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加厚了城墙等等。但是这些,也是治标不治本。
1969年,河北邢台的一场6.8级地震的波及,对于天安门城楼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此时的天安门城楼,损坏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加固处理也是无济于事。
每年的国庆,我国的重要领导人都会登楼观看典礼,还有许多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进出,如果发生意外,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于是国务院下发命令:全面拆除天安门城楼,再在原址基础上重建。毛主席还对此提出了方案:新建的天安楼,务必要按照原有的规格和结构来建。
于是在拆除之前,工作人员还对于原有的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测。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有城台和城楼两部分,汉白玉石须弥座。
城楼上还有60根朱红色通天圆柱,勘测的时候,有几根已经朽坏得摇摇欲坠了。地面是金砖所铺,墙台上有两层重檐楼,覆有黄色琉璃瓦,城楼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
这些都被重点记录下来,作为新图纸的原型和参考。而每一个木构件也被排了编号,尺寸和结构都记录在册。
勘测之后,旧城楼的部分拆卸工作,仅用一周就完成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重建天安门城楼了。
这一次的整修,是建国以来翻修天安门城楼最彻底的一次,目的就是杜绝其安全问题,还要保持原有的风貌不改。这可是个难题。
天安门城楼数次重建于明清时代,工艺复杂,图纸也已不见,凡事需得自己多琢磨才行。
于是国务院聚集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一起完成,并且没有将重建工作承包给外国的公司,而是委派了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并且具有许多专业的古建筑技术修复人员,于是一接到任务,就迅速分配工作人员。
加上从各地聘请的精英,分别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柴油连、架子工连,还有一个混合连,一共5个施工队,各就其位,施工队伍加起来就有五百余人。
其中木工连的组长,就是八级木工姚来泉。
这次行动是秘密,姚来泉事后还回忆说,他参与这项工程的时候,家人都不知道,各组之间也是力求保密,他出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没有跟人提起这件事。
此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与其他几个重要部门组成了“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这项重要事宜的商讨和定夺。
12月15日,拆除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工程正式开工。首先就是要将场地围起来,防止外人的窥探。天安门城楼高约32米,长66米、宽37米。
如果使用以往的钢架,建筑工人要用一个月的功夫,才能搭起架子,这样既耗费时间,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
于是众人动用智慧,将杉篙绑在一起,连接起来,又用苇席搭起天棚,将天安门城楼包裹得严严实实,只留出了送料的循环马道。
此时,外面的人都看不见里面发生了什么。这样避免灰尘飞扬,也可以防止非工作人员影响施工进程。而这项工程,仅用了8天时间。
时值寒冬,天气很冷,建材很受影响,建筑工人们也是冷得难以作业。于是施工人员分开一支,在北京中山公园内临时建起了一座锅炉房。
锅炉房的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楼,城楼四周又铺设了几层取暖管。这样,源源不断地热意供应上来,工人们就能在温暖的环境里作业了。
在建筑材料选取的方案上,因为此前几次部分更换教材的效果不明显,国务院决定将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更新为最新技术产品。
由北京光华木材厂加工新的木质构件,采用整段木材来制作木柱和木梁,还采取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抵御多方面的天灾人祸。
当时选取木材的工作也是几费周章,本来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适合作为建材的原木。但是因为运输和资金问题,又转从其他地区进口。
天安门城楼最复杂的工作,应该就是对传统风味的保留。
明清两代的皇门,自然力求华美,是雕龙刻凤,金漆彩画,琉璃瓦、金箔、汉白玉,各种纷繁复杂的设计 如果想要保留下来,自然需要多动脑筋。于是在这上面,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又下了一番苦工。
为了提高制作菱花格扇的效率,还专门研究出了菱花格扇加工机,投入到了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作中,将制作的效率提高了百倍有余。
此外,贴金箔也是一项技术活。这项工作很是考验耐心,油工们小心翼翼地用竹夹夹起金箔,又一张张敷在未干的油漆上,再用特制的细毛笔将其捋平,前后用去了6公斤黄金。
琉璃瓦的制造,也是令设计师们费尽了心血。
曾经也有人提出天安门城楼设计应该更具有现代化风味的意见,比如原有的建筑纹样,“金龙和玺”“仙人走兽”,这属于封建迷信,不宜作为天安门城楼这种重要政治场地的图案,而可以用代表新时代的葵花向阳、延安宝塔等图案取代。
但是周总理是一个爱护古物,懂得古物价值的人,一向致力于古董和古建筑的保留,认为它们的价值不仅在过去,更是在现在、未来。
古建筑的历史底蕴,是岁月恩赐的礼物。
所以他听完其他人的意见后,还是温和而坚定地摆摆手说:“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千万不要改动。另外,务必要保留传统的式样。”
天安门已经在国人的心里拥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多年以来,大家对于天安门的印象已经成型,就是在拆除之前那样的规格,那样的结构和设计,如果自行大加改变,最终很有可能破坏了过去的形象。
于是最终还是决定保留原有的传统元素,只是在重建古建筑的基础上,加进去了一些现代设施,比如安装电梯,增设了供电照明设备、电话、电视广播等。
这些,也都是古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命力的证明。
河北地震的前车之鉴,让设计图纸的工作人员格外注意天安门城楼的减震及抗震能力,为其设计出了九级抗震方案。明朝时的建筑设计手法,就很值得借鉴。
于是设计人员经过一番考察,最终增大了斗拱的尺寸,又调整屋顶的举架,增加了屋面坡度使之上翘。
这样,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就比所测原来高了83厘米。
但是这几十厘米,却并不是改变,而可以说是“恢复”,因为天安门城楼因为建筑本身过沉,年岁过久,本来就具有整体下沉的迹象,这样设计只是让它回到原有的高度。
天安门城楼的全面建设完成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布置,明确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了。
周总理对于悬挂国徽一事格外重视:“天安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讲台,资本主义国家都会看到我们的国徽,所以一定要挂正。”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天安门城楼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国徽的位置也必须要与北京的中轴线对齐,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
那么这项工作,自然就要交给严肃认真并且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负责,工作组商议一番,决定还是交给姚来泉更放心。
姚来泉负责之下,工作人员站在中轴线上,用经纬仪不断进行调试,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将国徽分毫不差地挂在了标准的位置上。
可见对于天安门的重建工作,当时的参与人员是多么的严谨,又付出了多少心力。
之后,工作人员在正中门洞的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主席彩色画像,天安门底座两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牌,也被换成坚实的玻璃钢材料,外包铁角。
如此,重建天安楼这项工作终于圆满完成。“天棚”拆除后,展露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座崭新的、辉煌的,但是又那么令人熟悉的的天安门。
姚来泉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重建后的天安门彩色照片,安放在镜框里,下面还有毛泽东的烫金手书: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毛主席当日用心训导的形象,跃然眼前。
当时计划的完成时间是两年到五年,但是1969年12月15日开工,1970年4月真正完成,前后甚至不到一年时间。
虽然建造速度如此之快,但实际上却是非常精妙,渗透了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的心血。
1987年11月,天安门正式面向中外游客开放,引得无数人来瞻仰这座极具意义而又壮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