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历史上很多皇帝比起来,朱棣算是比较吃亏的一个。因为他的皇位来源,总是躲不开”篡位“这两个字眼。他本来只是一个藩王,却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夺掉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无论在那之后,朱棣如何通过修改史书,证明朱元璋其实是更看重,对朱允炆经常不屑一顾。
图为朱允炆
但这个篡位的标签,一直跟在他后面,难以摆脱。而在中国古代讲究忠臣孝子的环境中,篡位这个标签,是非常容易遭到鄙夷的。不过,后世对于朱棣的评价,却一直都很高。不管是明史对朱棣盖棺定论的评价,还是后来清朝皇帝的评价,朱棣都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评语。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图为朱棣
其实,这种好评跟朱棣本人有非常大的关系。明朝是继承自元朝战后的局面建立的。刚刚建国的时候,整个国家都十分的凋敝,到处都衰败不堪。后来在朱元璋勤勤恳恳的努力下,情况才稍微有了好转。但仅仅依靠朱元璋坐了31年的时间,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能让整个国家重新成为盛世,只能说是恢复了活力,重新开始复苏起来。而朱棣接手国家的时候,做了不少的事情。
图为朱元璋
对内,朱棣设置了内阁,对整个中央机构,做了不少的调整。这些调整,都对整个国家后来的繁荣,定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除了这些,朱元璋还疏通了运河,目的就是为了迁都北京。这件事的影响,直到今天还在。更重要的一件事在于,朱棣还编纂了一本大书《永乐大典》。在古代,编书是一件非常消耗国力的事情。这是用来彰显盛世的方式。同样,也是延续中华文脉的方式。
对外,朱棣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武力征服,一种是和平往来。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在年少时期,就跟父亲征战沙场,平定天下。常常在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身边学习。在成为藩王的时候,他率领的军队,就是抵挡北部蒙古部落的重要力量。到了后来成为皇帝的时候,朱棣依然不改喜爱战斗的习惯,5次亲自带兵征讨蒙古。还有一次派大军平定了安南(注:今越南),并在那里设置机构。这是在隋唐以后,中国又一次把越南的土地,收为疆域的一部分。
至于和平部分,就是朱棣派遣郑和,带着航船,带着人马,到南洋的各国,甚至远航非洲,宣扬大明朝的国威。也是在这个时候,朱棣放松了从元朝时期,便开始实行了海禁政策。各国的使臣、商队,络绎不绝的来到中国。有不少其他国家的国王、使臣到达中国后,都表示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埋葬在中国,可见永乐时期的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而且,朱棣本人对整个社会,基本都保持一种比较宽松的政策。在福建泉州的一处宋代清真寺中,刻有一道朱棣的谕旨。上面的内容,大多是鼓励的话,而不是采取粗暴的禁止。这种较为宽松的政策,都让永乐时期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繁荣。
而正是这些,才有了后来“永乐盛世”的评价。
参考资料:《明史》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头条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