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冰岛世界杯的段子(“冰岛逆袭”段子刷屏,暴露了什么?)

“冰岛逆袭”段子刷屏,暴露多少人的思维误区

来源 | 网易公开课 ID | open163

无论对于懂球的人,还是不懂球的,“一个兼职踢球的导演把梅西点球扑出去了”这句话,都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俄罗斯世界杯,冰岛对战阿根廷,“竟然”打了个1:1平手。

可能那群拼命整场把梅西团团围住、严防死守的冰岛球员们都不知道,他们成了邻国吃瓜群众口中的“不务正业人群”,而且是经过比较后,可以用来调侃调侃中国足球的那种。

01

惊讶过,也嘲讽了“我们那些不争气的队员”,业余球队创造奇迹的背后,是网民们对信息的鉴别与质疑能力欠缺的体现。

《足球报》记者贾岩峰在微博辟谣:

“我把昨天冰岛首发球员履历都仔细查阅了一下,重点看了大家口中的导演、工人和进球的,看这全民狂欢的架势,冰岛就是个半职业队就能把阿根廷逼成这样,这是传奇啊!可是你们看看,谁是半职业?冰岛那俩哥们都是年龄大了才退居冰岛联赛算是半职业,可他们之前的职业履历不要太丰富哦!进球的芬博加松是德甲的,身价1000万。”

“冰岛联赛建制完整,球员出国交流频繁,一直在吸纳欧洲最先进打法,所以,他们是用职业的精神和职业的态度赢得了尊重!没有捷径!”

认证为“冰岛足球协会官方微博”的微博@冰岛足球队也辟谣称“冰岛队本次参加世界杯的23名球员,全部来自于职业联赛,我们并不是业余的”。

有关冰岛世界杯的段子(“冰岛逆袭”段子刷屏,暴露了什么?)

人少,并不能说明拥有强劲实力就是奇迹。

冰岛的民众对于足球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场地设施的配备,都处于欧洲前列。

02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三名女子赴韩整形离境在海关被扣”、“莱阳14岁神童与麻省理工学院签约”……这已经不是公众第一次把段子当新闻了。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指我们往往倾向于留意那些支持我们主观上相信的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证据。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只会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

深陷在诸如此类的定势思维中无法自拔的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客观看问题的能力。

一则泰国短视频中,菜场老板娘的“恶行”被曝光,键盘侠们相信了他人的一面之词,肆意辱骂和围攻老板娘。

殊不知,老板娘砸秤,是不想让客人因此上当受骗;让人将商贩架走,是因为他身体不适,老板娘及时注意到,想让他休息一会儿。网友们更没看到的是,她为流落街头的商贩提供摊位,为残疾的卖家提供帮助,甚至对拖欠租金的人多加照顾。

网友们都清楚不应该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妄加评论,却又控制不住地明知故犯。

因为每个人其实都害怕被孤立。

德国学者Elisabeth Noelle-Neumann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揭示了这一人性弱点。

如果人们觉察到自己的意见是少数派,就更倾向于沉默;而如果属于多数派,则更倾向于大胆地表达出来。

二者相互叠加,就会使多数派的声音螺旋式放大,也就造成了屡试不爽的跟风现象。

人们使自己处于多数群体以获得安全感的本能,成为事实无法发声的帮凶;而少数看到真相的人也处于压力和恐惧中,更加速了事实的沉默。

更可怕的是,印象一旦形成,就将长久地保持下去,很难轻易改变。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Kahneman和Amos Nathan Tversky用“锚定效应”解释称,第一印象在人们的思维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后续的认知都以此为导向。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员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向第一组询问“甘地是在9岁之前还是之后死去的”,向第二组询问“甘地是在140岁之前还是之后死去的”。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但两组人员在随后被要求估计甘地的年龄时,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第一组给出的平均年龄是50岁,而第二组则是67岁。

