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妓(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13名妓(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历史上对美女的地域认同呈现出一个从北向南的空间发展过程 ,具体表现为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向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美女群体核心区的转变过程。南宋以来南北对美女认同的变迁显然受对美女认同的时代特色的影响 ,体现为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宋以后纤小轻盈美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对美女的认同存在一个客观美女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对美女地域认同的区别 ,两方面都受区位条件、人类体质、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移民背景的影响,但美女地域认同往往受区位条件、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中国古代 美女 地域认同

在中国历史上 ,美女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从历史上来看 ,不仅不同时代对美女形象的认同差异十分大 ,而且不同时代对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差异也十分大。对此以往的学者文人也时有零散谈及,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地对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变迁规律和变迁原因进行研究。故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美女的时空分布变迁和社会对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变迁作初步的研究 ,以期扩展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中国古代 ,美女、丽人、佳人的内涵并不统一 ,有的是仅指外表美丽之女 ,有的是指有才气之女 ,很多时候又是指作为商品交易的古代名妓女。许多学者认为历史上“中国的恋爱是在科举制度下的年轻文人与有教养的歌妓之间展开的。”(P700)而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 ,歌妓的美色比例是较大的。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 ,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文献记载 ,更多的是通过对妓女的记载来完成的。所以本文的美女内涵自然包括这三部分女性 ,但以一般泛指的美女和才貌双全的古代名妓为主。

一、中国古代美女地域文化认同的变迁

一般说来 ,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在衣食丰足的背景下对美女文化更为关注 ,美女文化的信息传递往往更为明显。所以 ,中国古代早期的美女往往多出现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对美女的地域文化认同也多在这些地区。唐宋以前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在黄河流域 ,南方许多地区还多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 ,所以在人们认同的观念里 ,美女的群体主要是在黄河流域。

在战国至隋唐时期 , “燕赵美女”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美女群体。汉无名氏《古诗》称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晋代张华《轻薄篇》称 “美女兴齐赵” ,而傅玄《燕人美兮歌》 (又作《吴楚歌》 )又称 “燕人美兮赵女佳”。

战国秦汉时期 “邯郸倡”是燕赵美女群体的典型职业代表群。《汉书》卷 28《地理志》称 :(赵、中山 ) “多美物 ,为倡优。女子弹弦 ,游媚贵富 ,遍诸侯之后宫。”据《战国策》卷 5《秦策》记载 ,秦始皇的生母赵姬是邯郸的歌妓 ,邯郸美女罗敷也是燕赵美女在文化上的一个典型代表。据卢云研究 ,战国末年 ,秦、楚、赵三国王后都是出自邯郸的歌舞女妓 ,西汉时这种风气仍然保留下来。(P267)所以 ,有的学者认为战国时期邯郸赵女出入宫廷 ,直接影响时局 ,在国与国之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191)

《三辅黄图》卷 3记载 :“武帝求仙起明光宫 ,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 ,率取二十以下 ,十五以上 ,年满三十者出嫁之。”可见燕赵美女资源丰富 ,不仅得到民间社会认同 ,也得到宫室的认同。《资治通鉴》卷 271《后梁记》有 “镇州美女如云”之称 ,也是对这个时期燕赵美女的认同。

唐代以来关于燕赵美女的咏叹不绝于书。李白《魏郡别苏少府因北游》称 :“魏都接燕赵 ,美女夸芙蓉。”另《代赠远》也称 , “燕支多美女 ,走马轻风雪。”王维《赠成文学》也称 :“身为平原客 ,家有邯郸倡。”梁柳恽《赠吴筠》称 :“远游济伊洛 ,秣马度清漳。邯郸饶美女 ,艳色含春芳。”到了明代 ,仍有文人对燕赵美人怀恋有加。明代刘澄甫《美女篇》称 :“燕赵富美女 ,窈窕多清扬。”明代冯惟讷《代美女篇》 :“邯郸暂辍舞 ,巴姬请罢弦。佳人淇洧出 ,艳赵复倾燕。”(卷 95)明人陈继儒《珍珠船》记载的 “九福”中 ,其中燕赵为 “衣裳福”和 “美女福” ,其称 :“天下有九福 ,京师钱福、眼福 ,屏帷福 ,吴越口福 ,洛阳花福 ,蜀川药福 ,秦陇鞍马福 ,燕赵衣裳福、美女福。”

在汉唐时期 ,长安、洛阳地区也出美女。陆机《拟东城一何高》中称 “京洛多妖丽” ,南北朝鲍照《芜城赋》称 “东都妙姬” ,隋代卢思道《美女篇》则称 “京洛多妖艳”。(卷 132)直到明代胡应麟《美女篇》仍感叹 “长安出佳丽 ,宛洛多名姝”。汉唐时期两京地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汇聚全国佳丽 ,自然成为美女认同的区域。同时 ,从汉到隋 “齐倡”也有一定的名气。(P376)

