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乌龙球风吹进(比速度战平王亮 进乌龙逗乐张引)

世界杯乌龙球风吹进(比速度战平王亮 进乌龙逗乐张引)

世界杯乌龙球风吹进(比速度战平王亮 进乌龙逗乐张引)

张引(中)与肇俊哲(右)。

世界杯乌龙球风吹进(比速度战平王亮 进乌龙逗乐张引)

小时候的肇俊哲。

编者按

下周日,2016年10月30日,注定将是一个会被深刻载入中国足球史册并被长久缅怀的特殊日子。

那一天,在中国沈阳,在铁西体育场,在2016赛季中超联赛最后一轮辽宁宏运与江苏苏宁的比赛中,中国足球的一代天之骄子将正式挥别那件他最为挚爱的红色战袍。

是的,他就是陪伴了我们一整段青春旅程、曾带给我们无数感动、点亮了我们成长记忆、温暖了我们心头梦想的肇俊哲!

功勋满身的旗帜人物肇俊哲!赤子情怀的灵魂人物肇俊哲!坚定热血的丰碑人物肇俊哲!传奇加身的史诗人物肇俊哲!

19年前,19岁的肇俊哲代表辽足初登职业联赛的赛场,从此揭开了一段丰满厚重的红色岁月。他用全程不悔的执着长守,成就了一幅可歌可泣的忠诚画卷,向世人精准诠释了“认真与坚持”的美好、生动演绎了“平凡到不朽”的可能。

所以,当肇俊哲的退役时刻终于不可避免到来时,本报将通过从今天开始的十篇连续报道,强力还原他的足球道路,详细解密他的成长故事,深度挖掘他的启迪意义。选择“十”,是因为这是十全十美的十,肇俊哲说,自己身为职业球员的开端与终止都在辽足的赛场上,没什么比这更“十全十美”……

张引:“这小家伙身板也太弱了,能吃得了踢球的苦吗?”

肇俊哲:“我人生里的第一个比赛进球,竟然是个乌龙球!呵呵!”

老肇:“儿子,把吃奶劲都给我使出来!要是你能颠6个,我就给你买那个望远镜!”

1984年,雪后的深冬之日,傍晚时分已然黑色满天,气温更是低到零下二十三度。

5岁的肇俊哲自己从他爸的自行车前横梁上跳了下来,不待老肇把大二八支稳锁好,他已经蹿上了三级台阶,用尽全身力气把前面那扇厚重的木大门推开了一道缝。

“轰——”,一股热浪扑面涌来,小肇一个趔趄,险些跌个腚墩儿。幸好老肇及时赶到身后,一把扶住他,并把大门推开,再推着他进到了球馆里。

在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简称“大院”)内的篮球馆里,大约20来个六七岁模样的孩子,正在水泥地面上进行着无标志自由盘带练习,控球的部位是脚。

这是一支组建了已经一年时间的少儿足球队,由于冬天的沈阳不具备户外训练的条件,教练张引打了报告,借用了这座篮球馆,每天傍晚时分训练两个小时。

老肇无意中得到了信息,这支小球队拥有最高规格的“省队建制”,于是费尽周折地联系上了教练张引,为自己的儿子肇俊哲争取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当时,这种面试叫“考队”。

为了望远镜 潜力爆发闯过颠球关

肇家住在铁西区,5岁的肇俊哲已经在学区里的勋望小学上了几个月的一年级了。勋望小学是沈阳最著名的足球点校,最近三十年间,总计产出了超过10名国字号足球运动员。老肇是个铁杆球迷,儿子肇俊哲刚一入学,就遵父命参加了班级足球队,几个月下来,也小小地掌握了一点足球的基本技巧。

脸黑黑的张引,看着瘦小白弱的肇俊哲,皱了皱眉头,“这小家伙身板也太弱了,能吃得了踢球的苦吗?”

