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明
当硝烟散去、一切归于尘土,还能存在的便成了历史、甚至经典。
一部经典《巴黎圣母院》,其灵魂便是结尾处“两具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一部不朽的《悲惨世界》,警长让威的投河自杀就是“(世界杯、欧洲杯)决赛”,没有这样一个结尾就无法让人记住、就无法成为经典。
提起《天鹅湖》,所有人都知道“四小天鹅”,说到《哈姆雷特》,几乎无人不知那句“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
回首2020欧洲杯决赛,你都记住了什么?
——我只记住了小基耶萨的两次射门。
一次是上半场小基耶萨过半场得球后摆脱防守高速冲向禁区、禁区外闪电般连过两人后右脚劲射,球从门柱外侧一点呼啸而出;另一次是下半场,小基耶萨禁区外右侧拿球快速推进,然后沿禁区边横向连续过人后低射,视线几乎被挡的英格兰门将皮克福德飞身将即将进球门下角的球扑出……
这两次射门其实是这届欧洲杯所代表的现代足球最新特点:带球、过人、射门的节奏、频率和速度至少比三年前的俄罗斯世界杯快了5%,在一个防守从速度、强度都快速提高,从而大大压缩了持球者时间和空间的时代,以往一看、二摆(姿势)、三射门的节奏早已过时,你必须以比防守更快完成触球、过人摆脱才能获得射门机会。有多快?快到连相机都难以捕捉,只有电视慢镜头才看得清楚。小基耶萨这两次射门与他对比利时、西班牙进的那两个球特点相同、如出一辙,乃本届欧洲杯的标杆。还有比利时队卢卡库对意大利一路带球到禁区边缘,面对身前如影相随的两个后卫、高速跑动中几乎不摆大腿劲射(被意大利门将多纳鲁马扑出),皆体现出了相同的特点。
你怎么没记住破门得分、惊心动魄的点球大战,却只记住了没破门得分的射门?
不是所有决赛的破门都能成为标志、甚至经典,足球场上很多破门只是得分、分出胜负,但经典射门特点是难度大、富有艺术性、令人难忘,尽管有时它并没有“得分”。相信很多人都一直记得1985年“丰田杯”普拉蒂尼对阿根廷青年人的那记进球,禁区边缘胸部将右侧传球停过顶、然后180度转身将后卫甩在身后的同时左脚凌空破门,虽此球因队友越位无效,但其艺术观赏性已立即铭刻在足球历史上。如今,我早就忘了那场2比2都是谁进的球,更记不得随后点球大战的情景。还有1974年世界杯决赛,荷兰队开场90秒连续传球19次、德国队都没蹭到球,最后由克鲁伊夫突然带球插入德国禁区被福格茨绊倒(获点球),以克鲁伊夫最后禁区内被绊倒而终止的这19脚传球,也从此成千古永流传。
非小基耶萨的两次射门、或两次破门可比肩普拉蒂尼和克鲁伊夫的经典时刻,而只是比卢克肖开场的左脚低射得分、努奇角球混乱中破门更值得回忆,更值得作为2020欧洲杯决赛的技术性和观赏性标志,如此而已。其实我对本届欧洲杯的总体评价偏低,24个队的欧洲杯因缺乏不同风格间强烈碰撞而远逊于24、甚至32个队的世界杯,从上届欧洲杯扩军到24个队开始,我就认为太乱了、“是一场灾难”,传说中的48个队的世界杯、或世界杯两年一次更是如此,几与被钱驱使推磨的鬼无异。这届欧洲杯决赛最终将何以被历史铭记?什么都没有?还是小基耶萨那两脚什么?肯定不会是点球大战。
多,并非一定是好,很多条件下,小其实更好smaller the better,用潘长江的话说即为“小(少)的都是浓缩的精华”。快亦如此,两天前刚朋友圈看过个足球视频,一水的三角低直传,啪啪啪……连续十几脚人缝间传球,充满艺术韵律……点开一看,却是女足。浓妆淡抹才相宜,快慢相间方显美,只是永远、一味追求快,就扼杀了节奏和美。
我以前曾写过,球王贝利1952年世界杯上的经典进球,禁区内面对冲上来的地方后卫、将球高高挑起过之,然后等球“慢慢”落下时凌空脚背射门破网。整个过程周围4米内空无一人,完成整套动作大约用时15秒(现在只用2.5秒)。包括马拉多纳1986年世界杯1/8决赛对英格兰上演的过五关斩六将、被誉为世界杯历史上“经典中的经典”,换到如今,甭说长驱直入50米连续过人,能长驱直入15米已属奇迹。太快、快到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射门都没时间摆大腿,更没空间去转体、展开,艺术性何以得以展示?