在唐以前处于南北相交的江淮一带也出美女。据《史记》卷 3、4《殷本记》记载 ,早在商周时西伯被纣王囚于羡里 , “乃求有辛氏美女”献给纣王。而《尚书 ·大传》卷 2《公羊疏》则记载太公到羡里 “取美女于江淮之浦”献纣王。《隋书》卷 85《王充传》 :“时充又知帝好内 ,乃言江淮有美女 ,并愿备后庭无由自进。帝逾喜 ,因密令阅视诸女 ,姿质端丽 ,合相者取正库。”

宋以前 ,南方地区也有许多美女的记载 ,不过这些记载不是多仅为一种泛指 ,就是指一个具体的美女个体 ,还少有对具体地域内群体美女的记载。如三国曹植《杂诗》中有 “南国有佳人”之句 ,南朝鲍照《芜城赋》有 “南国丽人”的记载 ,这在地域上并不是一种特指 ,而是一种泛指。历史上越国出美女也仅是对西施、毛嫱两个个体的具体记载。隋炀帝曾在江都建迷楼 ,收养了江都一带的美姬妖娃。唐代有 “扬一益二”之称 ,表明了扬州华丽艳色的气息。不过 ,这时并无 “扬州出美人”的说法。

战国秦汉时 ,南方地区区域文化中楚文化最发达。不过 ,宋玉《登徒子赋》 :“夫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 ,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也是对一个具体美女的记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王昭君就是楚文化影响范围内的美女 ,但也是个体记载。

隋唐五代时 ,川渝地区人 “貌多蕞陋” ,(《隋书》卷 29《地理志》 )以出才女著称全国。如武则天 “素多智计 ,兼涉文史” ;(《旧隋书》卷 6《则天皇后》 )杨贵妃也是能歌能舞 ,精通乐器 ,有 “智算警颖”之称 ;(《新唐书》卷 76《后妃上》 )女校书薛涛更是 “才调尤佳” ;(王谠《唐语林》卷 6)五代有一位张窈窕也是 “下笔成章” ;(何光远《鉴诫录》卷 10)至于孟蜀花蕊夫人也是以 “才色”著称。(吴任臣《十国春秋》卷 50)难怪《鉴诫录》中称 “蜀出才妇”。连宋真宗为襄王时以 “蜀妇人多才慧” ,托人寻求一蜀姬。(司马光《涑水记闻》卷 5)看来 ,五代两宋时 ,社会中对蜀出才女的认同十分明显。

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 10记载 :“吴越饶贡妓 ,燕赵多美姝 ,宋产歌姬 ,蜀出才妇。”这里谈到南方地区的军妓、才妇只是对一种职业女性的群体感受 ,并不是对区域美女群体的感受 ,而对北方地区的美姝记载就是直指美女群体 ,至于歌姬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也应是以外表美为主。唐代出现了许多以自由恋爱为主题的言情小说 ,如《游仙窟》、《莺莺传》、《柳氏传》、《霍小玉》、《郑德玲》、《裴航》、《孙格》、《崔护》等。不论小说的作者是南是北 ,这些小说的女主人公往往都是绝代美色 ,而她们的籍贯和生活地域则主要是在北方地区。(P702-705)显然唐五代时期人们的潜意识里 ,美女群体主要是在北方地区。

对此 ,我们还可从以下的统计分析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表 1 程羽文 《鸳鸯牒》美女才女时空分布表

13名妓(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注: 以上美女主要以籍贯为主, 籍贯不明者以出生地、主要活动地区为主。

表 2 赵翼 《美人谱》美女时空分布表

13名妓(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注: 以上美女主要以籍贯为主, 籍贯不明者以出生地、主要活动地区为主。《美女谱》中的夷光即西施, 为同一人, 故记载 36 人, 实为 35 人。

表 3 鹅湖逸士 《老狐谈历代丽人记》美女时空分布表

13名妓(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程羽文、赵翼、鹅湖逸士为明清时期文人 ,他们对元代以前的美女感受主要是依据汉唐两宋的历史文献 ,间接体现了汉唐两宋时期人们对美女地域的文化认同。正是由于以上统计多为明清时人所作 ,由于当时信息传递的局限 ,对本朝的认识并没有经过历史沉淀 ,受个人直观感受影响较大 ,对明清时期的统计和分析并不全面和准确 ,故以上统计的宋以前分布规律较为全面而准确 ,但对宋以后的意义不大。

从以上统计来看 ,宋代以前 ,中国文化认同中的美女群体主要是在北方地区 ,对北方地区美女的认同显现为群体 ,而对南方美女的认同主要在个体。这印证了我们前面文献分析的结论。但是从南宋开始 ,这种认同趋势已经发生一些变化。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 ·天下第一》 :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瓷、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孑鱼、福州荔眼、温州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右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 ,皆为天下第一 ,他处虽效之终不及。①