“没问题!我不怕!”不待老肇开口,小肇抢先作了回答。声音里有一丝丝怯怯的畏惧,但也有一些些倔强的不惧。

“那就试试吧!”张引一挥手,“王亮,过来跟他跑个30米。”

王洪礼的儿子王亮,在小肇到来前,是这支球队里唯一的一个5岁娃。张引没安排跑得最快的朱锴作为速度测试的参考,心里显然已经存了些满意,想给小肇一个无压力的公平展示机会。王亮是日后辽小虎阵中“四把快刀”之一,速度天赋从小便已显现,绝不是个“易与之辈”。

没想到,小肇那天状态奇佳,憋着一口气,有如神助一般,硬是在30米里跟王亮跑了个齐平。

张引脸色松缓了许多,“再颠颠球吧,超过6个算你过关!”

老肇心里喀噔一下。颠球是纯专业足球训练的第一项基本功,小肇在勋望小学这几个月,成天净跟同学们一起用脚扒拉球和抢球了,几乎没练过这种正经八百的基本功,这一关可真够要命的!

“儿子,把吃奶劲都给我使出来!要是你能颠6个,我就给你买那个望远镜!”老肇无计可施之下,只得把奖品刺激法搬了出来,希望能用小肇眼馋了半年多的那个价值4元钱的望远镜,来换取他的潜力爆发,闯过颠球关。

“真的吗?”小肇眼前一亮,“说话可得算数啊!”说完,撸胳膊挽袖子又卷了卷裤腿子,大叫了两声,然后东倒西歪地、踉踉跄跄地、惊心动魄地、竟然一下颠了足足9次!

老肇狂喜,一把抱起了小肇,兴奋地在原地转了好几圈!

“还有最后一项,打15分钟分队比赛,看看他的足球意识和协调性!”张引还是没有松口,继续开出下一道“考题”。

小肇暗自松了一口气,这是他自认为“最擅长”的内容了。在勋望小学,他每天都和同学们在一起抢球玩,这不就是踢比赛吗?

张引把手下队员随机分成两个对抗组,让小肇加入了其中的一组,哨子一吹,分队赛开始。

没多久小肇就在球门附近抢到了足球,他不假思索地起脚射门。这是他在张引面前的第一次射门表演,发力还不错,但角度一般,被门将挡了出去。

小肇一点儿都没气馁,马上又冲进了人堆里一顿疯抢。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一会儿,小肇再次在球门前得球,这一次他的射门质量更好一些,一脚命中网底,门将毫无反应。

“耶!”小肇举手欢庆,心想:这回总该让我考过了吧!

周围却传来了轰然大笑,在场的每个人都在笑,有几个小队员甚至笑得倒在地上打滚,连张引的脸上也第一次露出了笑意——原来肇俊哲只顾抢球,无意中失去了方向感,再加上和周围的小球员一点不熟悉,所以他把球射进了自家大门。

许多年以后,肇俊哲每每回忆起那一幕场景,还是会忍俊不禁地轻笑出来,“我人生里的第一个比赛进球,竟然是个乌龙球!呵呵!”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引收下了“见门就射”的小肇,他说,和这个憨头憨脑又虎头虎脑的孩子,有缘分。

于是,凭借着三分实力、依靠着三分运气、借助着三分缘分,5岁的肇俊哲,在那个严冬,以一种并不优美却很潇洒的姿态闯进了辽宁少年足球队的大门,成了张引门下最小的亲传弟子,也将自己与“足球”、与“辽宁”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今生难以分离。

为了少挨揍训练后拉着吕刚一起走

从进入辽宁少年队起,到后来升入一线职业队,再到后来进国家队,直至征战世界杯,肇俊哲在“入门”后的足球道路看起来毫无坎坷。当然,这一帆风顺的背后也必然隐藏着无数的艰辛与苦涩,比如说,成为“挨揍大王”,就是小肇成长记忆里相伴随行的痛点,同时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支点。

小肇进队时,其他队友们已经在张引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年的正规训练,他起步时已然落后,再加上年龄小,领悟力还未完全开发,他在一段时期里不可避免地成了队里最弱的队员。

