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杯短道速滑1000米(从陪练到冠军——武大靖的坚持、付出与情怀)

本报记者 倪兆中 佳木斯报道

冬奥会已然落下帷幕。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平时并不常见的冰雪运动项目也正在淡出人们视野。奥林匹克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在不同运动员身上有不同的答案。不断坚持、不言放弃,这是折射在武大靖身上的答案。

武大靖并不以天赋见长,家里人最初没想过他会成为专业运动员,更难以想见他会成为奥运冠军。在启蒙教练李军那里,只是看到武大靖的坚韧和吃苦,也没有看出有过人的天分。

武大靖也正是凭着他的坚持,一路冲进国家队,但最开始只是一名陪练。除了李琰教练,没有人看好他,甚至觉得他不适合滑冰,最初在国家队的日子里,武大靖的压力太大,心态几乎是崩溃的。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了下来,一有机会就打磨自己的技术,成绩终于不断提高,在国际赛场上也拿下优秀名次,最终在平昌冬奥会上夺得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向世人证明了自己。

几个月后,他又在短道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男子500米决赛夺冠,打破了自己在平昌冬奥会上创造的世界纪录。卓越的成绩证明,他的坚持没有白费。

然而,竞技运动充斥着挑战和变数,武大靖在“摘金”之后腰伤复发,状态不复从前,在几次比赛中成绩不尽如人意,在坚持不懈的拼搏中,他还是拿到冠军。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武大靖虽然没有获得个人冠军,但和其他队友一起拿下了团体冠军。赛后,他在微博中写道,“舍不得这个深深爱着的项目,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站在冰场上。绝不认怂。”这是一份永不言弃的倔强。

在状态好的时候坚持,在状态低迷的时候更要坚持,这是武大靖展示出来的体育精神。

在凛冽寒风中接触速滑

尽管自小成长于冰雪之上,其实武大靖的祖籍是安徽。在爷爷这一代,才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父亲出生在佳木斯,父亲的两个哥哥却是出生在老家。

在那个大家庭中,没有出过专业运动员,也没有人从事冰雪运动项目。父亲武志卫是一家工厂的工人,母亲吕玉香开一家干洗店。对专业运动领域,家人是陌生的。

武大靖成为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是他自己的选择。吕玉香说,小时候的武大靖,曾练过两年武术,本来想让他抓抓文化课,但他看到电视上的滑冰之后就想学,家里让他去试试,打算之后还学武术,但他自己已经喜欢上了滑冰。

小孩作出选择容易,难在持之以恒。那时佳木斯还没有室内冰场,上冰只能到寒风凛冽的户外。孩子们滑冰,家长们也得出力,赶上下雪,家长们得把雪扫干净,然后再浇冰。

每天早上4点,吕玉香便用自行车载着他到室外冰场,练两个小时,6点多还得回去上学。冰场附近有个小棚子,家长就在那里生火取暖。

冬天的佳木斯,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武大靖上冰十分钟脚就被冻麻,必须得下来把脚暖一暖。母亲给他织的脖套,哈气多了便会被冻住,冻住了就转一转,下冰之后脖套都能立起来。

为了更好地训练,武大靖跟着启蒙教练李军去了哈尔滨,那里有专业冰场,寄读在当地的学校,7月份去,次年3月回。

他们在哈尔滨的日子同样艰苦,租了房子,睡觉时十几个人打通铺。教练李军不仅要指导训练,还要负责学生们的饮食。由于是业余队,训练时间只能在专业队训练之余,要么是深夜十二点,要么就是凌晨四五点。

在一次全国青少年比赛中,武大靖拿到第四名,他对自己有了信心,江苏队后来到黑龙江招人,那边各方面条件更好,更重要的是有室内滑冰室,24小时都能上冰。

家里人征询武大靖的意见,母亲告诉他,要是去了一年都不能回家,所有事务都自己处理。武大靖满口答应下来,“我要去,我要去”。

坐火车前往南京时,年幼的武大靖对这种离别还没有更深的体会。但母亲却难以忍受,火车开动,她一直追着火车跑。

为了锻炼他的独立性,当时身边人都告诉他,要自己一个人去,武大靖也答应了下来。其实,当时一直有教练跟着,就在离武大靖不远的地方,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个小秘密,直到近两年才被说出来。

