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与各卫视/地方台捆绑合作的搏击赛事有不少,一是为赛事品牌宣传提供有力渠道,一是因为有利于招商。
如果赛事没有卫视播出,似乎就算不上稳定有影响力的赛事。
但有了卫视做后盾,对赛事来说却也利弊参半,因受制于卫视的播出限制,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直播和录播的纠结。
为栏目内容而比赛,直播和录播的混战
赛事方与电视台合作,电视台就要为赛事单独开设一个栏目,通常每周必须有固定的播出内容,赛事方就成了该频道栏目的内容提供方,从而显得有些被动,性质也有所改变,有时甚至变成为凑播出内容而办比赛,为了比赛而比赛。
当然有的赛事方也并不是单纯为了给电视台凑数,赛事方会安排好全年的赛制计划,比如从年初到年末,定期每个级别从16强资格到最终决出总冠军,正好可以把全年的内容合理排满,既合理地给赛事方自己找到比赛意义,又把电视台要求的内容填满。
电视台每周播一次,赛事方却不可能每周办一次比赛。
办比赛从前期筹划,选手配对,到中外运动员的食宿日程安排,各种准备成本太高。
大多赛事比赛频率其实并不高,能保证每月一场就算不错了。
要保证每周播出内容,赛事方就只能选择录播为主,偶尔直播也是直播一半内容,留一半下周播出,比如:
有的赛事每个月固定打两天比赛,分成四段,也就是四周的播出内容,每个月栏目的内容就搞定了。
有的赛事为节约成本,一天安排几十场比赛,从下午打到凌晨2-3点,为的就是一次凑够三四期播出内容。更有甚者,连续打几天,可以凑够几个月的节目播出内容。
因此,有些电视台每个月的第一周是直播大赛,而其他剩下的三周,都是录播。
直播还是录播?关于比赛档次的定位
其实对于大部分中国电视观众来说,都是每周固定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并不在乎直播还是录播。
而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他们不在乎是否录播,只要比赛一样是公平配对的,正常打就行,他们唯一在乎的是出场费能够按时结清,至于比赛打完要过几周还是几个月在什么时候播出,就无所谓了。
但对于赛事方来说,如果真的想打造有价值的比赛,录播是永远无法做到的,因为越是受关注的重大比赛,越是要现场直播。经常有录播的节目,都是那种关注度低的内容。
不单是搏击赛事,任何重大体育赛事,NBA、足球、奥运会等等,都是直播。
为什么不可以录播?因为体育的魅力和价值,就是胜负结果的悬念。就跟侦探节目一样,如果答案已经揭晓,没有人会感兴趣再看了。
如果比赛非常精彩,录播或付费点播是否还有关注度?答案是否定的。
你会花钱看知道结果的比赛么?
就算很精彩,你也不会的,因为没有悬念就不值钱。
除非是在短时间内不知道结果的前提下,但重大比赛往往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报道,只有那些不知名的小比赛,可以做到守口如瓶。
当然,有人会说,电视台经常放一些以前的比赛啊。是的,有时候播出的内容确实是录播老比赛,但你会发现,录播的体育节目多数都是关注度不高,或者并非特别重大的赛事。或者偶尔会出现经典回顾这种特别专题,无非是单独拿出某个经典比赛进行复盘。
所以,录播的体育赛事节目,基本都是关注度不高的普通比赛,观众打开电视机随便看看热闹,比如某年的精彩骑牛大赛、或者某年的极限运动滑板比赛,观众随机看到,不会预先知道结果。
奇葩的比赛悬念,与录播导致的宣传矛盾
为什么重大的体育赛事必须直播?录播不可以么?
假如NBA或者足球世界杯总决赛结束,除了现场观众其他人都要等几天或者几周看电视台录播,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今天打完比赛告诉媒体保密,等到播出那天再报比赛结果,这样可以么?
确实有许多国内的搏击赛事这样做,媒体不报道比赛结果,等播出再说;
但是你会发现,这些比赛的价值早就大打折扣,结果报不报其实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早就凉了;
看这些凉比赛的观众,也是那种瞎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而已。
中国很多搏击赛事就是这样做,看起来非常奇葩。
2016年我们应邀参加上海举行的某散打赛事,当天晚上我们发表比赛结果的报道文章,结果被赛事方要求立刻删稿,赛事领导还很气愤地说了一句:“你们做体育媒体的,怎么这么不专业?”
当时真是哭笑不得,不知到底是谁不专业呢?
