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二战时纳粹德国曾称霸欧陆,风云一时。你是否十分好奇,为什么最后,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依然输掉了这场战争?以下,总结了三个要点。
羸弱的盟友
希特勒经常一边赞扬盟国的领导人,一边抨击盟国的人民与军队,因为希特勒认为他们实在太过于羸弱。他一向赞扬墨索里尼,却经常称意大利士兵“没用”(尽管真的战斗力低下),墨索里尼本人对此也有同感。1945年4月,他若有所思地说:“意大利这个盟国对我们的伤害可能要比我们的任何对手都大。”他认为轴心国仆从国罗马尼亚领导人安东尼斯库“勇敢而足智多谋”,但却抨击主宰罗马尼亚政治的地主们。希特勒对匈牙利人则更加严厉,虽然匈牙利是为数不多的一直陪着德国打到战败的国家(其他国家大多中途倒戈),但希特勒仍然称他们“和俄国人一样懒惰”。德国因此不喜欢喝盟友作战,这与英美苏联盟完全相反。
缺乏石油
由于国内缺乏足够的石油,德国不得不依赖罗马尼亚的普罗耶斯蒂油田,并最终为俄罗斯南部灾难性的“蓝色事件”负责。“蓝色事件”最初是为了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但后来演变为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年之后,盟军对德国的轰炸变成了一件整日整夜的事情,由于燃料短缺,德国空军无法派出足够的战斗机来抵御盟军的轰炸机。石油是德国战争机器的重中之重,这解释了德国在战争中的一个目标以及为何失败。
军事发明投资力度稍逊
希特勒如此执着于“意志压倒一切”的理念,虽然二战前期闪电战曾多次打败敌国。但希特勒的执着,以至于他忽视了那些能够扭转战局的关键科学发明和军事战术,比如喷气式飞机、巡航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甚至还有原子弹。若可以发展得快一点,其中哪一项发明都有可能扭转德国将要战败的战局。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他的失策。那就是德国入侵挪威。尽管德国伞兵在挪威、荷兰和科里特岛表现出色,但希特勒认为伞兵作战是一种轻举妄动,声称只有在敌人完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才会奏效。从法国直到东线,德国人为这一理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