一年破两次世界纪录

江苏省队在2009年解散,武大靖跟着教练,成了吉林的运动员。次年,武大靖凭借在全国联赛中突出的表现,被收录进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在外人看来是一种荣光。但对当时的武大靖来说,并不值得称贺,因为他只是一个陪练人员,排在最后一位。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女队员训练,原因很简单,就是水平还不够。

武大靖的内心,备受打击。训练场上,长距离他被周洋超,短距离被范可新超,武大靖后来说起,当初周洋超过他时,每次都要看他一眼,让他心里更加难以接受。

短道速滑队实行轮流制,水平不行就会被退回。那时候的武大靖,每天都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担心自己随时会被退回去。每天都是一种煎熬,但他坚持了下来,如今回想,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挺过来的。

而这种坚持也给了他回报,短道速滑队队员后来连续在外国比赛,武大靖不用再当陪练,在这段时间里,他精研自己的技术,成绩不断提高。2013年2月,在短道速滑世界杯索契站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获得冠军。这是他首次获得短道速滑冠军。

接下来的武大靖,能力不断显现。2014年,他首次出征冬奥会,在 500米决赛场,他一路领滑并持续到最后一圈,但在倒数第二个弯道时,他被韩国老将安贤洙反超,最后摘银。事后反思,武大靖责怪自己夺金的欲望还不够强烈。

这时的武大靖,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15年,在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男子500米决赛中,武大靖成功卫冕。接下来的2018年,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一年两次破世界纪录。

2013年世界杯短道速滑1000米(从陪练到冠军——武大靖的坚持、付出与情怀)

武大靖的母亲吕玉香介绍武大靖的奖牌。记者倪兆中/摄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临近尾声,中国运动员尚未能拿下一块金牌。在最后一个比赛日,人们都期望能在最后的500 米和接力 5000 米能有所突破,一扫之前的阴霾。武大靖将出战 500 米,他背负着太多人的期望。

枪声响起,武大靖一马当先,抢到第一的位置,两名韩国选手在其身后紧追不放,武大靖越滑越快,逐渐拉开与身后运动员的距离,最终以绝对优势夺冠。成绩是39 秒 584,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

这枚金牌,是武大靖征战冬奥会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短道速滑男运动员在冬奥赛场30年来的第一枚金牌。几个月后,武大靖在短道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男子500米决赛中再次夺冠,并以39.505秒的成绩打破了自己在平昌冬奥会上创造的世界纪录。

在本次北京冬奥会上,武大靖虽然没有获得个人金牌,但和任子威、曲春雨、范可新、张雨婷等人在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赛中获得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了该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伤病在身未言放弃

从最初接触滑冰,到后来取得卓越成绩,武大靖并没有体现出过人的天赋。家里人最初也没想过让他走职业道路,更不敢想象获得奥运冠军,只想让他做个体育生,长大了当个老师,能养家糊口。

他的启蒙教练李军,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吃苦”,有时候把脚磨坏了,袜子和鞋都黏在一起,李军让他休息休息,但他仍然咬着牙继续训练。

幼年武大靖吃过的苦,除了要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坚持上冰,家中并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也会额外增加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家里条件不好,加上身体成长得快,装备都买别人淘汰下来的二手鞋,这些鞋并不合脚,穿上要么容易摔跤,要么容易磨脚。

2013年世界杯短道速滑1000米(从陪练到冠军——武大靖的坚持、付出与情怀)

武大靖第一双矫形鞋。记者倪兆中/摄

对于一个长期滑冰的运动员来讲,有一双跟身体契合的矫形鞋十分必要。但一双矫形鞋动辄上千元,对那时候的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武大靖直到练习滑冰已两三年之后,才由二伯出资买了第一双矫形鞋。