这里列举的 “天下第一”中 ,将 “京师妇人”与全国众多最有影响的风物并列 ,显现当时江浙美女作为一种美女群体已经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美女群体了。同时 ,《袖中锦》还将 “苏州儿、越州女”称为 “二妙” ,也是对江南美色的赞许。清代厉鄂《玉台书史 ·名妓》记载了 10位宋代名妓 ,其中可考籍贯的 8位名妓中 ,7位都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 , 也可印证以上文献记载。

对于这一点,明人也感受到五代两宋间这种认同的易位。王士性《广志绎》卷 1《方舆崖略》 :江南佳丽不及千年。孙吴立国建康 ,六代繁华 ,虽古今无比 ,然亦建康一隅而止 ,吴、越风气未尽开也。盖萑苇泽国 ,汉武始易暗而光明之 ,为时未几。观孙吴治四十三州十重镇 ,并未及闽、越 ,特附于宣州焉已。晋分天下十九州 ,吴、越、闽、豫通隶扬州。唐朝分十二道 ,一江南东道,遂包升、润、浙、闽 ,一江南西道 ,遂包宣、歙、豫章、衡、鄂。岂非地旷人稀之故耶 ?至残唐,钱氏立国 ,吴越五王继世 ,两浙始繁。王审知、李璟分据 ,八闽始盛。然后宋分天下二十三路,江南始居其八焉 ,⋯8943 .赵宋至今仅六七百年 ,正当全盛之日。

表 4 夏庭芝 《青楼集》名妓籍贯和从艺地分布

13名妓(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青楼集》共记载元代名妓 80名。从标明籍贯和从艺地的 33位名妓来看 ,遍布南北 ,但主要以京师、金陵、湘湖、淮浙、维扬、山东、江西为主 ,其中京师 10名,山东 2名,合计北方共 12名;江浙一带共 14名,江西、湘湖、江湘、湖广 7名,合计南方地区共 21名。元代是北方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王朝 ,但元代士人对南方名妓的记载仍明显超过北方地区。所以元代周霞震认为 “美人昔燕赵 ,岁久江汉间” ,(周霞震《石初集》卷 1)也明确指出了这种南北转变。

到了明代 ,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谢肇淛《五杂俎》卷 8称:“古称燕赵多佳人 ,今殊不尔。”看来 ,明人眼中燕赵已经不是出产美女之地 ,社会对燕赵美女的认同下降。谢氏在谈到扬州美女后又称 :燕无论已。山右虽纤白足小 ,无奈其犷性何。大同妇女姝丽而多恋土重迁 ,盖犹然京师之习也。此外 ,清源、金陵、姑苏、临安、荆州及吾之闽之建阳、兴化 ,皆擅国色之乡。而且 ,明代选取后妃、宫女、女官多就近在京师附近 ,故宫女以北方女子为主体。(P155-162)但从明初开始 ,已经认识到南方女子的美丽与才慧 ,也开始到南方地区选择宫女 ,并一直延续到明末。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 1《选江南女子》 :洪武五年 ,选苏、杭二府妇女 ,愿入宫者四十四人 ,授内职 ,免其家徭役。其三十人年未二十,各赐白金遗还 ,任其适人。洪武十四年 ,敕谕苏、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 ,民间女子年十三岁以上 ,十九岁以下 ,妇人年三十岁以上 ,四十岁以下 ,无夫者 ,愿入宫备使 ,令各给钞为道里费 ,送赴京师 ,盖女子以备后宫 ,而妇人则充六尚也。时孝慈皇后正仪天下 ,其注意江南如此。此后天顺命内臣选南方女妇 ,已仿于此。对此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 1《采女官》记载天顺三年上命镇守浙江太监卢永、江西太监叶达、福建太监冯让选取江南女子为女官 ,认为 “向来宫掖充满 ,俱系北产 ,不谙文理 ,故命江南选择,不独取其美丽 ,亦以慧黠堪给事左右也。”这种选择江南宫女、女官制度可能在明后期较为普遍 ,故后来还有嘉靖九年到南京选取后妃 6名的记载。同样 ,清代厉鄂《玉台书史 ·名妓》记载了 21位明代名妓 ,其中可考籍贯的 13位名妓中 , 12位都是江浙金陵、苏州一带的。

清人更是明显感受到南北美女认同的易位 ,清末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古之佳人 ,大抵出于燕赵 ,实指妓女而言。晚近以来 ,则以扬子江流域之江苏为多 ,苏州、扬州、清江皆有之 ,引类呼朋 ,分往各省 ,南之闽粤 ,北之辽沈 ,无不为其殖民之地。(P5159)徐珂这里认为历史上的 “燕赵美女”仅指妓女而言 ,显然有失偏颇。“燕赵美女”应是历史上一个区域性美女群体 ,而非仅指妓女。不过 ,徐氏对美女认同的南北易位的分析是十分准确的。

