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大的中国几千年来有着数不尽的少年天才,他们横空出世,如同耀眼的明星,在世间留下传奇色彩。
一个神童般的存在,从未上过幼儿园,5岁直接读小学四年级,8岁上初中,14岁高中毕业参加高考。
他以601分的成绩在全县一举夺魁,成功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成为2013年清华年龄最小的新生。
人们称他为“神童”,他却不以为然,这背后又有怎样的经历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本期子牙童趣恰同学少年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让清华校长“大吃一惊”的少年——范书恺的故事。
家穷不能穷教育
1999年12月,在全世界人们翘首企盼千禧年即将到来的时候,范书恺的家人也迎来了这个可爱的男孩。
范书恺的家乡,在山西河曲县一个偏远的小村落,由于种种原因,当地经济水平非常低。
这里的普通人家,勉强维持生活达到温饱已是不易,对子女的教育就更谈不上了,而且当地的教学资源十分匮乏,使孩子们的成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缺钱、缺资源,也就缺眼界、缺格局,这些也导致当地人意识不到,培养孩子读书是改变现状的绝佳途径。
他们知道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俗语,很多孩子初中没念完就被迫辍学,小小年纪不得不外出打工,过早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范书恺是幸运的,虽并非出自书香门第,但父亲是当地公务人员,母亲是初中教师,夫妻二人在当地都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自然明白读书对孩子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意义。
所以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仍然尽心尽力,争取做到最好。
范书恺的启蒙教育是在家中开始的,他的父母都是非常具有责任感的人,为了培养儿子,他们愿意做出牺牲,放弃休闲时间,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范书恺一岁时,母亲便开始教他读拼音、认汉字、看绘本、讲故事。
平时生活中,外出散步时,见到汉字就指给他看,物品上、牌匾上、墙壁上,见字就教他认读。
父亲也不做“甩手掌柜”,经常和他做数学游戏,教具也不用特别制作,扑克牌,棋子,玩具,都可以拿来学数学,简单又快乐。
范书恺两岁时,已经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十以内的加法、减法和乘法,基本上张口就来。
意识到范书恺拥有惊人的记忆力,父母又惊又喜,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他。
对于范书恺这样天赋极佳的孩子,常规的幼儿园教育,进度显然太慢了,父母为他买来全套的小学教材,在家辅导。
语文从字、词、句到段、篇、章;数学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加减乘除到混合运算。
英语从字母、单词、句子的读写到跟着光盘练听力。道德与法治、生活与科技等课程都没错过。
4岁时,范书恺做三四年级的测试题,答出了很高的分数,于是父母找到小学校长,想让范书恺直接读三年级。
但看到小家伙幼小的身体,出于安全的考虑,校长拒绝了。
无奈之下,还得在家中自学,父母两人放弃了一切休闲娱乐活动,下班后在家全力辅导。
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就天才之名
5岁那年,范书恺在家学完了小学的全部主要课程,父母这一次打算将他送到小学四年级。
入学测试时,老师抱着怀疑的态度让他做一份数学卷子,结果是满分,在场的老师都万分惊讶。
就这样,范书恺成为河曲地区第一个5岁就上四年级的孩子。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此时的范书恺已经涉猎了初中的内容,不但明白了什么是负数,初中英语课文也能顺利地阅读下来,区区四年级的数学题,自然不在话下。
之后的学习生活,范书恺都按部就班,7岁时升入初中,中考时考出了604分的好成绩,之后升入当地高中备战高考。
范书恺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几乎没有多少时间不是与书本习题为伴,但却没有变成书呆子,而是长成了性格开朗,活泼外向的阳光男孩。
这当然离不开父母对他兴趣爱好的培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业固然重要,但也绝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傻”孩子。
每天,在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之余,范书恺便跑出去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
打球,做游戏,看动画片、翻漫画书,看央视科教栏目《我爱发明》,甚至是玩电脑游戏。
好在他的自律性特别强,懂得节制。
在父母的引导下,他最大的爱好是阅读,父母在课外书上面的投资毫不吝啬。
为了进行更广泛的阅读,还给他在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各种类型的图书都有所涉猎,无论是名著还是“闲书”。
范书恺的小学和初中一路跳级,非常顺利,虽然中考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但也意识到自己距离最优秀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于是高中三年,范书恺奋力拼搏,力求攀上高峰。范书恺懂得时间的宝贵,总是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在洗漱与之间吃饭的空闲时间也手不释卷,晚上常常复习到深夜,从不间断。
在学校时,紧紧跟着老师的进度,课上认真听讲,主动思考;课后大量练习,寒、暑假时仍不松懈,每科要做30多套卷子。
就这样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勤奋努力着,从不投机取巧打折扣。
范书恺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他学习时,父母绝不会看电视,也不会提前睡觉,而是拿一本书陪在孩子身边阅读。
而且他们也非常有情怀,当范书恺出现情绪波动时,他们会满怀深情地在字条上写下鼓励的话语,这些都成为范书恺成功路上的财富。
14岁成为清华大学2013届年龄最小的学子
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勤奋,范书恺在高中阶段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2013年,范书恺参加高考时只有14岁,这个外表稚嫩的少年,以601分的可喜成绩成为河曲县的魁首。
得知清华大学在山西有贫困专项指标,学校和家人都支持他填报清华大学,最终凭借“专项生”政策顺利进入从未“奢望”过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被清华大学录取后,范书恺名声远扬,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但范书恺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自己虽然比很多人都聪明,但优异的成绩绝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多年的勤奋努力。
因此他没有自鸣得意,依旧踏实地读书,自我充电。
14岁的年纪,能有这样的认知与心性,难怪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初见他时都会大吃一惊,连连夸他“少年老成”。
进入清华之后,范书恺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更是感觉到学海的无涯,自身的渺小。
2018年,范书恺顺利地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毕业证,尽管收到很多公司的就职邀请,但他仍然觉得自身知识的匮乏。
于是在自己年纪尚小,精力尚足的时候,能够多学知识,提升自己,最终他选择了攻读研究生。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天才”,或者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唯其如此,便能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成就。
范书恺即便不愿自我标榜为“神童”,也无疑是绝顶聪明的“人才”,但他的成功却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极度的自律精神。
如今的范书恺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希望他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丰富自己的心灵,头脑更清醒,思想更成熟,前程更远大。
你怎样看待范书恺的一路成才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次鼓励,都将是我不断前进的努力。
--END--
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