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文┃拾荒杂谈

(本文由拾荒杂谈原创,欢迎署名转载)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广义上的东北


之前已经写过一篇有关于东北的冷知识,整体来说反响不错,能够让一部分人重新审视东北,这便是我创作这篇文章的意义。

东北,一直以来就是一片非常有趣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却饱受地域歧视,昔日的共和国之长子,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负面代表,这是我这半个东北人最不愿意看到的。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所以本着让更多人再重新了解这片丰沃土地,这一期继续推陈出新,讲一讲新的五个有关东北的冷知识。

冷知识一:东北人不爱吃野味儿!

看过古装电视剧或者武侠类小说的人都知道这么一件事:打猎一定要到深山老林中才有所收获。

那里人迹罕至,动物成群,并不太怕人,因此在这样的地方进行打猎一定收获满满。

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成规模的森林越来越少,可供狩猎的地区也越来越小,唯独东北除外。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这里因为气温和环境的缘故,森林都被保护得很好,成片的大型森林在东北经常能看到。这也为东北人打猎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

于是,他们可以猎虎捕熊,在彼时全中国的猎人行当中,只有东北猎人才是真正的业界之星。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东北人便成了好猎手的代表。

直至现代,虽说国家对打猎进行了严格限制,很少再有打猎的情况出现,但东北猎手的名声一直都没有衰落,甚至在难打猎的今天,他们的风头更胜从前。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但有利就有弊,好打猎且打猎技术强的东北人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成了嗜好吃野味,喜欢违规猎杀保护动物的人群。

不得不说,喜欢地域黑的人只要想黑,就能随意编造许多谣言。

在东北,别说吃野味犯法,就连加工野味都会随时被人举报。去打猎,一举一动包括捕猎了什么动物都会被记录在册,虽说还没有做到每一只野生动物都被记录,但要说在东北可以很容易吃到野味,还不如相信东北的每一条大金链子都是纯金。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以至于东北人都被这条“地域黑”言论气得无语,纷纷表示:

在东北吃野味,大的打不过,小的那都是仙儿,你告诉我能吃啥?!

冷知识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上面那一条从严格意义来讲,并不算冷知识,应该算是对误解的一个澄清。但第二条可是真真切切的冷知识了。

很多人都听过周总理的这句伟大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甚至还有很多人将其当成了座右铭。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透露着无私,不为己而为民族,为国家。

不过话说回来,你知道周总理的这句名言是在哪里说的吗?

不是在老家淮安,也不是在祖籍绍兴,周总理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在沈阳的一所小学里。它的前身名叫“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丙等小学校”,在当时是名震百里的名校。周总理当初就是被其伯父从淮安接过来就读于此。

现在这所学校的名字叫“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具体位置比较模糊,因为其现在坐落在一片民居杂立的地方,被旧楼层层环绕,已经逐渐落魄。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其实这也从一方面揭露了东北的历史进程,从近代的辉煌逐渐走向衰落。这么一处名地,放在其它沿海经济强省,一定是地标级别的存在,但在如今的东北,却只能慢慢落魄。

冷知识三:宁古塔并非世人想象的那样

清朝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这么一句台词:将他流放宁古塔,永不赦免。

“流放”是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刑罚,具体用在所犯之事重大,但主谋身份特殊或者名声非常大,以枭首之刑又过量,用杖、徒又过轻,故只好将其及其亲属朋党流放至环境艰苦,人烟稀少之地以做劳役。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在中古时期的封建王朝,最“热门”的流放之地都是根据京畿都城所在而变化的,这是因为“流刑”也分轻重等级,唐朝律法修改流放有两千里、两千五百里以及三千里这三等之分,每等在流放前还要加以鞭笞。