可以说明清时期扬州美色在全国最有声名。对于扬州美女,王士性《广志绎》卷 1《方舆崖略》中将 “广陵之姬”与苏杭之币、淮阴之粮、淮扬之盐、京师城隍等称为 “天下马头” ,显现了明代扬州美色的地位。王士性《广志绎》卷 2《两都》 :广陵蓄姬妾家 ,俗称养瘦马 ,多谓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 ,然不啻己生也。天下不少美妇人 ,而必于广陵者 ,其保姆教训 ,严闺门 ,习礼法 ,上者善琴棋歌咏 ,最上者书画 ,次者亦刺秀女工。至于趋侍嫡长 ,退让侪辈 ,极其进退浅深 ,不失常度 ,不致憨戆起争 ,费男子心神 ,故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谢肇淛《五杂俎》卷 8:维扬居天下之中 ,川泽秀媚 ,故女子多美丽 ,而性情温柔 ,举止婉慧 ,⋯8943 .然扬人习以为奇货,市贩各处童女 ,加意装束 ,教以书、算、琴、棋之属 ,以徼厚值 ,谓之 “瘦马”。在此基础上 ,明清时期流传 “扬州出美人”的说法 , “扬州瘦马”成为江浙美女的一个典型代称。

所以明代《小青传》称 :“江都固多佳丽地”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 23《广陵姬》也称 :“今人买妾大抵广陵居多。”

清代扬州仍有 “闾阎老妪 ,畜养女娃”传统 , (P5175)芬利沱行者《竹西花事小录》 :“广陵为鹾运所在,虽富商巨贾迥异于前 ,而征歌选色 ,习为故常 ,猎粉渔脂 ,寝成风气。闾阎老妪 ,畜养女娃 ,教以筝琶 ,加以梳裹 ,粗解讴唱 ,即伶倚门。说者谓人人尽玉 ,树树皆花 ,当非虚妄。”

对此 ,清代金子婴《广陵竹枝词》称 :“十三学画学围棋 ,十四弹琴工赋诗。莫管人称养瘦马 ,只夸家内有娇儿。”故马曰《历樊榭纳丽》有 “竹西自昔多佳丽 ,名士倾城此一时”的记载。扬州美女显然是当时上层社会纳妾、买婢的对象 ,故有 “要娶小 ,扬州讨”的民谣流传。在 17世纪 ,尼霍夫《荷使访问中国记》中就记载扬州 “以美女如云而出名 ,她们的气度优雅妖美迷人 ,远胜其他地方的女子。”康熙年间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中国漫记》中也记载了扬州瘦马。据记载 ,扬州妓女扬帮名声很大 ,京师、天津、南昌、长沙等地的扬帮势力也都很大。(娼妓类 )直到近代 ,江苏民歌《小扁担》中仍有 “我夸扬州好丫头”的咏唱 ,可见扬州美女之名已经深入民间。

不过到了清代 ,苏州美女的声名已经不在扬州之下 ,民间流传苏州出状元和小夫人。这里的小夫人 也是对苏州美女的认同。清末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江苏多美妇人 ,不独苏州也 ,而苏为尤美。但以娼妓言之 ,金阊名姬 ,所在皆有 ,其在上海者,无论矣 ,近而浙、皖 ,远而湘、鄂 ,且北及于燕、赵 ,以出榆关 ,所致为人欢迎 ,固著称于通国也。他若扬州、若清江之隶名乐籍亦多 ,惟行踪不甚远。(P5159)

在此背景下 ,从清代开始 ,妓女苏州帮、扬州帮名气越来越大 ,成为全国风月场所的主力。清代京师的南帮和天津的南帮都是以苏、扬二帮为主体 ,江宁也形成本帮、苏帮、扬帮三帮 ,汉口和长沙的苏帮也影响很大。(娼妓类 )而奉天 “自平康里既成 ,南妓络绎赴奉 ,一二街中 ,南妓实居多数。”(P5158)

明清中国最出名的花柳之地当为南京秦淮河畔。据说明代金陵上新河一带 “人家产女 ,旧多美丽” ,故士大夫、士人多到该处娶妾。明代嘉靖年间 ,南京就有刘、董、罗、葛、段、赵、何、蒋、王、杨、马、褚十二名妓 ,号称 “青楼十二钗”。(冯梦龙《情史类略》卷 7)明末清初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了董小宛、李香君、顾眉生、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六位 , 后来人们又将柳如是和陈圆圆列入 ,形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金陵八艳。明代南京妓女游入苏州 ,被称为 “京帮” ,影响较大 ,连维扬妓女也托庇其宇 ,冒称 “京帮”。(P266)除此以外 ,《秦淮画舫录》卷上《纪丽》中记载了 129个佳丽。邹枢《十美词记》记载的十美有巧蝴蝶、如意、陈圆圆、卞赛、沙才、梁昭、李莲、朱素、罗节 ,也大多是金陵、苏州、南通一带的妓女。