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大,加之当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营养要求高。有次训练结束,晚上武大靖觉得肚子饿,便悄悄跑起来偷鸡蛋吃,结果因为违反纪律,被罚扫地。

相对这些,受伤更让人揪心。竞技体育的赛场,免不了受伤。当初在江苏队时,武大靖经历了第一次受伤,几个人摔倒在一起,冰刀就在眼前晃。当他还想站起来继续滑时,但使不上劲,才发现脚脖子留下了两道口子。

受了伤,武大靖没有跟家里说。但教练告诉了家人,父母从黑龙江赶了过来,看着孩子受的伤,做父母的心痛,让他实在不行就回去吧。但武大靖却说,要留下来。

如今聊起武大靖的伤病,都说他“20岁的人50岁的脚”。由于长期穿着冰鞋进行高强度训练,他的脚部已经变形,之前受的伤也没做手术。

尽管武大靖已经在他的专业领域成绩不菲,但家人更在乎他身体是否还吃得消,时常挂念他觉睡不好,要不要调节;脚踝受过伤,要不要手术;腰间盘疼痛,要不要治疗;经常咳嗽,需不需要吃药……

每当家人思念武大靖,就翻看那些照片。对于武大靖的每一场比赛,妈妈吕玉香都能说得清清楚楚。此前一些重要但没有直播的比赛,武大靖获得了好成绩就第一时间跟家里人报喜,后来参加一些重要活动,也会及时跟家人分享好消息。

在家里人看来,武大靖就是散养长大的孩子,什么都是自己负责,十几岁的时候就是个小大人,不用家长操心。还记得当初在江苏队训练时,二伯来看他,想着这么小的孩子一直在外面,二伯想多给他些钱,武大靖连连摆手,“不用不用,钱花不了,没地方花去”。

由于武大靖从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长大,家人担心他内心单纯,防范意识差。一有机会,家人便会给他一些告诫,提醒他不忘初衷,坚守自己的梦想和原则,合理看待名利得失。

与家人聚少离多

做运动员的日子,跟家人离别是种常态。自武大靖踏上这条道路后,在家的时间就极少。这十多年来,从没在家过过春节。每年3月中旬到4月初放假,对武家人来说,“大靖回来的时间就像是过年,几大家的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当初爷爷还在世时,武大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爷爷奶奶。都说隔代亲,爷爷对这个常年奔波在外的孙子,也是异常挂念。过年吃团圆饭时,看着少了一个人,总会觉得不自在。尽管武大靖不在场,也要家人摆上武大靖的碗筷。要是摆慢了,爷爷还会发脾气。

不管训练有多忙,要是知道爷爷身体不舒服,武大靖也会赶回来。有一回,爷爷突然说身体不舒服,家人赶忙通知了武大靖,他连忙凌晨从北京动身,坐飞机中午赶回佳木斯。

看到孙子回来了,老爷子不用去医院,病也就好了。以至于家人都怀疑,老爷子是不是太想孙子了而故意称病。武大靖看到爷爷没事后,又赶当晚的飞机回到北京,接着训练。

武大靖一路走来,除了父母给予了大量支持和帮助,二伯武志印对他的成长也功不可没。武志印年纪轻轻就自己做生意,是几个兄弟中经济条件最好的。再加上个人比较仗义豪爽的性格,对哥哥弟弟的孩子都视若己出。

2013年世界杯短道速滑1000米(从陪练到冠军——武大靖的坚持、付出与情怀)

家里摆放着武大靖精彩比赛瞬间的照片。记者倪兆中/摄

“武大靖”这个名字,就是二伯找人给起的。最初爷爷起名叫做“武金龙”,但感觉不是很好,二伯费了一番周折,改为“武大靖”。

小时候在学校里,同学戏称他为“武大郎”。武大靖很懊恼,回家跟二伯诉苦。二伯宽慰他,“真正的武大郎叫武植,能文能武,聪慧过人,当过县令,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管你叫武大郎没什么,他们越叫你越强,越叫你越牛”。