因为“省队建制”的诱惑力太大,也因为张引“卧薪尝胆、十年磨剑”的名头太响亮,这支辽少络绎不绝地有人前来叩门投诚,企盼加入。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张引只能制定一条严酷的规则,来保证队伍的容量和活力都居于最佳值。

如何确保自己在半年一次的筛选重组中留下,成了肇俊哲面前的最大考验。虽然在勋望小学里,小肇的50米、100米和跳绳成绩都轻易秒杀同年级所有同学,但是在张引的足球队里,他的身体能力差不多就是最弱的,甚至连张引的女儿张晗兰,都有比他更强的力量和速度。

老肇智商极高,又长于思索总结,他通过一小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后,为儿子制定了“技术突围”的生存路线。于是,小肇有了全队最苦的训练履历,既艰苦,又刻苦,更痛苦。

每天下午,老肇都得骑自行车长途跋涉50分钟,把小肇从铁西区带到和平区南湖大院参加足球训练。这一路,冬天冷、夏天热、春秋有大风,老肇累,小肇也不好受。在二八自行车的前大梁上坐着,又挨风吹又硌屁股,到了训练场后小肇已然轻微疲惫了。

在两个小时的足球训练课中,所有孩子都会出现走神、溜号的情形。但不是所有孩子的家长,都像老肇一样,分秒不差地在场边盯着。只要小肇在训练课上分神溜号或态度懒散,下课后老肇就会对他一顿胖揍。

挨揍,是小肇深入骨髓、刻进灵魂的记忆,“在我们队里肯定没人挨揍有我多,也没人挨过那么多样式的揍。擀面杖、自行车里带、柳树杈、拖把头,我爸随手抓到什么就拿什么揍我。也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有一次我在训练时偷偷抓了两只蜻蜓玩,被我爸看见了,在场地边上就把我揍了,全队人,还有教练和一大群家长,拦都拦不下来。还有时候,出了大院,在马路边就把我抓过来一顿揍,好多过路人围观,也有人上来劝……”小肇回忆说,后来自己想了个辙,鼓捣吕刚在训练结束后一起走,“有吕刚和他爸在旁拉着劝着,打着圆场,我少挨了不少揍。”

正是老肇看得勤逼得紧、揍得狠又频,小肇的基本技术被打磨得极为扎实,并且慢慢在技术一节上,取得了领先优势。传、接、控、突、射、抢截、封堵、头球,甚至包括“花活儿”,在所有体现技术含量的环节,小肇都逐渐成为了领头标兵。再后来,再有来“考队”的球员,跟小肇比12部位颠球和跟朱锴比速度,就成了张引抛出的两道固定考题,很有一些孩子,因为在颠球环节的表现与小肇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从而无缘辽小虎团队。

也是因为幼年起步期里练就的功底全面坚实,肇俊哲在后来的职业生涯里,真正交出了“除了门将,场上其余10个位置都打过”的答卷,在世界足球史上,也堪称是罕见的万金油。

在这条外人眼中无坎坷且不曲折的足球之路上,肇俊哲其实是一路挨着揍,一路成长着。除了经常品尝父亲老肇的棍炒肉,小肇也没少挨主教练张引的收拾。张引的严厉是出了名的,据他回忆,他手下这批球员,从小到大,只有两任队长陈洋和白广海没挨过自己揍,“小肇小时候胆小,从不敢单独犯浑,但也随大溜闯过不少祸,每次我都狠狠教训他一顿。”

可以说,没有“挨揍大王”这段特殊履历,就不会有肇俊哲后来的出人头地。对于父亲的苛刻管教,小肇心底有的只是感恩和理解,从未有过抱怨和记恨。“那是成就现在这个我的必经之路,”小肇说,自己无比感谢父亲,“我当爹以后才感受到,我爸当年打我时,他内心的疼痛,其实远超过我身体的疼痛,他才遭受着最大的煎熬。”

然而,这毕竟是多年后的理解和释怀,当时肇氏父子间,因为“棍棒教育”也曾出现过极其尖锐的矛盾,甚至肇俊哲的足球之路一度险些因此而终结……

(欲知后情,请关注下期)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邱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