清代南京仍很繁荣。清人认为 “江宁之秦淮 ,为古佳丽地” , (P5171)《续板桥杂记》卷上《雅游》称 “秦淮古佳丽地” ,并记载当时有本帮、苏帮、扬帮。其卷中《丽品》中记载的 24位名姝 ,几乎全是南方人。《白门新柳记 ·跋》称 :“白门为自古靡丽之乡 ,山温水软 ,美著东南 ,素来风尚 ,⋯8943 .才妓名媛,大都来自吴中、来自邗上 ,而土著中人亦复不少。”以许豫《白门新柳记》、《白门衰柳记》记载的 41个名妓来看 ,籍贯全是江浙地区的。

清后期上海崛起后 ,上海汇集了大江南北美色。光绪年间王韬记载的妓女是以苏帮、扬帮 (金陵帮附其中 )、宁帮、湖帮、湖北帮、巴蜀帮、江西帮为主。又从王韬《花国剧谈》记载的 61位名妓来看 ,可考籍贯的 57位中 ,南方籍贯的为 55人,显示了南方美色在地域上的绝对优势。

在清代以前 ,四川盆地地区是以 “貌多蕞陋”而出才女著称 ,但是经过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战乱后 ,四川社会经济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人口大量损耗。在这样的背景下 ,形成了四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 “湖广填四川” ,使四川原始居民的体质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状况经过近代重庆、万州开埠 ,外来移民更使居民新的体质特征得到强化。所以 ,清代末年 ,英国人阿绮波德到了重庆万州,感叹道 :“四川是中国美女的出产地 ,在万县的时候 ,邻船上的女子都眼睛水灵 ,面容红润 ,漂亮得很。”(P130)这可能是最早一则关于川渝美女的记载了。清末民初 ,四川成都出美女也声名流传 ,连当时日本人也认为 “成都的美人是天下有名的”。(P260)清代四川妓女在长江流域已经有一定影响 ,如当时汉口妓女有苏帮、川帮、湖南帮、江西帮、本帮 ,但 “向以川帮为巨擘”、“向称蜀部为巨擘”。后来受抗战大后方建设、三线建设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的影响 ,四川出美女逐渐得到普遍的认同。

明清以来 ,虽然北京作为京城仍是美女集中的地区 ,但本土美女并不被士人看好。明代周《析津日记》记载 :“然燕中妇女虽曰秾丽 ,大约调朱杀粉涂饰为多 ,十三辄嫁 ,至三十而憔悴矣。”同样 ,明代沈德符认为京师妇人 “馋惰性成 ,所酷嗜惟饮馔衣饰 ,所谙解惟房闼淫酣” ,是以 “淫悍”著闻。王韬《淞浜琐话》录《燕台评春录》上记载 :“都中妓多皖、齐、燕、代产 ,莲泾竹西绝无仅有 ,至珠江春色 ,亦于此一见云。”并在文中多处列举了苏州、扬州、湖南、云南、安徽妓女。同样 ,《燕台花事录》虽然记载名秀以京师本籍为主 ,但也记载了江苏、广西名秀。看来 ,明清北京妓女籍贯南北汇杂 ,不像江南地区妓女几乎全是江南本籍。而当时北京的梨园春色中 ,则完全以江南籍优伶为主。《怀芳记》记载了 54个梨园优伶 ,在 39个可考籍贯的人中 ,苏州就占了 25人,扬州、常州、无锡、泰州占 6人,安徽 6人,荆楚 1人,北方仅 1人。显然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 ,南方的大量妓 女、优伶的进入 ,虽为北京的春色增添光彩 ,却也显现了北方本土美色影响的下降。明清时期社会对北方地区美女的认同已经逐渐从对群体的认同向对个体的认同、从区域美女认同向孤岛美女认同发展 ,汉唐两宋以来的燕赵美女、洛阳美女的认同逐渐淡出。谢肇淛《五杂俎》卷 4云:九边如大同 ,其繁华富庶 ,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 ,什物之雅好 ,皆边寨之所无者。市款既久,未经兵火故也。谚称 “蓟镇城墙”、“宜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云。

有学者注意到 ,清代许多戏剧的女主人公都是以大同妇女为典型的 ,如京剧《游龙戏凤》中的大同女子 ,《玉堂春》里的苏三。德国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曾记载 :“到达大同府的时候 ,夜色已经临近。⋯8943 .我们向回走去 ,由于天气闷热 ,街道上挤满了人。白天街道上看不到的妇女和年轻姑娘们 ,都在这傍晚的时候出来了 ,一个个穿得漂漂亮亮 ,打扮得整整齐齐。学生们在街上转来转去 ,试图得到别人的一瞥或是一个微笑。”(P112)直观地记载了当时大同美女的氛围。

“大同婆娘”可能与明代大量外地乐户的迁入有关。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 24《口外四绝》 :曰大同婆娘。大同府为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封国 ,又纳中山王徐达之女为妃 ,于太宗为僚婿。当时事力繁盛 ,又在极边 ,与燕辽二国鼎峙 ,故所蓄乐户较他藩多数倍。今以渐衰落 ,在花籍者尚二千人 ,歌舞管弦 ,昼夜不绝。今京师城内外不隶三院者 ,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 ,宋所谓路岐散乐者是也。

