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媒体采访团走进青海省共和县。 党成恩摄
河北新闻网讯(王腾飞)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地标性建筑——祥和塔四周,两千多亩的林海是共和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从以前的黄土滩到现在的林木葱郁,也让这个名为德吉滩的地方被当地百姓称作“幸福滩”。8月10日,2022“走进大美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媒体采访团一行登上祥和塔,感受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喜人变化。
千亩生态公益林倾力守护“中华水塔”
图为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 王腾飞摄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都是荒草滩,风大、沙多,光秃秃的啥都没有。你看现在大不一样了,尤其是这个季节,到处是绿绿的、美美的。”贾春雷是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项目的施工人员,从2020年该项目第一期工程开始,他就从安徽老家来到了青海共和,见证着祥和塔四周的树苗被一棵棵种下,又看着它们长势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第三期项目在共和县体育馆附近开工,他又将见证共和县又一片绿洲的诞生。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的落成和生长,已成为守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于2020年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的一次成功创举,项目总投资6060万元,预计完成2050亩高标准生态公益林。项目于2020年3月15日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共修建灌溉管网4.73万米,各类配套建筑物45座、泵站1座,共栽植青海云杉、河北杨、山杏等10多种苗木12.9余株,从前的黄土滩已变成如今的新绿洲。
公益林项目的实施,大幅提升了共和县德吉滩周边林地的林分质量,丰富了树种的配置,建成了乔灌、针阔多树种混交林,既有城市风景林的景观效果,又具有城市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防护功能,有效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发挥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益林不仅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绿意,也拓宽了他们增收致富的渠道。据统计,太保公益林一期建设项目累计用工4万余人次,务工人员全部来自共和县,平均每户增收约12000元。三年来,公益林项目已解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370余人,累计发放劳务工资850余万元。如今,依然有50余名来自当地的工人担负着公益林的养护工作。
近年来,海南藏族自治州扎实开展社会公益捐赠造林、重点工程造林绿化、城乡绿化美化、全民义务植树、草原生态修复、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六大行动,狠抓重大造林绿化工程,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不松劲。
“光伏蓝”产业赋能绿色发展新路径
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千万千瓦级生态光伏发电园区”。 王腾飞摄
如今,在共和县又添一座新地标,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千万千瓦级生态光伏发电园区”,在这个已建成345平方公里的新能源基地,装机容量达到15880兆瓦(包括在建)的光伏发电园区,采访团被眼前一块块光伏板组成的“蓝海”所震撼。
来自天山网的记者魏江涛感叹道:“原来听说青海的光伏产业发展很好,今天来到这里,看到这么大面积的光伏能源产业园,非常震撼。这里的新能源资源非常丰富,而这种资源优势正在不断地转化成产业优势。”
光伏产业园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滩地区,据了解,这里以前的土地荒漠面积达到674平方公里,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海南藏族自治州依靠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2012年以来,凭借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海南藏族自治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2664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69%。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达1983万千瓦(含在建)、光热为35万千瓦(含在建)、风电为530万千瓦、水电为736万千瓦,园区累计发电500亿千瓦时。
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安峰军介绍道:“我们主要的优势是可以水电调峰,光伏只能白天且晴天的时候储电,晚上我们利用龙羊峡水电站实现水光互补,这项技术实现了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快速补偿的功能,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弃光难题和安全并网问题,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推动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和清洁能源互补技术的发展。”
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不仅让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清洁能源产业走在前列,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改善和保护的作用。太阳能电池板的遮挡使得风速降低、土壤温度下降,减少了水分蒸发,绿色植被慢慢在塔拉滩恢复。如今,在这个曾经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带,已随处可见草类植被和苗木。
与光伏板和谐共生的还有“光伏羊”。羊群啃食生长过盛的草地,减少了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牧羊”,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据悉,园区内“光伏羊”数量已达到2.2万只。
近年来,海南藏族自治州坚持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的发展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四统一”原则,集中连片实施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落地,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领域探索出了光伏治沙新发展模式,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水源涵养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呈现出“双下降”趋势,大大减缓了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的速度,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昔日的沙洲已变成了绿洲。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