在武志印的手机里,至今收藏着许多武大靖小时候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当时武大靖约莫只有四五岁,有的是武大靖玩耍的瞬间,有的是二伯抱着他的合影,有的是他光屁股准备在河里游泳……尽管已时隔多年,武志印仍然能够说出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武大靖成名之后,遇上一些不顺心的事,也会跟二伯商量。二伯时常告诫他,“一把瓜子里总有几个瘪的,不管什么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有时就要放平心态,淡然应对。”

在堂妹武苡菲的记忆中,小时候对哥哥的印象很少。只记得哥哥小时候训练时,有时自己会跟着哥哥一起去,哥哥在冰上训练,自己就坐在一边,结束了就一起玩耙犁。后来见到哥哥的机会越来越少,只知道他在外面训练。

对哥哥所从事的职业,武苡菲之前不是很了解,直到看到哥哥在平昌奥运会拿到金牌,才知道他有多厉害。回想起来,武苡菲还感觉那些时刻好像有点不真实,“一个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人,突然消失了,再看到就是在电视上拿奖”。

相对于长辈,兄妹间的交流也更加直接。武大靖在外受了伤,不会告诉家里的长辈,但会跟妹妹谈起。妹妹遇到困难,也会找哥哥求助。有一次,武苡菲遇到一点小麻烦,告诉了哥哥,没想到哥哥马上就打电话帮她解决,“那时候就感觉有个哥真好”。

成立俱乐部助力家乡冰雪运动

武大靖已接近30岁,跟其他同龄青年一样,也免不了会被催婚。有时家里催得急了,武大靖就说“还需要为国家做贡献”。这时二伯常常会以苏炳添的例子反驳他,“你看人家苏炳添也结婚了,人家照样为国家做贡献。”

在家乡佳木斯,武大靖也有很多兼职身份和荣誉称号,诸如担任家乡的征兵、税收、森林消防和禁毒形象大使等,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份责任。每次回家,除了看望家人,第二件事就是看望启蒙教练李军,李军还在一线指导学生。不过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已有了室内滑冰场,不再像当初一样忍受寒风。

武大靖看望李军时,也会帮着教练给那些孩子上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坚持和奋斗的意义,以及一些具体的战术技巧。在那些小朋友中,有的孩子已把武大靖视作自己的偶像,梦想将来也能像他一样征战奥运场。

2013年世界杯短道速滑1000米(从陪练到冠军——武大靖的坚持、付出与情怀)

武大靖速滑俱乐部大门。记者倪兆中/摄

武大靖一直有个心愿,想为家乡培养出更多冰雪运动项目的好苗子。为此,他在家乡设立了幼少儿轮滑运动中心,面向校园开展轮滑(滑冰)等特色的公开课进校园活动,推行“夏轮冬冰”项目赛事活动。

为了推动当地冰雪运动项目,武大靖还发起成立了一家速滑俱乐部,免费向公众开放。二伯武志印说起成立俱乐部的初衷,“大靖觉得国家给他的荣誉太多,国家和社会对他已经很好了,他也应该对社会有所回报”。

武大靖速滑俱乐部2017年成立,经过两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于2019年正式开放。俱乐部以短道速滑训练场地为主,参照国际短道速滑场地标准浇筑,并附带冰球、足球等冰雪运动场地,还设置有冰灯等景观。

俱乐部由二伯武志印等人在维护,当初建设场地,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光是往里填土就用了几十万方,武志印说,“在建设场地的过程中,佳木斯市、县(区)乡三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很重视这个公益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指派万庆村驻村第一书记潘洋全程对接。”

目前,武大靖速滑俱乐部已经开放好几年,众多冰上运动爱好者受益于此。武大靖的家人说,俱乐部是纯公益性质的,将会一直开办下去,“也算是孩子的一桩心愿”。

如今,冬奥会已经结束,尽管此次武大靖没能获得个人金牌,但他的付出与努力,已世所共见,他在微博上写道,“舍不得这个深深爱着的项目,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身体允许,还会一直站在冰场上。”

(编辑:孟庆伟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