清人吕熊在《女仙外史》第 6回中记载的大同名妓柳烟 ,生得体态轻盈 ,姿容妖冶 ,人称 “满床飞” ,尤长床第之戏。据记载柳氏就是乐户之女 ,这可能是大同婆娘在文学上的典型描绘了 ,也进一步说明了大同婆娘与南北乐户的关系。对此 ,白昌红《“大同婆娘”的寻访与思考》专门作了研究 ,明确指出明代畸变的乐户制度致使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乐户 ,色艺俱佳的乐户对大同地区的人口质量影响较大。明代 “诸边营妓如云 ,大胜京师” , 正是 “大同婆娘”的社会背景。看来 , “大同婆娘”只是移民历史中形成的美女孤岛现象。同时 ,据记载明代开始的大同妇女是以 “好饰尚脂”为美艳至绝 , 这与明清时期清秀纤弱的主流审美相异 ,所以影响十分有限。

至于陕西米脂婆姨 ,历史文献中并无多少记载 ,只是民间传说较多。如果探索历史 ,可能也与明清边关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有关。同时 ,社会上对米脂婆姨的审美认同与大同婆娘有相似之处 ,即以高大丰硕健康为主流 ,这在明清时期已经不在主流审美之内 ,故影响也较小。

二、中国古代美女地域文化认同变迁的成因分析

1.南宋以来南北对美女认同的变迁显然受时代特色的影响,体现为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和宋以后纤小轻盈美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

古今中外 ,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对美的认同差异都是十分大的 ,对美女的认同也同样如此。所以《意林》卷 2曰:“佳人不同体 ,美人不同面 ,而皆悦于目。”而鹅湖逸士《老狐谈历代丽人记》认为 :“以天地之大 ,二千余年之久 ,何地无丽人。”不过 ,纵观中国历史上对美女的认同 ,在形体美的认同上可分成两大派别 ,一派以 “肉感”为美 ,强调丰满 ;一派以 “骨感”为美 ,重视苗条。

在传统社会早期 ,丰乳肥臀、强壮硕大最能体现女人的美 ,在这一时期追求的是女人的肉感美。如《诗经 ·卫风 ·硕人》反映的卫庄夫人庄姜就是高大硕壮 ,皮肤白嫩。

不过 ,在宋以前的中国 ,对美女的标准一直是丰满与纤弱两派并存。《楚辞 ·大招》描写的舞女就是 “丰肉微骨”、“朱唇皓齿” ,宋玉的《高唐神女》中神女则是 “貌丰盈” ,司马相如《美人赋》中描述的美人是 “弱骨丰肌”。这种崇尚丰满 ,以丰腴肥硕为美的潮流在国力强盛的唐代演绎得最典型 ,代表人物就是杨玉环。历史上记载的杨贵妃 “姿质丰艳”、“素有肉体 ,至夏苦热”。宋代黄山谷仍以 “世间美女丰肌”来评论书法美。(杨慎《墨池琐录》卷 2)同时 ,这个时期纤弱派也较有影响 ,《晏子春秋》称 : “楚灵好细腰 ,其朝多饿死” ,后代也有 “楚人好小 ,美人省食”之说。(《意林》卷 1)再据宋人秦醇 《赵飞燕别传》记载的赵飞燕也是以 “纤便轻细 ,举止翩然”为美。

五代以来 ,对美女的认同主流开始演变为以纤柔病弱为美。宋人眼中的美人是樱桃小口 ,杏腮桃脸,杨柳细腰 ,三寸小脚 ,身轻似燕 ,体柔如絮。到了明清时期 ,封建礼教更加严密 ,妇道贞节反映在女性美上 ,更以美女纤瘦、弱不禁风为尚。五代以来的缠足之风在明清演绎得登峰造极 , “牌坊要大 ,金莲要小” ,缠足之风深入到穷乡僻壤 ,万户千家。对女性身材方面则更以纤瘦为美 ,著名的扬州美女有 “瘦马”之称 ,就是这种病态美认同的典型。清人徐震的《美人谱》称 :“盖闻芙蓉别殿 ,曾居窈窕之姝;杨柳深闺 ,不乏轻盈之媛。”并将杨柳腰、步步莲称为令人销魂的美人遗迹 ,显然也以杨柳细腰步步莲为至美。这种柔弱病态之美 ,《红楼梦》中弱不禁风的林黛玉便是代表。在中国历史上 ,丰胸并不被社会所看重 ,甚至还有束胸的风俗 ,故有以 “胸平满”为美的习俗。

对美女认同标准的时代差异自然会影响美女地域文化认同的变迁。在宋以前 ,崇尚丰满的一派影响很大 ,而中国北方地区人体特征以高大丰硕为主 ,以丰硕美女为美自然成为主流认同 ,所以 ,燕赵美女、京洛美女自然成为美女的主流认同。南宋以前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在北方黄河流域 ,社会上对高大丰硕美女的主流认同 ,也与黄河流域人类体质特征结合 ,使这个时期美女认同更多偏向北方地区 ,南方天然轻盈的身段自然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同。