这个道理在舆论中同样奏效。一个正面新闻常常无法抵消一个负面新闻,因为人总会自然而然地腹诽:呵,这不过是刻意的洗白罢了。

《黏性》一书将其描述为“知识的诅咒”:当我们熟知一件事时,就很难再跳出去思考问题了。

最怕就是,自以为看到了被高度包装过的相关信息就自以为熟知,进而愈发严重地屏蔽真相的传播途径。

03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

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快、更多样,各种信息真假莫辨,保持理性判断越来越难。

如果说,一个人需要独立思考,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我们做的每个决定、下的每个判断,都是建立在以身边环境为依托的价值体系中。

无法做到完全独立,但至少,可以谨慎再谨慎。

1、反思是否情绪先行

比如去年一则关于“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大量关注,许多网友都持着“管他是不是真的,骂了再说”的想法,将自己卷入一场真相未卜的互喷大战中,然而在专案组介入调查后,发现整件事子虚乌有。

一项研究中测量了人们对于真假新闻的情绪反应,研究发现人们对假新闻的常见情绪反应是:惊奇、恶心、害怕,而对真新闻的常见反应是:期望、悲伤、快乐和信任。

假新闻最大化的调动了人们的情绪,本来理性的判断也许会被强烈的感性情绪取代,从而大大降低判断的准确性和思考的独立性。

2、警惕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以“小凤雅事件”为例,网上传播的最初版本夸大捐款数额和刻意引发读者对“重男轻女”的关注,一时让舆论一边倒,网友们纷纷开喷凤雅家人;

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后,有媒体开始站在凤雅家人的角度还原事实,舆论开始发生转变,网友们又开始指责志愿者及其机构;

随着事件进一步发酵,各路一向以中立客观而闻名的大V试着还原事实真相,最后的结果,仍是各家说辞不一,凤雅事件依然存在许多疑点。

可网友们早就选好了各自的阵营,要么一边倒地站凤雅家人,要么就喷“无良媒体洗白”,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让网友们失去理性判断,更易被舆论引导,也更加偏激和极端。

3、培养批判性思维

认知中的“证实偏见”,让人们更容易选择和接受与自己的认知和想法一致的观点,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选择和接收信息。因此,有时即使是事实摆在面前,大多数人也依旧继续相信更符合自身认知的谣言。

因此,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在接收到信息时,应该习惯性的先存疑,并试着接受与自身原有想法和认知不同的事实。

《真相》一书中给出了实操性极强的方法,面对信息先“六问”:

①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

②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③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④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⑤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⑥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4、学会鉴别信息源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时代,面对各类真假难分的消息,学会鉴别信息源变得尤为重要。

①多方求证,拒绝单一信息源

单一信息源主要有几种表现,一是新闻全文只有一个消息出处,二是文中虽然显示有较多消息源,但只有一个明确的信源,其余都是“有关人士”“据悉”等。

仅仅只有单一信息源的新闻更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而只听一家之言也会使人们变得盲目,面对单一信息源,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多种渠道求证。

比如网上常常有名人“被去世”“被离婚”的假新闻,在传播和相信之前先搜索一下,比对下其他信息,就能有效避免谣言四起。

②选择可信度高的权威信息来源

最简单也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选择可靠的信息来源,把发布虚假信息的机构关小黑屋。

权威媒体都会确保自身信息的可靠性,并通过各种渠道去求证。

③警惕网友爆料

在各种报道中,大家常看到“据有关人士爆料”“据某娱乐公司人员爆料”等通过网友爆料的信息来源,乍一看似乎是“可靠内部消息”,但网络的匿名性与自由度都非常高。在没有看到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前,要尽可能做到不传播。

④有图也不一定是真相

“有图有真相”已经不适用目前的时代了,事实上,有图不一定有真相,图片并不能完整的还原事实真相,在别有用心的人的加工下,甚至可能和事实完全背离。

余秋雨说:恶者播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

在信息时代,我们即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也要成为谣言的终结者,更要争取做一个勇者、智者、仁者。

别让你宝贵的情绪,因为不经过思考,酿成了笑话。

—THE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全人类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版权声明:我们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新浪微博:四川新闻妹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

更多资讯或新闻爆料 2928809442