还有更不合逻辑的例子,奇葩的比赛悬念。
职业拳击的重大比赛,或者UFC的冠军挑战赛,都是提前几个月就对外宣布了。而在中国,大家经常看见有些赛事在发布会宣布:
某国外实力选手的对手尚未知晓,
或者是将有神秘选手出现,
还有类似“泰拳王无人应战”之类的噱头。
正常逻辑应该是越重要的比赛,选手越要提早知道自己的对手,好根据对手的情况制定战术训练备赛。为什么国内很多赛事方会卖关子说对手尚不知晓?其实很多时候内部已经确定对阵了,只是想炒作,希望这个悬念能引起大家的猜测和讨论。
最夸张的是,很多比赛到了赛前称重的时候才公布最终对阵选手的名单,这非要拖到比赛前几天才揭晓谜底的行为,似乎是觉得拳迷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一样。
之所以可以这样不合逻辑,是因为,越是没人在乎的比赛,越是可以想方设法玩悬念,赛事方的各种奇葩玩法也没人会在意,反正观众也根本不认识这些所谓的各国拳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以上这些情况,就是中国搏击圈的现状。
而开头那个不希望媒体报道比赛结果的赛事方,是因为害怕会影响他们的收视率。
其实动脑子想一想,如果大家真的那么期待这场比赛,比赛结果早就从观众口里传开了;
而越是没人关注的比赛,越是天真的以为没有战果报道,就会有收视率了。
赛事方种种奇葩逻辑,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打完就等电视台播出,没人在乎结果,也没有观众或粉丝期待,于是这种事情对于赛事方来说,自然就合情合理了。
比赛保质期只有一天,价值都在宣传和铺垫
首先要明确一点,商业体育的核心价值是人,也就是所谓的体育明星。粉丝还有商家肯出钱赞助,还是冲着明星运动员。
就跟NBA一样,大家看的是乔丹、科比、詹姆斯、姚明,不是单纯的想看篮球;
普通的篮球比赛,各个校园的操场上都有,没人会花钱看普通人打篮球比赛。
搏击比赛也是如此,很多赛事方觉得自己的比赛真实激烈,KO率高,场面刺激,但这并不能说明比赛就有价值。
除了是否有明星运动员,最关键的价值是前期铺垫和宣传。
举个例子,拿搏击赛事和电影做比较,一个是运动员的表演秀,一个是演员的表演秀。观众都是花钱看秀,但消费的时间点不一样,也就是商业价值的爆发点,一个是前期一个是后期。
一部好的电影,也许没有明星演员,甚至没有前期宣传,但如果上映后好评如潮,票房会随着口碑传播慢慢上涨,很多低成本小投资的优秀影片成为票房黑马的例子数不胜数,票房每天都会不断增加。
但体育比赛完全相反,体育比赛的核心都在明星阵容和前期铺垫宣传,没有任何明星运动员的普通比赛,再没有什么宣传,几乎不可能吸引任何关注度,比赛在当天结束时票房也就截止了,比赛的精彩程度反而对票房和关注度的影响不大。
一场不知名的普通选手的对决,即使双方上演了非常精彩激烈的比赛,往往也激不起大的浪花。
而很多票房大卖的拳坛对决,其实比赛本身并不精彩,但那都是比赛结束后才知道的事,所以并不会在事先对票房造成影响,观众也不至于因为比赛不好看而退票。
比如泰森与霍利菲尔德以咬耳朵这种闹剧收场,梅威瑟跑着打满12回合点数战胜帕奎奥;
无论比赛多么难看或者让人不爽,但不会影响票房;
我们知道它是一场值得关注的世纪对决、一场让人期待已久的较量,这就足够了。
当然比赛精彩也是重要的,要为下次比赛做铺垫,因为这次运动员的表现会影响下一次的票房,如果每次都不精彩,以后自然就没有吸引力了。但是对比赛本身而言,观众是无法预知本次比赛是否会像以往那样精彩的。
但现实情况是,不少赛事方拿到投资的钱,先偷偷摸摸打比赛,然后等电视台播出就万事大吉。赛事方只关心能否拉来赞助拿到钱,至于比赛如何持久延续下去,如何慢慢成为有关注度有价值的比赛,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思路。一些赛事方还是把比赛当成一种娱乐活动表演秀来做,而并没有当成职业体育来看待。
结语
上面说了这么多道理,但目前对于中国赛事方来说仍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赛事方还是受制于电视台,不可能像UFC或者K-1等国外赛事那样,什么时候打比赛,电视台什么时候直播。
在中国电视台的权重高于赛事方,中国赛事方短时间还做不到让电视台根据比赛日程调整播出时间的前提下,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像UFC和英雄榜那样,为了专业的比赛呈现,选择在网络平台直播合作。
一种是像武林风和昆仑决这种,在电视台把直播和录播相结合。
录播和直播结合,当然要有所取舍,把重要比赛放在直播中呈现,录播内容还是以新人和垫场赛为主。此外,赛事方还需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赛前宣传和比赛铺垫上,可以是选手恩怨的炒作,也可以是合理赛制的排名安排。
总而言之,搏击无论是否小众,都要以专业的职业体育态度来做赛事,UFC就是最好的例子。先明确自己的定位方向,才能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
感谢刘尚青老师供稿
『搏击周评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热辣内容欢迎关注“搏击周评”头条号,搏击其实很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