南宋以来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 ,而同时期社会对美女的认同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也开始以纤小轻盈为至美。这种社会审美主流的形成与长江流域人类体质特征上相对轻小的特征正好结合在一起 ,使南宋以来认同的美女群体主要在长江流域。

宋代王质《诗总闻》卷 6:“西北妇人大率以厚重为美 ,东南妇人以轻盈为美 ,故美女多归燕赵 ,此称硕大者 ,盖其风俗也。尝见北方士女画图皆厚重中有妍美态 ,与东南迥不同也 ,大率观汉蜀与吴越 ,即南北约略可见。”

到了明清时期 ,虽然主流社会对美女的认同以纤小轻盈为至美 ,但在北方地区对美的认同受传统的影响仍较明显 ,或者说中国北方仍然有汉唐审美的遗韵。雍正《山西通志》卷 230引苏祐《逌旃琐言》称:“大同妇人 ,好饰尚脂多美而艳 ,夫妇同行 ,人不知是夫有是妇也。”显然 “大同婆娘”是以 “尚脂”为美。在这种背景下 ,叶盛《水东日记》卷 6中的大同妇人是以 “烈妇”面貌出现 ,吕熊《女仙外史》第 6回中 “大同婆娘”的形象是 “满床飞”。明清时期的京师妇人 “谙解惟房闼淫酣” ,有 “都中妇人以淫悍著闻”之称 ,以致沈德符发出 “古人云燕赵多佳人 ,意者别是一种耶”的感叹。就是清代有名的米脂婆姨 ,也是以健康红润丰泽为美。显然这种传统的尚脂、淫悍、刚烈美认同与明清时期对美女的纤弱文秀的主流审美相去甚远 ,自然会影响到社会对美女的地域认同。

2.对美女的认同有一个客观美女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对美女地域文化认同的区别。两方面都受区位条件、人类体质、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移民背景的影响 ,而受区位条件、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更大。

在很大程度上 ,南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 ,主流社会集中在这个地区 ,文化信息传播也集中在这个地区 ,主流社会对这个地区美女的感知最多 ,记载也最多 ,自然会强化这种高大丰硕美女的文化认同。所以 ,前面提到的宋以前美女文献的作者 ,多是北方地区的 ,而且文献多是记载群体 ,如燕赵美女、宛洛美女。在这一时期 ,南方许多地区还有 “江南卑湿 ,丈夫早夭”之称 ,社会经济文化都较落后 ,饱暖的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 ,自然对美女文化的关注十分有限 ,故对南方美女的记载往往是对个体的记载 ,如对西施、王昭君等的记载。

南宋以后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 ,主流社会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文化传播也集中在这一地区 ,主流社会对这个地区美女的感知最多 ,记载也最多 ,自然会强化纤小轻盈美女的文化认同。文献作者多是南方地区的 ,文献也多是记载南方地区的美女 ,而且多是记载群体 ,如扬州瘦马、苏杭美女。特别是明清以来 ,记载丽人、佳人的文献较多 ,但多是南方士人所为。清代鹅湖逸士在《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还将历代美女分成三个层次 ,即超逸一时之丽、跨越一代之丽、横绝千古之丽 ,超逸一时之丽又分成庄重一流、妍秀一流、窈窕一流、俊俏一流。一时南方美色中的扬州瘦马、苏杭美女、秦淮八艳等成为家喻户晓的风物 ,江南成为风花雪月之地 ,成为美女和美女文化的渊薮。

我们还应看到 ,长江流域的体质特征中庸平衡 ,符合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基本审美标准。在自然环境上 ,黄河流域风沙大 ,日照强 ,不利于人们水色的培养 ;岭南地区湿热有余 ,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南亚型的面部轮廓特征 ,自然不符合中国传统协调中庸的审美取向。长江流域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东亚型的体质特征相对平衡中庸 ,且日照适中 ,风和日丽 ,气候湿润 ,有利于佳人的水色滋养 ,所谓 “山温水软 ,美著东南 ,素来风尚”。

再者 ,历史上长江流域女性比例大的生态背景 ,使经济开发到一定程度后美女产生的机率大大增加。《淮南子 ·坠形训》就曾指出 :“土地各以其类生 ,是故山气多男 ,泽气多女。”谢肇淛《五杂俎》卷 8谈到扬州美女时称 :“所谓泽气多女 ,亦其灵淑之气所钟 ,诸方不能敌也。”所以徐谦芳《扬州风土纪略·风俗》 :“谚云 :多山多男 ,多水多女。故扬州产女多。”