足球的精华在射门、破门,但射门之前传球的节奏、韵律,变化莫测、出其不意也是足球魅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速度太快,防守强度太大、太强烈,球权转换太多,根本没有连续传球的可能。自一人得球、4、5个人围着都抢不下来的伊涅斯塔、哈维退役后更是如此,缺少了传球的魅力,再没了高质量的射门,足球岌岌可危矣?7月11日晚的温布利大球场,我只看到一次妙传的影子,最后时刻,斯特林禁区边缘将球横穿给凯恩,然后飞速从意大利防守人缝中窜至近门柱两米处,凯恩心领神会的回敲准确找到斯特林,但斯特林根本来不及射门、球一离脚、即被破坏掉……
本届欧洲杯出现那么多点球大战、甚至最后的决赛也被“拖入”令人避之不及的点球大战,即为足球越来越快、防守破坏性越来越强的必然结果。攻守平衡、得分难,是足球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到了越来越平衡、打不破平衡的地步,点球大战就在所难免。要知道点球大战曾被视为是世界足球发展的“毒瘤”,整个世界足坛都被1990年世界杯上的那支龟缩防守、只等0比0后点球大战罚点球获胜的阿根廷队吓坏了,最后的决赛西德队只是靠一个有争议的点球、才避免了这一“噩梦”的发生,但四年后的1994年美国世界杯,还是发生了决赛“四大皆空”、只留下一场仅仅是决出了胜负的“点球大战”和巴乔孤独的背影。而英格兰队和索思盖特则是“点球大战”的最大受害者,1990年世界杯半决赛英格兰点球大战负于德国,罚丢点球的皮尔斯成“千古罪人”,1996年欧洲杯半决赛英格兰德国再度上演“点球大战”,皮尔斯罚中点球,却把“千古罪人”的帽子甩给了索思盖特,索思盖特率队再死在点球大战手里。为此世界足球还催生了“突然死亡法”,“突然死亡”?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足球会死亡”吗?为什么不会?有生必有死,已经有太多不景气的体育项目正在面临死亡。
一场举世瞩目、轰轰烈烈的欧洲杯决赛,你只记住了两次没得分的射门?
当然不是,昨天凌晨刚发生的“世界性大事件”,专心致志看球如何可能没注意到其它众多细节?整个上半场,英格兰队除了那个进球,几乎没一脚射门。开场不到2分钟、卢克肖进球那一刻,汤姆.克鲁斯与贝克汉姆击拳相庆(其实克鲁斯前一天晚上还携新绯闻女友去了温网女单决赛赛场),比赛结束,未来的英国国王威廉王子一家落寞的神情,还有只听解说提及、没看到画面的某球迷冲进场内“助兴(不是裸体吧?)”,我还记住了一个电视转播没提供慢镜头、我都没彻底看清楚的一个场面:某意大利矮个球员中圈附近被团团围住,他连续做了两个挑球过顶、转体过人动作,很有当年普拉蒂尼那个经典动作的影子,但如今这个动作根本无法在禁区附近做,只能在中圈附近做、还做不完整。
只是有时历史很无情,记忆也很无情,很多貌似你当时记得很清楚的细节,很快便遗忘殆尽,忘得一干二净。我之所以说我只记住了“小基耶萨的两次射门”,不仅是因为现在印象深刻,而且我还相信前途不可限量的小基耶萨会在未来不断以相同、相近的进球方式,唤醒很多人记忆中他2020欧洲杯上那两个进球和决赛中的两次射门。老基耶萨的名字对我这个年龄的球迷一点不陌生,但他进过的球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但用不着担心,不是你的记忆力老了,而是老基耶萨确实没有被历史铭记的进球,小基耶萨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作为一个从1996起采访过4届欧洲杯(5届世界杯)的足球码字者来说,采访感受到的是强烈的现场气氛,我当时码文的任务和角度就是身临其境、生动的描绘现场,而如今端坐家中电视里看欧洲杯则可以有“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悠闲情怀,自媒体既无任务、亦无限制,绝对属“站着说话不腰疼”。还不像批评几句中国足球,怎么也有几分顾忌,于是便不知天高地厚,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肆意妄言,为世界足球做“警世通言”状。
(采访1996年欧洲杯在伦敦公交车上)
未来的足球很可能将是离观赏性越来越远、甚至很难看的,差不多与202欧洲杯同一天落幕的美洲杯就已经成了鸡肋,不知道明年的卡塔尔世界杯会如何,我一点都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