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世界杯wa(南非爵士传奇休·麦塞克勒去世,反对种族隔离离开南非30年)

南非当地时间1月23日,传奇小号手、唱作人休·麦塞克勒(Hugh Masekela)在约翰内斯堡去世,享年78岁。

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小号手之一,非洲音乐和爵士乐的融合大师。因为反对种族隔离而发出的愤怒之声和30年的流放生涯,他把非洲爵士带到西方世界,人们予他“南非爵士之父”的美名。

南非世界杯wa(南非爵士传奇休·麦塞克勒去世,反对种族隔离离开南非30年)

麦塞克勒的人生和音乐轨迹都与时代和政治紧密相连。在辗转英国和美国的30年里,他没有改变国籍,因为他不相信“种族压迫这种纯粹罪恶的事情能够长期存在”,他要等到罪恶被彻底粉碎的那一天。

1990年曼德拉出狱后他终于回到南非,持续巡演直到去世前几年。流放期间,他的《Mandela (Bring Him Back Home)》成为南非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主题曲。

麦塞克勒最为人知的作品是1968年的《Grazing in the Grass》,旋转的小号和轻盈的旋律里没有苦涩。反种族隔离运动正酣的1980年代,他的名作《Stimela (Coal Train)》《Mace and Grenades》既不悲伤也不悲壮。难测的小号线条和从年轻时就听起来饱经风霜的声音,已足够他担任睿智的说书人和唱苦难的民谣歌手角色,南非的故事就在他的音乐里。

麦塞克勒有一张经典的现场专辑《Hope》,里面的作品横跨几十年,已成为经典发烧碟。

他把非洲音乐带到西方世界,但最早他汲取的是美国音乐而不是非洲音乐的养分。

来到美国以后,他与不同的非洲音乐人合作,不断拓展对非洲音乐的认知。他发现“歌曲才是南非的文学。在南非,没有一场政治集会不以唱歌为主体”。

1987年,他与保罗·史密斯的《Graceland》巡演,每场必演的《Mandela (Bring Him Back Home)》也为反种族隔离运动添薪火。这场巡演没能走到南非,他们最多只走到附近的国家传递声音。

南非世界杯wa(南非爵士传奇休·麦塞克勒去世,反对种族隔离离开南非30年)

Peter Watrous在《纽约时报》上这样评价麦塞克勒1989年在纽约的现场:“麦塞克勒先生短号的紧凑旋律和Clifford Brown权威的小号形成对比。他唱歌的时候,约翰内斯堡嘶哑粗粝的小镇之声再现,乐队的声音渗入其中,妙不可言。演出以向尼尔森·曼德拉致敬结束,所有观众都站起来跳舞,握紧拳头在空中挥舞。”

1939年4月4日,休·麦塞克勒出生于约翰内斯堡附近的煤矿小镇Witbank,父亲是卫生督察和雕塑家,母亲是一位社工。他从小由祖母带大,她经营一间非法酒吧,里面汇集形形色色的矿工,各自带来不同的音乐和故事。外面的世界在酒吧后院和厨房初次向麦塞克勒露出缤纷面目。

12岁,他到更靠近约翰内斯堡的St. Peter’s寄宿中学念书,开始参加合唱团和学习钢琴。14岁,麦塞克勒变成一个皮大王。所幸他的学校并不是古板保守的地方,它是秘密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中心,教员Trevor Huddleston后来成为英国反种族隔离运动的主席。

小麦塞克勒被抓去见Huddleston先生,这是所有管教办法都失败后的最后一招。他告诉Huddleston先生:“我想要一把小号。只要给我小号,我再也不会给任何人惹麻烦。”他如愿得到了小号,别的学生当然也想要自己的乐器。于是Huddleston先生组建了一支学生爵士乐队,他们穿黑裤子和灰色真丝衬衫演奏美国的音乐。乐队里的明日之星除了麦塞克勒,还有长号手Jonas Gwangwa。

麦塞克勒的第二把小号也是Huddleston给的。他在美国旅行的时候遇见Louis Armstrong,于是告诉他自己这位学生的故事。后者送了他一把小号,麦塞克勒为这把小号欣喜若狂。

南非世界杯wa(南非爵士传奇休·麦塞克勒去世,反对种族隔离离开南非30年)

麦塞克勒的第二把小号来自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经过了对传统南非音乐和美国当代爵士的探索,麦塞克勒终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和老朋友Gwangwa加入当时南非的顶尖爵士乐队The Jazz Epistles。1959年,乐队录制了第一张南非爵士乐专辑《Jazz Epistle Verse 1.》,重而有力的节奏搭配温暖而光亮的旋律,这也是乐队的唯一一张专辑。