同时 ,一个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移民背景也是影响美女产生和美女文化认同的主要原因。中国传统认为七分美色 ,三分打扮 ,而打扮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按现代遗传学的观点,遗传距离远近对于人的体质和智力都有明显的影响。远距离移民的遗传杂交有利于美女产生。移民社会对于人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历史上的大同婆娘就与大量南北乐户、营妓移民长城一线有关。而川渝地区的美女则与湖广填四川、重庆开埠、大后方建设、三线建设大量移民有关。现在的丹巴美女 ,据考证也是经过嘉良夷、东女国后代、吐蕃、西夏党项迁入融合有关 ,特别是与西夏党项皇室有关 ,被认为是党项皇族的后代。(P155-164)

在长江流域 ,甚至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 ,由于移民较多 ,流动人口多 ,也一时成为美女的渊薮之地。明代四川泸州为川江 “百担”大船的终点 ,同时为乌撒入蜀旧道的起点 ,川滇黔与长江中下游交通的枢纽 ,近代也以美女多而著称。据记载 ,清代末年贵州毕节一带出美女 ,称 “其地水色极佳 ,川省富商显官 ,欲求佳丽作姬妾者 ,均由毕节物色之。”(P76)

虽然作为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女性面部轮廓、肤色、身材是美女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础 ,但同时 ,中国历史上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审美观的变化自然也会极大地影响对美女的地域认同 ,中国历史上从宋代为界的南北易位显然是受此影响的。宋以前对高大丰硕美的认同能自成一派,影响较大 ,除了社会审美的关系外 ,可能还有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背景下 ,对女性生育功能、劳作功能的认同的潜意识成分。

同时 ,我们发现 ,美女地域文化认同往往受区位条件、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相当大。在宋代以后 ,长江流域的美女在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体质特征与宋以前并不可能有明显变化 ,但宋以前只以个别美女认同著称 ,远无当时燕赵佳人、两京春色之声名。但宋以后扬州瘦马、苏州美女的声名却彰显海外 ,流芳百世。这自然是与宋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的影响分不开的。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 ,在区域认同上长江流域还被视为蛮荒之地 ,了解甚少 ,中原文化人自然对本土的美色更多地记载和关注。宋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后 ,中国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南方文化人夜食不愁 ,饱暖思欲 ,便有更多的文化人来关注、记载和宣传本地美色 ,这也是宋以后南方美色彰显于世 ,认同明显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邓小楠主编 .唐宋女性与社会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3.

卢云 .汉晋文化地理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1.

郭立城 .中国妇女生活史话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 2005.

李太白集 (卷 12) .四库全书本 .

文苑英华 (卷 2417) .艺文类聚 (卷 31) .

明石八倡和之诗 .海岱会集 (卷 1) .

古诗纪 .

陈继儒 .珍珠船 .钱通 (卷 31) .

胡应麟 .少室山房集 (卷 5) . 邹逸麟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1.

妹尾达彦 .九世纪中国新的男女认识的形成 .邓小楠主编 .唐宋女性与社会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程羽文 .鸳鸯牒 .香艳丛书第 1集.

赵翼 .美人谱 .香艳丛书第 1集.

鹅湖逸士 .老狐谈历代丽人记 .香艳丛书第 3集. (南宋 )太平老人 .袖中锦 .说郛 .卷 12下引 .

厉鄂 .玉台书史 ·名妓 .香艳丛书第 5集.

夏庭芝 .青楼集 .香艳丛书第 5集.

陈宝良 .明代社会生活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4.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 (卷 2)选妃 . 徐珂 .清稗类钞 (第 1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6.

芬利沱行者 .竹西花事小录 .香艳丛书第 12集.

转引自韦明铧 .扬州瘦马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98.

顾起元 .客座赘语 (卷 1)市井 .

余怀 .板桥杂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 陈宝良 .明代城市生活长卷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6.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 .香艳丛书第 18集.

王韬 .白门新柳记 ·跋 .香艳丛书第 18集.

许豫 .白门新柳记 .白门衰柳记 .香艳丛书第 18集.

王韬 .淞浜琐记 (7)谈艳 .香艳丛书第 15集. 王韬 .花国剧谈 .香艳丛书第 19集.

阿绮波德 ·立德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北京 :时事出版社 , 1998.

沪友会编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000.

徐珂 .清稗类钞 (第 1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6.王韬 .花国剧谈 .香艳丛书第 19集.

钦定日下旧闻考 (卷 146) .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卷 23)妇女 .

蜀西樵也 .燕台花事录上 .香艳丛书第 12集.

萝摩庵老人 .怀芳记 .香艳丛书第 18集.

白昌红 .大同婆娘的寻访与思考 .中国人文田野 (第 1辑) .重庆 :西南大学出版社 , 2007.

卫礼贤 .中国心灵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1998.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卷 17)武臣好文 .

雍正山西通志 (卷 230) .引苏祐 .逌旃琐言 .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 (卷 4) .另见王世贞 .艳异编 (正集 2) .

林俊华等 .丹巴美女 .成都 :天地出版社 , 2006.

徐心余 .蜀游闻见录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5.

来源:《学术研究》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