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度良宵是什么意思(缘何除夕要守岁?“偏从此夜惜年华”)

共度良宵是什么意思(缘何除夕要守岁?“偏从此夜惜年华”)

一千多年来,每逢除夕,家家守岁,无论大人小孩都通宵达旦。此风直至近几十年,才渐渐式微。现在很多人不明白:我们的祖先为何要守岁?除夕之夜熬一宿到底有何意义?

守岁最初是为驱除年兽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唐·孟浩然《岁除夜有怀》

除夕之夜,春寒料峭,唐代诗人孟浩然羁旅他乡,独坐守岁直至五更。眼看残灯去焰、炉香燃尽,遥想故乡家人团聚守岁,感叹即使相思,此夜梦也难来。

这首诗提到“守岁家家应未卧”,可见除夕守岁在唐代已很盛行。有关守岁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据此有人认为,守岁之俗可能源于蜀地。

第一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古人称农历年中最后一夜为“除夕”,已道出了守岁的根源。除夕又名除夜、岁除,除,即驱除、去除之意。这一夜要驱除什么?驱除所有不祥之事物。而所谓“过年”,在古代的含义就是驱除一种名为“夕”的“年兽”。

为了驱除“年兽”,人们在除夕之夜燃烧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后来是放鞭炮),跳傩舞,击鼓驱疫,所有房子遍燃灯烛,通宵不灭,所以在古代守岁又名“守岁火”“照岁”等。

有些地方的人们甚至在床下点灯,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床下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守岁新义:励人珍惜光阴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驱除“年兽”的含义被慢慢淡化。但除夕守岁之俗却不变,且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唐太宗李世民有《守岁》诗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年终岁寒,冬雪消融,大唐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仿佛吹进了和煦的春风。梅花的香气沁人心脾,椒盘上的红烛如花团锦簇。李世民与群臣欢宴饮酒,共度良宵。这首《守岁》诗,其含义就是迎新岁,辞旧岁,体现了作者充满自信和喜悦的心情。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守岁,既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在送旧迎新之际,家人亲戚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如此守岁,确有意义。

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光阴似箭,时光飞逝,除夕一过,每个人都大了一岁,此时此刻,更要珍惜光阴。宋人席振起有《守岁》诗云:

“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映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除夕守岁,提醒自己珍惜年华,使守岁更有积极意义。

苏轼的一首《守岁》诗,同样表达了对光阴的珍惜: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这首诗,把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的长蛇,认为守岁的目的并非要抓住它的尾巴,而是要“努力尽今夕”,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这一层含义,宋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也提及:“宛俗除夕,聚坐达旦,有古惜阴之意。”

年轻人守岁是为长辈添寿

此外,古人还认为,年长者和年轻人守岁有不同的意义。年长者守岁是为辞旧岁,而年轻人守岁是为长辈添寿。

苏轼诗中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儿童为什么也守岁?儿童“强不睡”,固然有贪玩的因素,还因古代有一种叫“卖痴呆”的习俗,在除夕夜天将亮前,儿童们纷纷跑到街上呼叫“卖痴卖呆”,表面上的意思是把痴呆转移给别人,实际上是大人们祈求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伶俐。

宋人范成大有一首《卖痴呆词》写这种习俗:“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词句幽默,读来令人喷饭。

上图:齐白石《岁朝图》(资料图片)

钟葵(摘自《广州日报》)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