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世界杯人类简介(蒸完桑拿喝完伏特加赤身裸体去雪地里打滚……“战斗民族”是这样养成的)

热情世界杯人类简介(蒸完桑拿喝完伏特加赤身裸体去雪地里打滚……“战斗民族”是这样养成的)

别具一格的俄式蒸汽浴。|视觉中国

“如果说芭比娃娃代表着美式审美,苗条、性感,套娃则是俄式审美的象征了,虽然看似身材臃肿,但是一层层打开,却发现内涵十足。”俄罗斯电视剧《战斗民族养成记》里的主角阿列克斯·威尔逊如此形象地对比美俄文化差异。

1月25日,《战斗民族养成记》将在中国大银幕上映,讲述了一段上海小伙为追求真爱远赴俄罗斯,征服岳父大人的异国奇遇。这是一部根据俄罗斯电视剧改编的同名电影。原版电视剧讲述了一位名叫阿列克斯·威尔逊的美国记者,被派到莫斯科后遭遇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经历。

这部充满自嘲与讽刺的欢乐之作,被看作俄罗斯文化的入门手册。而通过一名美国记者的眼睛,更能折射出美俄文化差异,以及实际交往中碰撞出的火花。

对陌生人微笑代表虚情假意

在这部电视剧里,美国记者威尔逊因写文章得罪了国会议员,被上司外派暂时躲避风头。正当他满心期待上司说出“巴黎”“伦敦”抑或“马德里”的名字时,他听到的却是“莫斯科”。也许和绝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威尔逊对莫斯科的印象也是“酒鬼”“野蛮的警察”和“熊”。不过又能怎么办呢?于是,威尔逊调整好心态收拾行李来到莫斯科。

既来之则安之。威尔逊一心想要和俄罗斯同事处好关系。他和每个人热情地打招呼,而且报以美式大大的微笑。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非但无人回应,甚至引起对方的狐疑、反感,人们直呼他是美国派来的“间谍”。

这到底怎么回事?在美国,陌生人之间打招呼大家都会微笑。但是,在莫斯科,现在看来,还是不要笑比较安全。俄罗斯人在外面总是不苟言笑,表现得“很酷”。在莫斯科坐一回地铁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手上捧着一本书在安静地阅读,而不是三三两两地交流,更不会大声喧哗。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去年的世界杯期间,为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营造出一种热情好客的气氛,很多俄罗斯人竟刻意“练习”起微笑。

不过,不苟言笑并不代表俄罗斯人冷漠。相反,他们认为,“无故的微笑”代表着虚情假意,甚至是一种冒犯。在面对陌生人时,他们不是先打成一片,而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对你进行考察,但是经受了考察成为朋友以后,俄罗斯人就会对你推心置腹。

更有趣的是,在美国文化里,即使再熟的朋友,美国人都会保持“安全的距离”,同时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

但在俄罗斯人看来,和朋友保持距离是非常不礼貌的表现,他们不是特别在意私人空间,非常乐意和朋友打成一片。这不代表他们很“随意”。在剧中,威尔逊总是把“抱歉”“谢谢”放在嘴边。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但是在俄罗斯文化里,不管是道谢还是道歉,最好还是正式一点,认真地表达出来,一次就足够了。

酒不一口闷就好比对别人竖中指

热情世界杯人类简介(蒸完桑拿喝完伏特加赤身裸体去雪地里打滚……“战斗民族”是这样养成的)

《战斗民族养成记》电影海报。|东方IC

剧中还有这么个场景:阴差阳错,威尔逊被前来接机的罗马带到其女朋友伊莲娜的家里,伊莲娜的父亲阿纳托利·普拉东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寡头,第一次见面威尔逊就被邀请参加普拉东诺夫的家宴。

当面前的酒杯被斟满冰冻的伏特加时,威尔逊“天真”地向主人表示自己不喝酒,还是来点冰可乐吧。这时普拉东诺夫哂笑道,“美国人喝威士忌都要掺可乐,但是这些饮料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俄罗斯早就结冰啦,还是喝伏特加吧!”威尔逊勉为其难地喝了一小口,身边的罗马紧张地提醒他说:“在俄罗斯,酒不一口干掉,就好比对别人竖中指,是非常不礼貌的。”

威尔逊渐渐地入乡随俗起来。吃完正餐,他和罗马、普拉东诺夫一起走进小木屋,体验了一把地道的“俄式桑拿”。这种桑拿以“冰火两重天”著称,人们进入桑拿房后会在热石块上浇水,释放蒸汽。在9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中,身上的毛孔逐渐打开,浴客再用桦树枝抽打全身,促进血液循环。在身体完全放松之后,佐以一杯零下20摄氏度的冰伏特加来散发热量。夸张一点的,还会冲进房间外面的雪地里打滚,然后再回到桑拿房中,如此反复。

热情世界杯人类简介(蒸完桑拿喝完伏特加赤身裸体去雪地里打滚……“战斗民族”是这样养成的)

才出90摄氏度的桑拿房,就光着膀子跳入雪中——这种特殊的“俄式桑拿”是俄罗斯人的社交方式。|视觉中国

一起蒸桑拿也是俄罗斯人社交的绝好方式,苏联经典影片《命运的捉弄》里就有新年夜三五好友一起蒸桑拿喝伏特加的传统。人们认为,身心舒坦地迎接新年是最好不过的,而在蒸桑拿时和朋友喝得酩酊大醉简直是人间极乐。

文学艺术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热情世界杯人类简介(蒸完桑拿喝完伏特加赤身裸体去雪地里打滚……“战斗民族”是这样养成的)

俄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带领仅着泳衣的幼童来到雪地里冲洗凉水澡。|视觉中国

剧中的一个情景是,作为记者的威尔逊在外出采访时,遇到一家地产公司要强拆一座名为“俄罗斯文学之家”的建筑,为建新的商业中心腾地方。威尔逊素知俄罗斯人对于民族文化的珍视,果不其然,就看到一位老者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挡在推土机前面,向人们介绍这座建筑辉煌的历史:“谢尔盖·叶赛宁曾在这里宣读过自己的文章,当时整个俄罗斯文坛都为之震惊;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在这里伏案写作过,这里还保存了他当时使用的书桌;还有屠格涅夫……”

这样的描述让威尔逊有所触动,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最喜欢的作家,他或许会告诉你是海明威、塞林格或是斯蒂芬·金;但如果你问一个俄罗斯人同样的问题,他不仅会告诉你是普希金抑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会立刻吟诵出《叶甫盖尼·奥涅金》或《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相关选段。

有趣的是,如今很多让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艺术样式,如戏剧、芭蕾,19世纪以前都首先流行于北美和西欧,但是被引进至俄罗斯后,无一例外地被打上俄罗斯的烙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俄罗斯流派”。在威尔逊看来,这就是俄罗斯灵魂的力量,它流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血液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这个复杂的国家里碰撞,最终融合成别具一格的存在。

如今这部同名电视剧改编的电影即将在国内上映,剧中的美国记者威尔逊在莫斯科的遭遇被改写成“上海女婿”年底赴俄提亲的故事,想必和威尔逊一样,等待这位“上海女婿”的考验也不会少,影片中的中俄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更是让人拭目以待。

作者:文汇报记者 刘畅

编辑:陆益峰 吴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