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推出一年半,还有什么机会?越来越多人把小程序当作移动互联网下,一个独立的赛道来看待。它的成长和投资逻辑,都遵循互联网的市场规则,只不过更多考虑微信生态。于是乎,早期甚至到今天,火起来的小程序,大半都是原有产品的模仿。
有的是模仿H5,比如前段时间的脚印地图、一大波换头像的世界杯小程序;有的称不上模仿,但是瞄准了固定需求,比如日历、打卡、OCR识别,它们毫无新意可言,但足以让小程序创业争取时间,抢先囤积一波流量。
还有,就是对已有App的模仿。去年有人说,小程序的机会在于,淘宝、微信、微博这些超级App还没有小程序。然而到今年,很多大公司已经做出了小程序,比如微博。
“微博极速版”小程序
没有热搜,没有用户体系
昨天,榜妹发现微博也推出了一款小程序,它的全名叫“微博极速版看明星视频搞笑八卦”,这么丧心病狂地占搜索关键字,让榜妹不得不怀疑它的来路。
查看它的主体信息,显示开发者为“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服务及数据提供方为weibo,更新时间为6月26日。确实是新浪微博注册的独立公司,域名也没毛病。看来不是李鬼,只是这个小程序着实太简陋了。
简单说来,它只有“浏览微博”的功能,没有热搜、热门话题,没有用户体系,更没有上粉条冲榜一类的复杂业务。
整个小程序只有两个界面:首页和单个微博页。首页分热门、搞笑、世界杯等10个类别,每个类别下方可加载数条微博。内容都是近一周的微博,几乎都自带图或视频,但排列顺序是个谜:几条今天的微博中,混入了三天前的微博,这种事不要太常见。
“微博极速版”小程序
另外,因为没有用户体系,推荐机制也无法确定。不过更令人不解的是,用户可以看到微博内容和转评赞,却无法参与互动,完全就是局外人。
很显然,这个小程序就是为不使用微博的人,或者只看微博不发微博的人准备的。新浪微博App的体积从最初的几兆,到现在近百兆,已经逼得不少老用户弃用了。人们迫切需要一个不那么臃肿的微博。
民间有很多解决办法,早期新浪微博API开放时,出现一大批第三方开发者。后来微博自己也推出了极速版和国际版。
免下载方面,2017年的Google 开发者大会上,新浪微博就推出了 PWA(Progressive Web App,渐进式网络应用)版本——很多人将其称为“Google 版小程序”。你只需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m.weibo/beta,就能进入HTML版的微博,还能把它加入桌面,生成独立的微博图标,即微博lite。
新浪微博PWA版
它其实是新浪微博的触屏版,但隐藏了浏览器窗口,功能加载速度快,确实和小程序的体验有得一拼。
电商、O2O、工具
核心服务,新的流量池
说到大公司的小程序布局,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服务类小程序,以电商、O2O和工具为主。因为小程序自打出生起,就带着张小龙“用完即走”、“连接一切”的印记。很多人认为,它不适合承载过重的功能,也不应该是纯线上的产品。
电商类产品如京东、拼多多,O2O如美团外卖、饿了么,工具如网易有道、墨迹天气等等。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越做越重,评价体系、内容社区……尽可能抢占用户注意力。这是有用的,但大多数用户只会使用1%的功能,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直接弃用App。
小程序,是它们挽留浅层用户的手段。尽管这会让部分用户删除App转向小程序,但整体的用户盘子更大了。
电商方面,618前夕微信上线了商品搜索直达,用户输入商品名就能直达“京东购物”小程序。而京东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18日,“京东购物”小程序累计用户数近1.7亿,访问人次同比去年618增长超过46倍,下单用户数同比去年618增长66倍。
O2O方面,美团和摩拜是小程序中的最大赢家。QuestMobile数据显示,美团的用户增长已从App转移到了小程序,两种产品的用户特征基本一致,女性占比略高。而在共享单车领域,微信小程序已形成常规化的使用场景,一半以上摩拜单车新用户来自小程序。
工具方面,还没有大公司开发的、数据比较亮眼的小程序。很多都是大公司旗下的产品,开发了相对应的小程序。比如英文教育产品网易有道,开发了“网易有道翻译”小程序,核心功能就是各种语言的互译。
一些本就是工具的App,也早就注册了同名小程序。这些小程序功能单一,也很少有大规模的运营推广,但可以通过小程序搜索中的“服务直达”,在微信中获取一部分新用户。对它们来说,即便没有看清小程序的机会,也至少能先在微信里占一个席位,防止被后来者革命。
腾讯官方,也上线了很多工具小程序,比如小账本、小经费等。但这和其它公司布局小程序有所不同,它不是原有场景的平移、需求的复制,而是建立新的连接,可看作是腾讯内部对小程序边界的试探。
内容平台型公司
占坑?测试?运营?
最后一种,内容型小程序。以往,我们见得较多的是公众号做小程序,为了内容形态多样化、便于互动和电商变现。其实还有一部分,是内容、社区为主的公司,做小程序。它们做小程序,有服务型公司那种“占坑”的想法,但也有其它目的。
总结下来,可能有几种:
1. 核心功能挪移,扩大用户范围。
上述“微博极速版”就是如此。类似地,快手(小程序已下架)、美拍等App,也上线了同名小程序。不同于“微博极速版”,“美拍”小程序可以用微信账号授权登录,使用微信ID进行点赞、评论等操作。如果在App中也使用微信登录,两个账户的数据可以合并。
不过,“美拍”小程序并没有话题分类,也无法发布视频。它更多是一个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也是为浅层用户提供多一个选择。
美拍小程序
另外,这个小程序一打开就是竖屏,可以上下滑动,和抖音的机制一样。虽然这已是一种普遍的短视频呈现形式,但美拍App主界面,依然采用网格状的模式,或许它不想过于“抖音化”。而小程序就证明了,它还是想看看,这种观看模式是否更高效。
2. 新功能测试,场景实验室。
小程序的快速迭代,让它成为很多App的试验田。不止是创业者,很多成熟的产品也会尝试开发小程序,作为潜在的业务可能,或者至少给用户更多补充功能。
比如我们曾介绍过的“灵犬反低俗助手”,就是今日头条开发的一个AI小程序。这个小程序可以根据关键词、语境等测算标题的低俗程度,给自媒体人起标题以参考。
还有豆瓣的小程序,既有“豆瓣评分”这种承载App核心功能的小程序,又有“豆瓣时间”、“豆瓣音乐人”这种分别代表某个业务的小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豆瓣还出了“豆瓣租房”小程序,除了把豆瓣小组里关于租房的帖子融合进来,还新增了收藏、私信,甚至“发布房源”的按钮——也是响应了群众呼声了。要知道,豆瓣小组一直是年轻人租房的重要阵地,它的本质是挑室友,无论出多少个品牌公寓、无中介租房平台,都无可替代。
3. 适应微信生态的运营手段。
除了“美拍”小程序,美拍还推出了一系列偏工具和游戏的小程序。光是“美拍”公众号关联的小程序,就有“群默契度大揭秘”、“强行合影术”、“脑力大测试”这几个。
“强行合影术”是经典的换脸工具,激发人的好奇心和爱美之心。只是它没有强制分享的设计,否则可能跟“魔幻变变变”一样,数据激增。其它两个都是娱乐类小工具,设置了群排行,明显是要和微信群结合,才更有意思。
你还发现了哪些大公司的小程序?欢迎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