唐律所说的几千里都是根据京畿位置而言,比如唐前期以长安为都,那流放三千里就是距离长安三千里之地。唐后期的洛阳也是此理。

不过放眼当时唐朝的版图情况,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彼时最“热门”的流放之地还是非岭南地区莫属。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宋朝延续唐律,不过这时期的流放一向都很宽容,一是因为重文抑武,对文人的处罚力度较轻;二是因为偏安一隅的南宋也没有多少三千里可流放之所。

明朝也延续唐律,从刑罚上更加“急功近利化”,因为明朝开创了“充军法”,将需要流放的人编至军中,不仅可以增加军队的数量,而且这些被流放的人都有一定的学识,可以调高所在队伍的学识,万一遇到泼天战功还可以将功赎罪,重返朝堂。

至于清朝,则对流放之地进行了专一的管理,大都是流向了一个地方——宁古塔。

但这个宁古塔和之前说的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苦寒之地完全不一样,它可是切切实实的军事重镇。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宁古塔的具体旧址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境内,在清朝时期是重要的东北边疆重镇,以至于特地在此设立了统辖吉林、黑龙江两地事务的宁古塔将军(后改成吉林将军)。

很多科普文都说清朝发放宁古塔是一件很让人害怕的事,因为宁古塔人烟稀少,十分苦寒,常人难以居住。

实际上这样的认知并不正确。上面就说过,只有身份和影响比较大的人及其家族通常才会判处流放,有时候对待政敌也会将其流放,使之彻底失势。所以清朝被流放宁古塔的多数都是犯罪的官员以及江南文人士子,这类人的“根源”观念很重,而且身体对北方的气候也不适应,故对去宁古塔十分抗拒。但这也分旗人和汉人,旗人的故里本就是关外,气候能适应,再加上管辖宁古塔的绝大多数都是宗室旗人,所以旗人发放宁古塔相对而言还算是比较舒服的。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风景不错的海安



唯一苦的就是世居南方的汉人,几千里的跋涉,就算侥幸能活过来也会埋骨他乡。(其实与披甲人为奴才是真真正正的惨,简单的流放宁古塔反而并不惨)

冷知识四:东北的“der”

在和一些东北人接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经常有一句语气词叫做“der”,比如“你这个人做事真der!”“天生一个der货!”等...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在大部分的东北人中,“der”就是表示憨傻,不精明,典型的贬义。但一向看起来非常统一的东北话,实际上各地之前也有一些小差别。

就比如说你在沈阳说别人“der”可能会遭受一场毒打,但是如果你在长春说别人“der”,别人肯定会既骄傲又不好意思。

因为长春的“der”表示真牛皮!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所以,东北话看似简单,实际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正如上面的“der”一样,用错了可会有“血光之灾”。

冷知识五:烤冷面的起源

谁能想到现在风靡于全国的名小吃——烤冷面竟然是1997年随意发明的?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有时候越是好的东西往往出生就越是朴素。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鸡西市密山市第二中学校门口有一非常不起眼的摊位,同其他摊位一样,它的主顾就是这所中学的所有师生。但门口摊位众多,谁也做不到一枝独秀,仅能保持着正常收入水平。

直到1997年的某一天,摊位的主人决定重新尝试一种新的小吃制作。她将原来的摊铺设备加以利用,以冷面为主要材料,在其上刷上鸡蛋液,一起用油煎,之后加以蔬菜、香肠以及培根等配菜,最后放入秘制的蒜蓉酱以及调味酱。

这种新型小吃刚一问世就受到了学校师生的整体欢迎,许多摊贩纷纷求学,逐渐使这种新型小吃走向了各处,后来人们以这种小吃的特色加工手法,赋予了其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烤冷面。

der是什么意思(五个冷到打颤的东北冷知识,让你明白原来东北这么有趣)


上面的五个冷知识其实对于知识渊博的人来讲只能算是常识,毫无冷意甚至还想吃个雪糕!但对于以前只通过网络小说以及“某些描黑”影视来了解东北的人而言,这几个冷知识或许能让他们开始对这一片神奇且有趣的黑土地产生了解的兴趣,而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