麦塞克勒在他2004年的自传中写到:“在The Jazz Epistles之前,没有一支南非乐队是像它这样的。我们不知疲倦的能量、复杂的编排、紧密的合作、缓慢的民谣和令人心碎的挽歌为我们赢得不断增长的声誉。”

同样在1959年,乐队成员们参加了音乐剧《King Kong》。这部“纯非洲爵士音乐剧”为他们带来声誉,也引起当局的不满。音乐剧阵容中还包括南非最好的女歌手Miriam Makeba,麦塞克勒与她在离开南非后曾保持了两年短暂的婚姻关系,合作关系则比婚姻持久得多。

1960年的“Sharpeville大屠杀”之后,政府严禁超过10人以上的黑人聚集在公共场合。The Jazz Epistles的演出不得不转入地下,不久麦塞克勒便离开了南非。他的第一站是伦敦但未久留,伦敦的爵士场景并不理想。

来到纽约后,他在Harry Belafonte和Miriam Makeba的帮助下进入曼哈顿音乐学校,看到了Miles Davis, John Coltrane 和 Thelonius Monk等大师的现场。

在美国,麦塞克勒的抗争并未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停止,他渐渐加入美国的黑人运动阵线,开始在黑人暴动的纪念日登台演出。

1962年麦塞克勒出版首张专辑《Trumpet Africaine》。第二张专辑《Grrr》的成员中出现了Gwangwa等The Jazz Epistles的老成员。流水般的节奏和跳动的和弦正是20世纪早期约翰内斯堡的工人们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marabi。

1968年,他的单曲《Grazing in the Grass》占据美国排行榜榜首达三周之久。作曲者Stewart Levine既是他的好友也是音乐伙伴,二人的合作持续了他们的一生。单曲为麦塞克勒带来声誉,他开始结交名人,自己亦成为名人,还在马里布拥有了一栋房子。

但总有一个“但是”。唱片公司渐渐发现他变得“难搞”,他与自己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先是酗酒,然后染上海洛因。

他的歌里开始出现反越战和反映移民劳工不良境况的内容,美国的警察也找上了麻烦。他差点坐牢,因为警察没有正式搜查证而幸免于牢狱之灾。他失去不少演出机会,但仍和老伙伴们继续录制专辑。

离开非洲12年后,麦塞克勒决定重返这块大陆,探索他不知道的那些非洲音乐。“对我来说,歌曲就像浪潮。低潮的时候,涌向我的音乐全都来自大洋彼岸的非洲,我的故乡。”

1970年代,麦塞克勒与尼日利亚音乐人Fela Kuti开始合作。当时的Kuti刚开始后来被称为Afrobeat的音乐探索。麦塞克勒的另一位重要的合作对象是与他一样自我流放的南非萨克斯手Dudu Pukwana,同时他开始担任加纳组合Hedzoleh Soundz的主唱。在Kuti的影响下,麦塞克勒开始创作及演奏更长更复杂的作品。他的音乐通上了电,grooves有时长达数分钟。

1970年代麦塞克勒还参加了一件大事。Don King选定了非洲国家扎伊尔作为Muhammad Ali与George Foreman世纪之战的战场。也在这时,一群当时风靡全美的音乐家也选择了这个国家的首都金沙萨举办他们的三日音乐狂欢节,James Brown, BB King, Bill Withers和Celia Cruz等最棒的黑人灵歌手悉数到场。演唱会全长12小时,被誉为“黑人版的伍德斯托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非洲裔美国音乐人聚会。

麦塞克勒的1970年代在旅行中度过,80年代他终于在南非对岸的茨瓦纳定居。一座可移动的录音室为他从加州运抵那里,他在那里录制了《Technobush》,里面诞生名作《Don’t Go Lose It Baby》。1986年,他在茨瓦纳建立了一所国际音乐学校。

当时的西方世界兴起“世界音乐”热潮,非洲音乐是其中最热。1987年,麦塞克勒和Makeba参加了Paul Simon的世界巡演,为这场热潮更添温度。

1990年代戒掉酒瘾和毒瘾后,麦塞克勒建立了南非音乐人及艺术家资助项目。

南非世界杯wa(南非爵士传奇休·麦塞克勒去世,反对种族隔离离开南非30年)

2004年麦塞克勒的一场演出海报

2012年,他和Paul Simon又跑了一次世界巡演,纪念《Graceland》项目25周年。这一次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抗议者。同年晚些时候,他和伙伴们一起创办了“移民者之歌爵士音乐节”,南非、尼日利亚和美国南部的音乐在这里同台上演。

2016年,麦塞克勒发布最后一张专辑《No Borders》。他给世界留下超过40张专辑,生前得到南非的最高荣誉“天堂鸟金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